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乡村振兴谱新篇
今年以来,清水县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围绕“厚植富庶之美”抓乡村发展。立足县情实际提出产业发展“连村成片、跨乡成带、集群成链”的思路,构建以衔接资金精准投向为抓手,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为措施,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深度开发乡村多元价值,发展壮大万寿菊、金银花、蚕豆等特色优势产业,切实拓展了产业发展新业态。按照“川区设施农业、山区特色农业、林缘区康养农业、园区化发展畜牧业”的产业发展布局,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关键支撑,全力培育5个10亿级和3个3亿级农业全产业链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强化“产加销服”贯通、“文旅农康”融通、“科工贸金”联通,构建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商贸物流为引领、中医康养产业为提升的乡村产业有机整体。坚持把全域旅游与乡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推动“农村变景点、农业变旅游”,让有条件的脱贫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围绕“彰显特色之美”抓乡村建设。坚持把区域科学布局、点上引领示范、面上整体推进有机结合起来,抢抓“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县”建设机遇,注重规划赋能,打造特色亮点,探索提出“产业定带、带上选村、村分等级、梯次推进”的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目前已建成省级示范村10个,县级精品村30个、达标村60个。立足“一站一品”、“一村一策”统筹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风貌革命等紧密衔接,在做好农村绿化、环境保护的同时,以路域整治为抓手,累计栽植行道树1638公里,建设公路景观节点21处,完成河道河岸绿化285公里,打造河岸景观节点13处;全县县域内林地总面积达到141.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9%,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回收废旧农膜506.4吨,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淤泥、农业生产废弃物等6493.46吨;整治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接乱拉,依法拆除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等 7343 处,全面提升了乡村面貌。实施户厕改造2000户,完工1195户,继续采取第三方运营运维的方式,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全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大力推行“路长制”“巷长制”“门前三包”等制度,全面推广“三筐一桶”户分类、“两点三场”村收集、“一镇一站”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了全域无垃圾目标。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组织发动群众在房前屋后、村庄空闲地和路域开展“植绿护绿”活动,建成绿化美化节点132处,彰显了“一村一景”乡村印记,全县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围绕“充盈生活之美”抓乡村治理。探索建立以“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以“有核心建组织强堡垒、有主体建队伍强引领、有责任建网格强治理、有规范建机制强管理、有约束建章程强监督”为内容的“五有五建五强”乡村治理体系,出台“硬核”措施25条,不断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等系列活动320余场次,常态化开展广场舞展演、秦腔自乐班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560余场次,充分发挥了文化润心固本作用。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网红公益助农、文明积分兑换等6个实践项目150余场次,打造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20余个,以文明实践凝聚乡村振兴合力。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加强全县18乡(镇)、260个行政村文化设施建设,设置率达到100%。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作用,通过采取宣传教育引导等多种方式,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初步形成。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创新“1+1+4”模式,建立区域化组团式党建联盟27个,扎实开展“结盟签约、观摩交流、技术培训、巡回指导”四项活动,建成党员示范棚(地块)125个,推动片区产业整体布局、互促共进。推行“一承诺两计划”制度,建立“四包”责任制,推进“四个一批”增收措施,聚焦扩量提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村集体经济村均收入达10.62万元,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上的村223个,全市前30名乡镇中清水占12个。健全“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体系,在260个行政村确定党员中心户3602户,有效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和谐有序。
目前,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成效显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充分发挥,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基本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制度框架,不断健全政策体系,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