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梦想成真》
大型报告文学集《千年梦想--甘肃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纪实》第一卷
千年梦想成现实
——甘肃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纪实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步千年,梦圆今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22个省区市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做到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技术培训……亿万人民不懈奋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幸福,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广大陇原儿女矢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创造的伟大奇迹,甘肃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划时代影响的伟大胜利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步千年,梦圆今朝。
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庄严的承诺,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终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在新时代如期得以实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
甘肃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后在河北阜平县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总动员令后,把脱贫攻坚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大西北的甘肃,并做出“甘肃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人民长期都在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的重要指示精神,不仅指导甘肃,而且指导全国的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临夏州东乡县布愣沟村是国家三区三州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地区;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富民新村李应川家,习近平总书记讲,“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在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习近平总书记殷殷瞩托,“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
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和生态环保成为甘肃两大底线性任务。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甘肃发展和甘肃工作,给予了许多亲切关怀和特殊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甘肃,三次面对面给予指导,对甘肃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提出“五个方面”工作要求,勉励甘肃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叮嘱陇原儿女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瞻远瞩、导向鲜明、内涵丰富,指明了全省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前进方向,擘画了新时代甘肃发展的美好蓝图,为甘肃做好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强大精神力量,极大增强了陇原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干劲。
面对脱贫任务全国最重的特殊省情,甘肃省委省政府站在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贫困不除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打了一场声势浩大、惊天动地的脱贫攻坚战役,书写了我国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十年间,甘肃深化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我国减贫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甘肃印迹。陇原大地山乡巨变、圆梦小康,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陇原儿女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这是广大陇原儿女矢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创造的伟大奇迹,也是甘肃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划时代影响的伟大胜利!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续写奋进新征程的精彩华章。
牢记嘱托奋进赶考路 富民兴陇绘就新图景
2022年8月20日下午,中共甘肃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甘肃”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牢记嘱托奋进赶考路、富民兴陇绘就新图景”。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任振鹤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陇原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令人振奋的新变化,以及在新征程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中共甘肃省委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主持新闻发布会。 张永霞言简意赅向媒体记者介绍“中国这十年·甘肃”主题新闻发布会。她说,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这十年·甘肃”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牢记嘱托奋进赶考路、富民兴陇绘就新图景”。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先生,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任振鹤先生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陇原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令人振奋的新变化,以及在新征程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我是本场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中共甘肃省委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现在,先请尹弘书记作介绍。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面带微笑,满怀深情地讲到,各位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同大家见面。多年来,各位媒体记者用笔触描述甘肃发展的情景,用镜头展示甘肃各方面的形象,做了大量宣传推介工作,为甘肃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全省人民,对大家前来参加发布会表示诚挚欢迎,对各位记者朋友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甘肃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走过了一段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全国一样,甘肃各项事业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可以说甘肃在很多方面都是全国发展的缩影和写照。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甘肃发展和甘肃工作,给予了许多亲切关怀和特殊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甘肃并发表重要讲话,给我们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提出“五个方面”工作要求,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力量,极大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干劲。这十年,甘肃事业发展最鲜明的主题主线,就是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深入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全部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负重自强、顽强拼搏,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长足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具体来讲,十年来甘肃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受自然条件、发展历史、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甘肃长期以来就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十年前,甘肃最基本的省情特征就是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问题在全国都是典型的,脱贫攻坚期间一直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被列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还有17个插花型贫困县,这些县主要集中在干旱区、高寒区和林缘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基础条件滞后,很多都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就包括我省的临夏州、甘南州和天祝县三个民族地区,我们还有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这些地方地处偏远、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产业薄弱,人均受教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多,贫困问题更突出,脱贫难度更大。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甘肃的脱贫攻坚,2013年视察时明确要求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2019年参加全国“两会”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我们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的重要指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底线任务,聚焦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举全省之力打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役。东部扶贫协作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同我们并肩作战,社会各界与我们携手攻坚,从各方面给予了无私援助和鼎力支持。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我们如期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任务,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国减贫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甘肃印迹。十年来,广大脱贫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脱贫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今非昔比,入学就医更加方便,住房饮水更加安全,交通通讯更加快捷,就业增收更有保障,人居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很多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过的东乡县布楞沟村,之前吃水都是靠水窖集水,或者翻山越岭去拉水;出村都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下雨就泥泞不堪;村小学只有两间教室、3名老师,村民很少有读完小学的,也没什么增收技能和门路。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帮扶,布楞沟村实现率先脱贫,盖起了新房,通了自来水,硬化路也修好了,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上学,老人能在村里面就医,群众也有了稳定增收渠道,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800元。村民们非常感念党和政府给予的温暖,家家户户在自来水井上刻上了“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不仅仅是布楞沟一个村,整个东乡县村村都通了自来水,供水管道长达7200多公里,这在脱贫攻坚之前是没有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们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逐步将“三农”工作重心转到全面促进乡村振兴上,在壮大乡村产业、开展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治理上继续下功夫,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也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广大农民包括脱贫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
接着,尹弘围绕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切实加强生态保护,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动力显著增强;积极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纵深推进管党治党,政治生态持续修复和净化等方面娓娓道来,深情讲述。尹弘深情地说,回顾新时代十年发展历程,我们深切感到,甘肃发展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甘肃把脉定向、指路领航,也凝结着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同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兄弟省区市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也密不可分。今年5月,我们召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蓝图,广泛凝聚了全省上下的共识,极大激发了干部群众的斗志和干劲,各族人民正以昂扬劲头奋力推进富民兴陇事业。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将牢记领袖嘱托,不忘初心使命,深入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各项部署,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甘肃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尹弘书记话音刚落,人民日报记者银燕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急切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赴甘肃考察调研,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甘肃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甘肃是如何牢记总书记嘱托,聚焦“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目标任务,把“八个着力”的重要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
尹弘表示感谢。他说,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非常关心甘肃发展,高度重视甘肃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甘肃,三次面对面给予指导,对我们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提出“五个方面”工作要求,勉励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叮嘱我们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瞻远瞩、导向鲜明、内涵丰富,指明了全省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前进方向,擘画了新时代甘肃发展的美好蓝图,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做到“两个维护”最直接最现实的考验和检验,与时俱进延伸拓展,一以贯之抓好落实,努力推动“八个着力”重要指示、五个方面工作要求落地见效,确保全省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稳步前进。一是抓住学深悟透这个前提,高度统一思想,广泛凝聚共识。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精神是一个持续不断、逐步深入、融会贯通的过程。我们把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加强理论武装的首要任务,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掌握好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搞清楚做什么、怎么做,努力做到常学常新、常悟常进。这些年,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组织各类专题培训,让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在各级干部中入耳入脑。今年5月份,新一届省委班子产生后,常委会举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也是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深对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认识和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3.4万期、培训269.9万人次,举办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历次全会精神轮训班2.1万期、培训251.9万人次,各种培训轮训班都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必学内容。同时,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为重点,在干部群众中开展全覆盖、分众化的宣传宣讲,累计宣讲达到72.1万场。通过这些做法,有效统一了全省上下的思想和行动,凝聚起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强大合力。二是抓住细化实化这个关键,系统谋划思路,跟进制定措施。我们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紧密结合省情实际和形势任务变化,深入思考,统筹谋划,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围绕贯彻“八个着力”重要指示,专门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甘肃代表团审议和再次视察甘肃后,省委召开两次全会,分别制定了贯彻《决定》及分工方案,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具体思路、管用措施和实际行动,落实到工作部署、政策制定、规划编制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今年5月,我们召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统揽和主线,对全省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作出安排部署。我们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奋斗目标,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期望嘱托在新征程上的生动反映。总书记关心的经济转型、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乡村振兴、和谐稳定、改善民生、全面从严治党等大事要事,在党代会报告中都有全面具体的部署和体现。可以说,甘肃当前的发展思路、总体布局、实践路径以及各项政策措施,都是聚焦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来谋划确定和实施的。三是抓住执行见效这个落点,始终真抓实干,确保落地生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关键看行动,最终看效果。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重大事项一件一件盯着办,对重点工作一项一项督进展,确保贯彻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把扩大开放的着力点放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效服务国家开放大局上,把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放在巩固脱贫成果、全面促进“五个振兴”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突出黄河流域和祁连山地区等重点部位、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上,各项工作都有实实在在的进展和成效。围绕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落实落细,我们不断健全研究部署、督导检查、考核评估、情况通报、追责问责等机制,逐级传导责任和压力,督促各级各方面真正挑好贯彻落实这副担子。同时,逐步完善工作制度,以政治要件形式建立台账,形成立项办理、跟进督查、反馈报告、回访复核的完整链条和落实闭环,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得到及时、准确、全面贯彻。当前,全省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导向更加鲜明,氛围更加浓厚,热情更加高涨,各族干部群众正满怀信心朝着既定方向和目标勇毅前行、团结奋斗,甘肃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好。
紧接着,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甘肃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十年间,甘肃深化脱贫攻坚,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甘肃是如何在这场必须如期打赢打好的硬仗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如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又是如何守住战果、做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任振鹤接着回答记者的提问。任振鹤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书写了我国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促进陇原大地山乡巨变、圆梦小康,特别是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415元增加到2020年的8539元,年均增长19.8%,明显高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历史性解决了困扰我们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目前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中,甘肃之所以打赢打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三靠”:我们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切和亲自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对甘肃“面对面”给予关爱与指导,每次都对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考察甘肃时提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其中一条就是“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2019年全国“两会”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2019年8月再次考察甘肃,提出的第一点期望就是“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示,为甘肃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极大地增强了全省决战决胜的信心决心。我们靠的是,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的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下达甘肃转移支付资金2.5万亿元,是我省自身财政收入的3倍多;对口帮扶省市和36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累计投入我省财政援助资金130亿元,实施协作项目4931个,帮助引进项目1170个;2537家民营企业参与我省“千企帮千村”行动,投入资金56亿元,帮扶5488个村。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靠的是,全省上下的团结一心、不懈奋斗。甘肃把脱贫攻坚作为底线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贯彻精准扶贫方略,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组织实施“一户一策”脱贫计划,着力构建富民产业体系,为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看病、住房、行路、吃水等问题,将政策、资金、项目、力量集中倾斜,动态消除义务教育辍学现象,全面补上乡村两级基本医疗“空白点”,改造农村危房超过87万户,硬化村组道路6.55万公里,通过建设饮水工程以及安装水窖水净化设备,历史性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这场攻坚战中,全省各级干部尽锐出战,36万名帮扶责任人、7.45万名驻村帮扶人员奔赴一线、进村入户,涌现出了张小娟等模范典型。正是全省上下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汇聚起了战胜贫困的澎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我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来讲,就是“围绕两个确保,打好三场战役,展开四项探索”:“两个确保”:就是立足当前补短板,着眼长远打基础,确保农村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打好三场战役”:一是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卫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实施动态监测,织密兜牢保障底线,做到发现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二是打好乡村建设攻坚战,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启动实施“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编制完成了3400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做到一村一特色、千村千面貌。三是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歼灭战,统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让广大农村“里子面子”一起好起来,“素质颜值”共同提上去。“展开四项探索”:一是发展乡村产业。通过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强主体,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设立30亿元乡村振兴投资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振兴,让乡村产业在增产增值增效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改善农村民生。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下功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着力稳岗位、扩输转、保就业、促增收,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做好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农村供销社改革,让农村资源释放出更大活力。四是加强乡村治理。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强了信心,暖了人心,聚了民心。
回顾甘肃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真是苦尽甘来,刻骨铭心······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
在脱贫攻坚正是最吃劲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7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亲切关怀,深情话语,谆谆教诲。习近平总书记讲,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要咬定目标不放松,要整治问题不手软,要落实责任不松劲,要转变作风不懈怠。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的重要讲话,让甘肃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温暖和亲切,深受鼓舞和振奋,极大增强了陇原儿女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力量。
地处黄土、青藏和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甘肃,位于祖国西北内陆腹地,在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赞誉,在汉唐时期,陇原大地曾尽显繁华与富庶。然而到了晚清,由于气候变迁连年征战,曾几何时,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奏章中记录的“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穷苦局面,成为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地区,干旱少雨,饱受缺水之苦的真实写照和历史见证。甘肃扶贫的艰难岁月、艰辛历程,艰苦历史,真是苦尽甘来,刻骨铭心。
曾经贫穷落后的甘肃,部分地方家贫如洗、贫病交侵、缺衣少食,居无定所,“身上无衣,锅里无米,炕上无席,房不遮雨”的贫困状况历历在目。《甘肃日报》高级编辑、老共产党员于清维讲述:1974年春天,甘肃省张掖地区张掖县、祁连山脚下的安阳乡的一个小山村,生产队长家,房屋破烂,家里的墙逢能看见外面的蓝天,用三块砖支起的半口铁锅,老婆坐的炕一半烂席子,一半土炕,炕上没有被子,上身穿着破衣服,下身盖着烂羊皮。大队书记说,这家只有一条破裤子,谁出去干活谁就穿。真正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金张掖、银武威都是这么贫困,而且这一家还是生产队长,都如此贫困,其他农户可想而知。当年山丹县县委书记去东乐乡下乡调研,在一大队书记家吃午饭,吃的是用小麦面粉做的拉条子。县委书记就说,别的农户家都没粮了,你们家还能吃上拉条子。说到这儿,50多岁的大队书记流泪了,县委书记看在眼里就问了问,你为啥流泪?大队书记说,听说您要来,我是向邻居家借了一碗面,才给您做的这碗拉条子。其实,我家早已断粮了。县委书记听了后,吃不下去,把碗放下,让大队书记拿来一张纸条,批了200斤回销粮,以解燃眉之急。当时,农村吃的是回销粮,穿的是黄军装。救济成了解决农村困难最重要的办法。
曾几何时,“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 甘肃省河西地区、定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合称“三西”,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集中连片最困难的地区之一。4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考察后留下令人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们不会忘记,1982年12月,中国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共涉及47个县(市、区)(1992年扩大到57个,其中包括甘肃省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20个县和河西地区19个县)。“三西”农业建设在中国扶贫开发历程中具有开创性、先导性、示范性意义,在改革单纯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集中力量实施片区开发、易地搬迁扶贫、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对于从198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源于陇南市西和县创造性探索的以家庭为基本单元,以解决温饱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以发挥农户主观能动性为载体的“四个一”扶贫模式(人均1亩基本农田,户均1亩林果园、户均出售1头商品畜、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的扶贫开发模式从甘肃走向全国。多少年来,面对贫困,陇原儿女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坚韧不拔持续奋斗的甘肃精神,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团结协作,战天斗地,与贫困抗争。荣获第二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第一名的韩正卿,时任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省政协副主席,他30多年坚持在甘肃省农村工作,情系陇原,关心农民疾苦,为扶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就是甘肃人民与贫困长期作斗争的杰出代表之一。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是甘肃省的基本省情。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县列入国家六盘山、秦巴山和藏区“三大片区”,还有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2013年建档立卡初,全省有贫困县75个、贫困村6220个、贫困人口552万人,贫困人口规模居全国第8位,贫困发生率26.6%、居第2位。2017年,甘南州、临夏州和天祝县(两州一县)整体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范围,甘肃省还确定了18个深度贫困县、40个深度贫困乡镇、3720个深度贫困村,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甘肃扶贫的艰难岁月、艰辛历程、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宣战贫困、决胜贫困的扶贫史。
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甘肃视察工作,对甘肃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在甘肃考察的4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行程1000多公里,日夜兼程,在火车上吃了5顿饭,途中还多次下车走到自发集结夹道等待的群众中,亲切握手问候。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我把到西部地区调研的第一站就放在甘肃,2013年2月我先后到了酒泉、定西、临夏、兰州等地,提出甘肃要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了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等八个方面的工作要求。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81岁的困难老党员马岗家里,手拉着手唠家常,总书记特意端起一瓢水细细品尝时紧锁眉头的感人场景,至今难以忘怀,留下了“咱们一块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殷嘱托,记忆犹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坎坎坷坷的村道,浮土没过脚面,一路走来,鞋上、裤腿上沾满了尘土,体恤群众疾苦,叮嘱“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感人场景,至今难以忘怀。
2019年8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家,同李应川一家拉家常,查看吃水等情况的情景,让人们感到无比亲切。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视察时深情地讲到,要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甘肃长期都在同贫困作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初心使命集中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永远都不能变。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扶贫历程如数家珍,寥寥数语,体现了他对甘肃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长期关注、亲切关怀和深厚感情。
在甘肃,有水,就有生命,就有生机
干旱缺水,是甘肃千百年来贫困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甘肃,有水,就有生命,有水,就有生机,有水,就有活力。多少年来贫困地区的人们对水的渴望和期盼成为千年梦想。 “水比油贵”“集雨节水”“人背畜驮”曾经是临夏州东乡县群众吃水难的真实写照。一到冬天,半个县冬季断水,当地人用“渴死麻雀摔死蛇”、“宁可给你一个馍不愿给你一碗水”来形容这里缺水的状况。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看望贫困群众,要求当地党委政府:“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三件事全部实现,东乡族历史性地甩掉了绝对贫困的帽子。2019年11月,从东乡县龙泉镇天桥村,搬至该县锁南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马则乃白一家,土房变楼房、土路变柏油路,吃水再也不用走几公里山路了。马则乃白激动地说“这一切像做梦一样。”如今,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村民再也不用为没水吃发愁了。陇南市西和县蒿林乡大唐村建档立卡户李汉文说“以前吃水,尤其是5至6月份天干缺水的时候都要去山下的西汉水边取水,靠牲口驮水,往返一趟约6公里路程,一次两桶50斤的水只够全家吃一天。”村民赵贵子说“以前缴公粮的时候,全靠牲口驮,出去打工的时候,也是背上简单的行李走到洛峪镇,再坐车出发。以前的土路坡陡弯急不好走,吃水更是难上难。近年来,在省政协的倾心帮扶下,道路硬化到了门口,自来水通到了院里,村民再也不为行路和吃水发愁了。” 陇南市西和县洛峪镇段家村,过去无产业、无自来水、无硬化路,是出了名的“三无”穷村。如今走进段家村,道路整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家家户户白墙蓝瓦、鳞次栉比,田野辣椒一望无际,茁壮成长。提起段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曾荣获西和县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的 4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冯伟说,“十年前的段家村吃水靠河边挖个坑,人们称渗沙水,家家户户用扁担挑这渗沙水吃。稍远一点的山里人往往人畜共饮一泉水,泉边周围牲畜粪便常常渗入泉水习以为常。如今自来水进村入户,有些人家还接进了厨房。全村大部分人家都有洗澡间,人人用水不发愁,扁担成了收藏品。段家村的路,十年前每逢雨季,污泥浊水横流,春天冻土消融,泥浆烂泥路难行。如今户户硬化路到了家门口,多年不见的雨鞋成了稀罕物!过去手电筒是家家的必备物品,如今太阳能路灯照的全村一灿明。靠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我们段家村与县城的距离明显拉近了,我们的生活正一步一步地迈向小康。为了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冯伟把他的微信名也改成了“不忘初心”。
向绝对贫困发起“背水一战”的总攻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陇原儿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树牢“全国脱贫看甘肃”的大局意识,以“百年目标、全党使命”的政治站位,始终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针对提高精准性,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症下药。通过“六个精准”解决“扶持谁”的问题,通过派驻村第一书记、帮扶队员、帮扶责任人解决“谁来扶”的问题;通过实施“五个一批”解决“怎么扶”的问题;通过最严格的考核评估解决“如何退”的问题。因村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聚焦脱贫攻坚目标,贯彻精准脱贫方略,制定实施“一户一策”,狠抓“三个落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彻底排查“三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以及“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3+1”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冲刺清零行动和“5+1”(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村组道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及兜底保障)专项提升行动,着力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工作作风5个基础,动员和带领全省上下聚焦攻克坚中之坚,集中突破难中之难,以敢死拼命的精神、争分夺秒的劲头、求真务实的作风、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绝对贫困发起“背水一战”的总攻。省级领导主动带头联系最贫困的县、包抓最贫困的村,全省1.1万个帮扶单位、36万名帮扶责任人和2.2万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热情参与,上下同心,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参与脱贫攻坚,广大贫困群众激发出奋发向上的精气神。正是这种精准施策的绣花功夫、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确保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少,让脱贫成效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在决战脱贫攻坚中,甘肃省委省政府逐级压实工作责任,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脱贫责任体系,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省委常委和副省长全部担任副组长的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12个脱贫攻坚专责工作组,分工负责行业扶贫和组织保障。坚决贯彻精准方略,构建了政策完备、措施精准的脱贫工作体系,把握重点多措并举,构建了四梁八柱、稳定增收的带贫益贫体系,构建了力度空前、绩效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汇聚强大攻坚合力,构建了东西扶贫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脱贫帮扶体系,坚持激励约束并重,构建了奖优罚劣、激励担当的考核评价体系,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构建了全面从严、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强化挂牌督战,扭住突出问题,较真碰硬抓好整改,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集中力量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着眼薄弱环节,全面提升脱贫成色质量,跟进监测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把消除贫困存量作为重中之重,坚持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任务,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冲刺清零专项行动,严把精准识别、脱贫核查、数据比对三道关口,做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完成,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应返尽返,乡村两级基本医疗“空白点”全面消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动态新增危房改造全部完成,饮水安全问题历史性解决。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
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东部协作4市和36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鼎力支持、无私援助,累计投入资金112亿元,实施协作项目4931个、帮助引进项目1170个;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倾情助力,“光彩事业临夏行”“民企甘南行”“津企陇上行”“巾帼脱贫行动”“千企帮千村”等帮扶活动卓有成效。
鲜红的党旗在脱贫攻坚战场高高飘扬
面对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甘肃省把精锐力量派到脱贫攻坚主战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昂扬斗志向贫困开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甘肃脱贫攻坚这份光荣而沉甸甸的功绩,有广大党员、各级干部、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及广大人民群众辛勤的付出与默默的奉献。他们长年累月奔波、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心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吃苦耐劳、风雨无阻、不畏艰难,带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情怀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为大家,与乡村干部同甘共苦,生活艰难不说难、条件艰苦不言苦,在扶贫一线加班加点,废寝忘食,长期超负荷运转。有的没时间照顾家庭孩子,有的身体透支亮红灯。他们忠诚地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他们牢记使命重托,肩负历史重任,同当地基层干部并肩战斗,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裤腿沾满泥土,心中饱含真情,抗击疫情身先士卒,抢险救灾奋不顾身,将自己的汗水和辛劳留在陇原脱贫攻坚的热土上。他们脚上有泥,心中有党,手上有劲,身后有光,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些年,为了脱贫攻坚,他们的无私奉献、攻坚克难,付出的心血,党和人民不会忘记,陇原大地也不会忘记,脱贫群众更不会忘记,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甘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背后,回望这场可歌可泣的伟大征程,永远不能忘记这份长长的牺牲名单——张小娟、邱军、柴生芳、邱军、秦彦军、董吉恩……人民将铭记,这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战役,祖国将铭记,这些用热血诠释信仰的英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甘南州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原副主任”张小娟,秉持理想信念、保持崇高境界、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忠诚于党、执着奉献,舍弃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积极投身家乡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事业,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英雄壮歌。在脱贫攻坚的斗争中,许多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英烈们以赤心诠释初心、以生命履行使命,洒热血铸丰碑,他们把功勋镌刻在陇原大地上。他们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陇原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如散落在山野的一束束光,照亮封闭的山乡,送去致富的希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改天换地,以身许国。在以初心赴使命的共和国时代丰碑上,永远铭刻着他们不朽的英名和功绩,他们的名字历久弥新!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都是我们新时代的英雄。
党同人民群众情连得更深、心贴得更近
人们欢欣鼓舞,甘肃省脱贫攻坚同全国一样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历史性成就,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一致认为:脱贫攻坚这几年,成为甘肃扶贫开发史上攻坚力度最大、减贫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英明的党中央。陇南市西和县何坝镇刘集村建档立卡户刘青会老人热泪盈眶地说,是共产党的好政策救了他的命,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英明的党中央。 67岁的建档立卡户刘兴会说,党的政策好,疫情影响小。刘立成老人说,祖国太伟大,刘集人民真幸福。党的政策好,脱贫攻坚实打实,干群关系心连心。庆阳市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村90岁的老党员葛富银说,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困难群众,始终把困难农民放在第一位,不让农民住危房,历朝历代都没有。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杨咀村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户脱小平激动的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好政策救了我的生命,让我有了今天的新生活。刘懋功将军的后代、庆阳市华池县柔远镇刘沟村村主任刘海彤说,我叔父17岁开始参加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为共产党的事业奋斗了一生。如今,我要继承前辈遗志,带领乡亲们脱贫困,奔小康。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菜子坡村低保贫困户侯尚明说,帮扶政策太好了!共产党的干部把我们当亲戚一样照看着呢。西和县大桥镇韩河村残疾老人符仲贤靠易地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看见抽水马桶时热泪盈眶说:“这东西我以前电视上看到过,从没见过实物,更没碰过,做梦都想不到我老汉还能用上它,还是共产党好啊……” 孤寡老人王中红住进新居后,主动打扫住宅区的公共卫生,不要一分报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农民感恩的心。现在随便问起脱贫攻坚给贫困地区带来的变化,群众都会脱口而出说一大堆感激感恩的话语。陇南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司机赵师傅说:“现在,老百姓遇见大的自然灾害心里是踏实的,首先饿不坏、冻不着,因为背后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国家雄厚的实力支撑着。”赵师傅的一席话,见证着脱贫攻坚带给陇南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陇南人民对党和国家感恩的心,体现了一名普通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和高尚情怀。武威市天祝县抓喜秀龙乡红疙瘩村老党支部书记痛斥一懒汉时情绪激昂地说,“你爷手里扶,你大(爸)手里扶,到你手里还是个扶,共产党的脊背就宽得很,何时是个头,咋样才能够。你不聋,又不哑,年轻力壮的,驴跌倒在冰凌上都会自己爬(拾)起来,你是个人吗,你总比驴要强吧!”话丑理端,表现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正气凛然,刚正不阿的倔强性情,其感激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在陇原大地乡村,随处可见的群众自编的标语,朗朗上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群众扬眉吐气,情绪激昂,感恩奋进、勤劳致富的自信和决心: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往前跑;莫为贫困找借口,多为脱贫找出路;不要等不要靠,美好生活自己造;政策只能帮一时,长期致富靠自己;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户家庭;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枝之长;脱贫致富路,产业来相助;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横下脱贫决心,谋求幸福生活;脱贫攻坚手牵手,幸福生活心连心;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不甘贫困,奋力脱贫;妇女能顶半边天,脱贫攻坚走在前;提倡婚丧新风,反对大操大办公;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致富当模范;扶贫不是养懒汉,致富要靠自己干;人穷志不短,扶贫不扶懒;脱贫致富光荣,好吃懒做可耻;扶贫没有旁观者,你我都是参与者;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攻坚当好汉;扶贫不是发钱,脱贫不养懒汉;扶贫是咋自己事,光靠干部可不行;干群一条心,脱贫就能行;人穷志更坚,致富路更宽;方式千千万,勤劳肯干是关键;脱贫致富奔小康,不等不靠自己忙;真正贫困户、人人来帮扶,想当贫困户、很难有出路,争当贫困户、永远不会富;努力才能改变,努力就能改变;脱贫攻坚不停步,乡村振兴走在前。放眼陇原大地,这样的励志标语,不仅刻在了贫困村的墙上,也刻在了贫困群众的心坎上!
我们生活的绿水青山都是共产党带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在甘肃考察时讲到,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2月5日在甘肃考察时就强调,一定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真正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大底线任务成为甘肃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甘肃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的重要指示,坚持“脱贫靠产业、产业靠覆盖、覆盖要达标、达标出效益”的思路,拉开架势、扑下身子,扎实推进富民产业培育。2019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幅居全国第一,较2015年增长44%,特色产业迅猛发展,产业扶贫体系逐步构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增加值达到753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60.9%,比“十二五”末提高9.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9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农业保险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2546个扶贫车间、30.5万个公益岗位让群众就业不出村、挣钱不离家。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扶贫小额信贷等有力拓宽增收渠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8539元,年均增长22.2%。
脱贫攻坚以来,陇原大地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绿色之路在崛起,特色产业在延伸,守住绿水青山,筑起金山银山,筑起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陇原乡村美如画,荒漠化治理创奇迹,沙漠变绿洲成现实,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成为时代楷模。人们欣慰看到,今天的甘肃,从黄河之滨到祁连之麓,从雪域高原到黄土大塬,一幅山川秀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度伤痕累累的祁连山开始恢复昔日的宁静、和谐、美丽,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给予充分肯定。平凉、张掖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甘南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胜地”,世界旅游联盟发布的100个“旅游减贫案例”中甘南荣获3席,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入选全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典型案例。陇南市康县实现了美丽乡村全覆盖,探索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新路径,用辛劳和汗水书写了美丽的脱贫攻坚优秀答卷,“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论坛永久会址确定在康县,并在陇南市、康县成功举办首届论坛,让外面的世界进一步了解了山清水秀的甘肃陇南。
人们欣喜地看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让贫困群众真正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环保理念已深入老百姓的心间。庆阳市华池县柔远镇刘沟村贫困户王奋元说,我们现在生活的绿水青山都是共产党带给我们的,政府帮助为孩子办理了助学贷款,给我拨付了1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还帮我申报了生态护林员,年薪7800元,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好生活。绿水青山要护好,乡里就比城里好;要想生活过得好,环境卫生要搞好;屋里屋外勤打扫,美好生活要过好;房前屋后扫干净,人人面前显精神;脱贫攻坚人人参与、环境整治家家受益,已成为陇南市西和县脱贫致富群众的口头禅。西和县洛峪镇何胡村一户农家的中堂条幅写的都是“家居碧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被授予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的驻陇南市西和县洛峪镇何胡村第一书记杨占军说,驻村两年有余,我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倍受鼓舞,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到了脱贫攻坚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何胡村的变化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水、电、网全面覆盖,宽阔的水泥路连社接户,即使下雨天村民出行也不会受阻,经过不懈努力,这几年变化明显,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扎根到老百姓的心间。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美、村民质朴让我这个从省城来的人都有了退休后在此颐养天年的想法和打算。
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最具有说服力
人们深切感受到,身边的发展成就可感可触,现实永远是最好的教科书。面对贫困这一人类社会的顽疾,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为什么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人间奇迹,为党史教育提供了丰沛的源头活水,成为新时代最好最生动最现实的党史教科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在脱贫攻坚上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几乎翻了一番,所有贫困村都通了自来水、硬化路、动力电,标准化卫生室、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并消除了所有危房······可以说,在这8年的时间里,甘肃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受益最多的是农民。脱贫攻坚带给陇原乡村的巨变,在脱贫攻坚战中留下的甘肃印迹,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国家发展脉动,这不是一时之运,有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消除贫困,不仅是陇南、甘肃或者中国的问题,更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2020年11月24日,2020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甘肃省陇南市召开,在这里,一起见证中国减贫成效。甘肃,这片曾经因“贫”闻名的土地,从此撕下了“苦瘠甲于天下”的历史标签。来自毛里求斯共和国等多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近百名代表齐聚甘肃陇南,聚焦甘肃,实地聆听甘肃减贫故事,放眼全球,共同探讨全球减贫事业的“中国智慧”。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的减贫成效具有相当强的说服力。陇南,是甘肃省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全省最后脱贫摘帽的8个贫困县中陇南就占了3个。选择在这样的地方研讨“减贫”,意义非同一般。此次研讨会安排在陇南举行,就是要以陇南为缩影,展示中国奋力向绝对贫困宣战的生动实践。脱贫攻坚开始后,陇南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认为电子商务是可以打开空间桎梏的“钥匙”。从1个到450多个,覆盖全市贫困村的电商服务点,构起一张连接“山里”与“山外”的无形之网。高耸的山间云雾缭绕,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其间,每个村落都有水泥硬化路通往村外,脱贫攻坚带给陇南山区显而易见的变化。一个个减贫成效有目共睹:大山深处路通畅了,水入户了,新房盖起来了,贫困群众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依托甘肃拉开架势打造的六大特色产业(牛、羊、菜、果、薯、药)和五小产业(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模式,贫困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甚至在最偏远的山村里,依托电子商务,走出一个个带头致富的“网红主播”……深度贫困的地方竟取得如此显著的减贫成效!陇南答案不仅代表甘肃,更代表中国减贫事业的真实成就。昔日连家门都不敢出不能出的东乡族妇女,靠脱贫攻坚,将她们精美精细精致的传统民间工艺东乡刺绣产品卖到山外,撑起脱贫致富的“半边天”,一针一线里绣进了东乡族人的豪迈与热情,绣出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东乡族妇女也从此走出大山,走向外面更精彩的世界,来自甘肃东乡的绣娘首次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成为一道亮丽的脱贫致富风景线。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东乡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聚起了“敢死拼命、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东乡精神,展现了“感恩奋进、顽强拼搏、自信开放、文明诚信、美丽和谐”的新时代东乡形象。
用脱贫攻坚精神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时代。脱贫攻坚,撼动山河。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一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鲜明精神“坐标”,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做好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脱贫攻坚精神铸起一座新的精神丰碑,已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昂首阔步、战胜一起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脱贫攻坚,八年如一日苦干实干,靠的就是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我们在享受胜利带来喜悦的同时,更应用心感悟脱贫攻坚精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方能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行稳致远。要继续“上下同心”增强大局意识,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抓落实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继续“尽锐出战”提高主动作为,更大力度打好脱贫成果保卫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歼灭战和生态地灾搬迁攻坚战;要持续“精准务实”促进科学实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要持续“开拓创新”推动工作高质量,要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政治责任、首要任务;要持续“攻坚克难”练就过硬本领,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不负人民”锤炼政治品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继续发扬与脱贫群众一块苦、一块累、一块干的奋斗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引导脱贫群众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从“我要脱贫”向“我要振兴”转变。用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热爱呈现积极向上、不负人民的昂扬姿态,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践行初心使命、体现忠诚担当、做到“两个维护”。
人民热切期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等等,这一系列远景目标为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绘就了美好蓝图,完全符合当前甘肃省农村实际和百姓所需所盼。真是久旱逢甘雨,党的好政策暖人心。脱贫摘帽后,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迫仍在眉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重道远。
人们充满信心,把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好,更加需要大力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激发内生动力。通过人民领袖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怀和温暖故事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干部群众的奋斗实践、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貌激发内生动力,通过脱贫攻坚的深远意义、制度优势、举世成就、世界贡献激发内生动力。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陇原儿女肩负的使命依然任重而道远。甘肃省委省政府号召各级各部门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清醒认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保持思想不松、责任不变、力度不减,在兜底保障提标扩面、提升产业规模层次、收入渠道延展拓宽、健全防止返贫和动态监测机制等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全国脱贫看甘肃,面对脱贫攻坚只是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一些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强,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特困群众生活质量和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等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农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2021年以来,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中强调的“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以及残疾人、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支持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甘肃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以身边的组织组织身边的人,去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温暖身边人的心,凝聚身边人的神”为工作基点,在全省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脱贫之后的群众满意度,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
甘肃省委书记尹弘、省长任振鹤高度重视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等工作,多次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尹弘先后在临夏州积石山县、东乡县、定西市漳县、岷县等地调研时,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灾因病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网格化开展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提出把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和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作为甘肃省着眼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针对农村突出问题、回应群众强烈期盼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就开展关爱服务行动和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方式方法、保障措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省乡村振兴局党组高度重视,精心指导各地制定《实施方案》,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妇联、省残联等部门积极参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活动有效在全省展开。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锣密鼓落实《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重点人群实行“六必访”(大病重病患者家庭必访、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家庭必访、重度残疾人家庭必访、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必访、单亲家庭和失能老年人必访、遭遇重大变故和自然灾害的家庭必访。)开展“六必查”(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必查、有病人住院的家庭必查、供养高中和大中专学生的家庭必查、残疾人家庭必查、突发意外家庭必查、有投诉举报情况的必查)。各地在防返贫监测帮扶方面也探索出了一些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陇南市建立了“3229”防贫监测帮扶机制(关注三类重点人群,设定两个认定条件,采取“线上、线下”两种筛查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医疗、教育、住房、饮水、易地搬迁、兜底保障、扶志扶智等9类帮扶措施),对重点人群、特殊困难群体经常性走访排查,防贫工作进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新阶段。东乡县对全县6万多农户建立《户情台账》,以户情台账动态运转为基础,以县数据指挥中心为依托,人盯人、网格化、全方位加强动态监测,形成户有常态监测、数据中心梳理推送、行业部门核查预警、乡镇重点跟进的闭环监测运转体系,做到应纳尽纳。
甘肃省委省政府全心全意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灾因病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网格化开展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全省组织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及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组织身边的组织和个人,为身边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做身边的事,将关爱服务行动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既深化了理论学习,也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决心。聚力增进民生福祉,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突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 2021 年 9 月起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简称“一行动一活动”),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各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试点先行,扎实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帮办了一批实事好事,解决了一些急难愁盼问题,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宣部《学习强国》《党报头条》,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央党校主管、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百家综合期刊《中华魂》等先后宣传报道。成为针对农村突出问题、回应群众强烈期盼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成为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水平的创新之举,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办法,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甘肃省在全省组织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及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加强顶层设计,针对农村突出问题、回应群众强烈期盼;健全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从小事做起、从群众身边事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鼓励基层首创,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典型示范带动,建立长效机制,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创新之举,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切中要害,固强补弱,具体地、务实管用地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服务导向明,帮扶内容实,百姓受益多,直面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难题,很好地践行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党的温暖惠万家的为民情怀;不仅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力、执行力、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基层基础保证,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工作能力水平,增强了困难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更好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振兴乡村、富民兴陇的美好前景。各地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创新载体丰富形式开展各级干部比武练兵,推动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酒泉市通过“五练五比”(练政策理论宣讲、比政策思考运用;练工作执行推动、比思路创新谋划;练深入群众关爱、比坚定信念作风;练矛盾纠纷调处、比困局难题破解;练组织动员号召、比任务落实成效),以干带练,以练促学。张掖市通过“说学斗唱”逐项细化活动任务,助力乡村干部练就真本领、比出真本事,基层干部深切感受到“往前看标兵越来越多、往后看追兵越来越少”,比学赶超的自我加压意识明显增强。金昌市作为工业化城市,针对农村“空心化”严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较重。聚焦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和乡村振兴一线干部能力提升,开展“八送六比六促”(关爱服务“八送”:送卫生健康、送爱心助学、送致富门路、送志愿服务、送科学技术、送文明新风、送政策法律、送温暖慰问,岗位练兵“六比”:比业务素质、比巩固成果、比环境整治、比产业培育、比作用发挥、比治理水平,业务比武“六促”:促工作作风转变、促工作能力提升、促帮扶政策落实、促防贫监测实效、促农村面貌改善、促增收致富成效)集中示范活动,将关爱服务行动和练兵比武活动引向深入。
在全省组织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及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结合目标任务、具体实际和行业特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成为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推动实际工作、“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的有效实践载体,成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持续扎实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统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乡村振兴,组织动员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岗位做贡献,成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切口,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成为一项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见行动的小切口、大民生的务实举措;成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展现共产党好,新时代好,展现新时代新气象新风貌新作为的生动实践。晒被子事虽小,体现关爱大情怀:“结对包户”帮,小事显大爱,“看摸闻问比”,“一月一评比”,晒出好风气,冷暖挂心间,真真切切提升了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仅温暖了老人的心,而且感化了儿女的心。以张掖市临泽县“晒被子·比孝心”巾帼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全省各级组织从小事做起、从群众身边事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组织身边的组织和个人,为身边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做身边的事,温暖身边人的心,凝聚身边人的神,从而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将党的温暖传播到每个角落。
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幸福
2021年以来,甘肃省坚持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牵引带动“三农”工作,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乡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更加稳定,陇原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面对全省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的实际,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描绘出了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幸福的美好蓝图。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统筹推动“五个振兴”,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坚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继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动态监测和帮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受灾群众帮扶,防止出现新的贫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脱贫群众用勤劳双手增收致富,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全力推动农业高效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设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壮大黄土高原区旱作高效农业、河西走廊戈壁节水生态农业、黄河上游特色种养业、陇东南山地特色农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甘肃特点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推动特色农业大省加速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遵循乡村建设规律,优化村庄分类标准和布局,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特色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传承文脉,留住乡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深化乡村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幸福优美陇原新乡村。 农民群众对更高品质生活充满期待。任何时候都要把广大农民装在心中,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均衡发展,集中更多要素和资源,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幸福!
(作者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作者简介
李伯祥,男、现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曾担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甘肃省委宣传部特约评论员,甘肃省委网信办特约网络评论员,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共临夏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曾主编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甘肃农村工作》杂志整十年,担任中共陇南市委机关报《陇南日报》常务副总编整十年(其中主持工作整两年)。历任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中共陇南市委宣传部企业宣传科科长;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综合信息处处长、调研督查处处长、宣传处处长;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督查协调处处长、调研指导处处长;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宣传处)处长。担任多个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课题评审组专家及主任委员,应广西师范大学邀请参加2022年广西重大课题《欠发达地区推动共同富裕问题研究》。先后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甘肃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甘肃省法制宣传先进个人;被中共陇南市委评为陇南市“5·12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2022年评为甘肃省乡村振兴局优秀共产党员。论文《关于我国西部地区增创新优势的思考》荣获《人民日报》第三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二集电视文学剧本《婚变》荣获“全国首届当代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剧本金牛奖优秀奖”,两次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30多篇理论文章先后刊登在中宣部《学习强国》、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论坛网、光明网、中国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新闻网、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网、国家乡村振兴局官方网站、中国乡村振兴网等网站。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两万七千多字)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两万八千多字)入选“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应邀与300余位专家线上参会,50多万人关注本次论坛。先后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政部、国家医疗保障局举办的培训班宣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
电话:13919160510(同微信)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