平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乡村道路篇
——9000公里农村路满载惠农情
庄浪县卧龙镇马湾村硬化路
一条路,让田间地头的绿色蔬菜在当天就能端上城市居民的餐桌;一条路,让常年靠双脚走远门的山里人,在村口就坐上了公交车;一条路,让城里人开着汽车就能直达偏远的乡间,呼吸新鲜空气,体验地道乡村生活……
一条平坦的硬化路穿过田野,几辆大卡车停在路边,周围挤满了前来卖南瓜的农民,堆成小山似的南瓜被装进编织袋,整齐地摆放在车厢里。“这些新鲜的南瓜今天晚上就能运到平凉的批发市场,城里人很喜欢。” 8月15日,在静宁县甘沟镇响河村村头,村民马靳生从客商手里接过厚厚的一沓钱,这是他刚刚卖掉一茬南瓜所得的收入,这个秋季,对于他而言,是个十足的收获季。
然而,曾几何时,在平凉市农村地区,群众出行“看见一村庄,走得泪汪汪”,多个乡镇的群众出行要跋山涉水、运物靠人背畜驮,“过去住在这深山,有的老人一辈子都出不了一趟门,路太难走了。”马靳生感叹道:像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卖掉农产品的自如生活,那时候是想都不敢想。
落后的交通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进程,制约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成了山里群众谋求发展的共同心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进行了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总里程达9206公里, 2016年,全市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2019年,全市100%的建制村通客车,农村道路建设多次受到省上点赞。“这个时期,我市农村公路投资力度、建设规模、发展速度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平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全市100多万农村人口全部受益,农民群众基本上实现了‘出门有路、抬脚上车’。”市农村公路建管处处长吕双科表示。
农村公路,连接起了乡村与城市,打通了贫瘠与富足、困顿与希望。
“路通了,苹果的身价都不一样了!”程永梅是庄浪县南湖镇石阳村党支部书记,她说,过去由于没有通村油路,乡亲们种的苹果卖不上好价钱,随着南阳公路穿村而过,村民务果收入也一年赛过一年。
一条南阳公路,不仅解决了庄浪县北部5个乡镇老百姓的出行问题,更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老百姓发展苹果、肉牛等产业的运输费用,公路沿线村子的连接更加紧密,交流更为频繁,当地盛产的农产品再不会无人问津,而是销往全国、供不应求,农业经济得到高效发展。
垂柳倒影、碧波荡漾,优美的自然风光不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高空游乐项目更是必不可少的打卡圣地。海寨沟位于崆峒区大寨回族乡柳沟村、雷神庙村、清水岭村和潘岭村所在的河谷及两侧山脉之间,风景秀美。但长期以来道路坑洼、交通闭塞,无人知晓。自打2016年通村硬化路修到海寨沟后,这里的一切变了样。依托绝美的风景,海寨沟建成了旅游度假风景区,开发了众多具有视觉、心理刺激体验的旅游项目,成为平凉及其周边群众游玩的好去处,一条条新修的通村路,极大地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让平凉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一排排房屋鳞次栉比,门前屋后干净整齐,人畜分离棚圈整齐划一,层层叠叠的坡耕地,奔流婉转的小岔河,平坦绵延的沿河路……放眼全市,与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一样,许多地区把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美化绿化与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条条农村道路似玉带一般在乡间蜿蜒延伸,把秀美的村庄、生机盎然的田野与远处的群山串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车在路中行,人在景中走”,成为农村公路建设的突出特点。农村公路的修通还大幅拉近了城乡距离,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看病更方便了,不少农村娃也能坐上班车了。静宁县于2014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六盘山特困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2014-2015年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277项1855.8公里,全县通村硬化路里程达到1913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比原计划提前了五年。崇信县被省交通运输厅列为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县,于2014年率先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
“我55岁了,每天早上起床就出来护路,活干完了才回家吃饭。”在崇信县黄花乡黄花塬村管护2.3公里路面的陈忠记,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地管护着公路。
农村的公路修建难,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更难。我市坚持“建一条、管一条、养一条”,狠抓养护管理。按“一乡(镇)一站”要求在全市102个乡镇均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所;严格落实“一路一长”要求,各县(市、区)均设立了县道、乡道、村道路长,农村公路路长覆盖率达到100%,真正做到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谁为民办事,老百姓就会记住他的恩情。在崆峒区峡门乡山口村通往山外的最后5公里道路开通的那天,附近的老百姓自发地来到仪式现场,燃放鞭炮表达对施工队伍的感激之情。
大道通途,打通的是路,连接的是心。农村公路,为平凉广大乡村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带来了美好与幸福。
来源:平凉日报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