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乡镇快讯

讲好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故事---李伯祥调研宣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记事

2022年10月11日 甘肃三农在线 白丽仁

2022年6月25日,“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300余位专家线上参会,50多万人关注本次论坛。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李伯祥同志的两篇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入选并应邀线上参会。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 1.png

围绕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故事,讲好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故事,李伯祥先后撰写了50多篇文章,其中系列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四万二千多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刊发在中宣部《学习强国》、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网、中国网、光明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新闻网、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网、国家乡村振兴局官方网站、中国乡村振兴网、国家发改委国合乡村振兴研究院、北京中关村、中旅集团、北京高端在线民情调查中心、西安新闻网、安徽大学、每日甘肃网、中国甘肃网,中国兰州网、兰州大学、甘肃社会主义学院、今日头条、网易、丝路文博网、甘肃三农在线、陇东学院、南梁干部学院、庆阳革命老区《庆阳网》;香港凤凰网、香港今日观察等网站刊发,全国多家网站转发。

李伯祥认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续写奋进新征程的精彩华章。

2.png

2021年以来,甘肃省委坚持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牵引带动“三农”工作,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乡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更加稳定,陇原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全省上下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新的胜利进发。

成就彪炳史册,使命昭示未来。脱贫攻坚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乡村振兴前景美好,催人奋进。我们在享受胜利带来喜悦的同时,更应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方能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行稳致远。

甘肃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人民长期都在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南梁精神中的“面向群众”,是伟大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中“不负人民”之初心所在

3.png

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和生态环保成为甘肃两大底线性任务。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甘肃发展和甘肃工作,给予了许多亲切关怀和特殊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甘肃,三次面对面给予指导,对甘肃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提出“五个方面”工作要求,勉励甘肃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叮嘱陇原儿女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为甘肃省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根本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动力。

阜平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地方扶贫考察的首站。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总动员令后,把脱贫攻坚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大西北的甘肃,并做出“甘肃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人民长期都在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的重要指示精神,不仅指导甘肃,而且指导全国的脱贫攻坚。

甘肃在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临夏州东乡县是国家三区三州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殷殷瞩托“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富民新村李应川家,习近平总书记讲,“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这些都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面对脱贫任务全国最重的特殊省情,甘肃省委站在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贫困不除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打了一场声势浩大、惊天动地的脱贫攻坚战役,书写了我国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十年间,甘肃深化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我国减贫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甘肃印迹。陇原大地山乡巨变、圆梦小康,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陇原儿女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这是广大陇原儿女矢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创造的伟大奇迹,也是甘肃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划时代影响的伟大胜利!

李伯祥认为,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党史是指引方向的明灯,也是催人奋进的号角。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甘肃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讲好党史故事,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甘肃庆阳革命老区南梁精神(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是中国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37年至1949年的陕甘宁边区时期,南梁精神又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精心培育和倡导下,在承接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基础上,增添了新内容和特色,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扬光大,发展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延安精神的源流之一。面向群众是南梁精神的根基所在,坚守信念是南梁精神的核心力量,顾全大局是南梁精神的特质体现,求实开拓是南梁精神的精髓要义。南梁红色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坚定信念、务实理念、为民宗旨、优良作风和责任意识等方面,南梁精神是对陕甘边革命精神的最佳概括,是老区精神研究的丰富和深化,南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南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和加强党的建设的宝贵精神资源,南梁精神是继往开来奋进伟大新时代,富民兴陇谱写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李伯祥认为,南梁精神中的“面向群众”,是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和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中“不负人民”之初心所在!也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初心之所在!其中南梁精神中的“求实开拓”,也是脱贫攻坚精神中“精准务实、开拓创新”初心之所在!

讲好“黄河故事”,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甘肃是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之地”,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是最鲜活的黄河故事

4.png

李伯祥撰写的《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引,确保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生动实践》入选甘肃省委宣传部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典型案例,《弘扬“甘肃精神”,厚植人民情怀,站稳群众立场,解决急难愁盼》入选甘肃省委宣传部第二届“甘肃高质量发展论坛”;长篇理论文章《讲好“黄河故事”·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黄河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实践与思考》入选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中华文化学院)举办的“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助推甘肃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并作主旨发言,国家乡村振兴局官方网站、中国乡村振兴网、丝路文博网、中国旅游文化网、中原经济协作区网等网站全文刊发,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网刊发相关报道。

2022年 9月29日,“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助推甘肃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议在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中华文化学院)举行。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孙雪涛,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青出席并致辞。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中华文化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焦玉兰, 副院长李晓霞分别主持会议。会议主旨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时代主题,挖掘地域资源,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甘肃贡献。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甘肃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政法委等省直部门有关单位,统战系统、民主党派及工商联,在兰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市州社院等45家单位和提交论文作者约180余人参加了会议。兰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甘肃省文史馆、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会、甘肃政法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乡村振兴局、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中华文化学院)等单位的12位黄河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主旨演讲。发言立足甘肃是黄河上游重要省份的实际,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新时代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同时为甘肃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李伯祥受邀参加研讨会,围绕《讲好“黄河故事”·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作主旨发言。

5.png

李伯祥认为,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弘扬黄河文化,甘肃得天独厚,使命光荣。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最强音,讲好黄河故事,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甘肃大有作为。

甘肃是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之地”,讲好“黄河故事”使命光荣。甘肃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讲好“黄河故事”,得天独厚。甘肃曾经是贫困落后的穷地方,甘肃又是诗情画意的美地方。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仔细端详甘肃省地图,由衷赞叹“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蜿蜒1600余公里”。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在听取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语重心长地说:“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经甘肃长达900多公里,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60%的水来自兰州以上的河段。甘肃要负起责任,抓好黄河上游流域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治理两大重点,坚决防止生态恶化,为黄河生态治理保护做出应有贡献。下一步,党中央将就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和部署,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不断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在甘肃省考察工作不到一个月后,9月18日上午,又在河南省考察黄河治理,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又是全国省会城市56个民族最齐全的城市。2019年8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称赞“黄河之滨也很美”。习近平总书记幽默地说,你们幸福的一个原因还有兰州拉面。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甘肃省委书记尹弘在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强省会行动。兰州是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开放中心,地位举足轻重。甘肃现代化建设需要兰州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当好带动省域整体发展的火车头。充分彰显省会担当、展示省会作为,不断增强在全省整体发展中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甘肃省委书记尹弘在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甘肃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方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流域整体生态功能,担好上游责任,展示上游作为。以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祁连山地区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山增绿、防沙治沙等工程。高标准建设黄河生态廊道,努力将黄河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河。

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红色资源是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的最壮丽“黄河故事”。甘肃丰富的红色宝贵资源,是乡村塑形铸魂,讲好黄河故事的精神财富。

6.png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在甘肃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强调,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肃要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个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甘肃的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甘肃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和最早创建中共党组织的省份之一,是各路长征部队到达最全、活动时间较长、行经地域较广的地区,甘肃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省区之一,全省有红色遗址遗迹景点800多处。

甘肃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讲好党史故事,讲好黄河故事,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塑形铸魂,更加需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甘肃的长征资源是讲好党史故事,是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甘肃生动长征故事坚定信仰、凝聚力量,用伟大长征精神鼓舞乡村振兴斗志、砥砺品格,意义深远。甘肃省委书记尹弘2021年6月25日主持省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时强调,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2021年4月8日带领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在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瞻仰革命旧址,缅怀革命先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学习时强调,学党史要学出伟大复兴的自信力,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为了打江山,当年革命前辈走过的地方都是边远偏僻、人迹罕至、贫穷落后的地方。如今,先烈热血浸染的地方,都已摆脱贫困,迎来别样的新风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广大脱贫群众露出了真诚笑脸,这是对脱贫攻坚的最大肯定,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倾情付出的最高褒奖,也是对革命先辈和英烈的最好告慰。

7.png

深入挖掘整合红色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讲好黄河故事。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可通过红色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深入挖掘整合红色资源,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对红色旧址进行修缮保护,进行修复和旅游开发,规划红色旅游线路,开发红色研学产品。围绕旅游体验,深度游、文化游,让青山绿水环绕,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有机结合,改造旅游公路,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对部分革命旧址进行展陈功能提升,进一步推进红色拓展基地,将产业发展、乡村生活、红色文化传播等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增强红色资源的核心吸引力,打造集景区、产区和社区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讲好红色系列故事,展示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仅体现当年红军的爱民情怀,也体现百姓对红军的热诚,让参观者通过游览红色旧址、聆听红色故事,深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通过盘活红色资源,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甘肃这片灿烂的土地上,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三千里丝绸之路横贯东西, 是乡村塑形铸魂的活水源头。黄河是陇原儿女重要的历史文化带、重要的生态景观带、重要的民生福利带。人类逐水而居,人们因水而兴。位于黄河中上游的甘肃,黄河在黄土高原画了一个优美的“几”字弯,流经省会兰州市域的黄河就长达123公里。黄河成为陇原儿女重要的历史文化带、重要的生态景观带、重要的民生福利带,也是甘肃人民实现伟大梦想和不懈追求的理想奋斗带。甘肃黄河上游地域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为新时代弘扬黄河文化,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感悟黄河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甘肃得天独厚。甘肃省委书记尹弘在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甘肃历史悠久而厚重,文化多彩而独特。我们既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也要紧跟时代、推陈出新,让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甘肃标识!要依托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指出,要深耕细作甘肃这片文化沃土,让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展现新时代风采、滋养新时代生活、助力新时代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甘肃博大精深的乡村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是乡村塑形铸魂的宝贵财富。甘肃博大精深的乡村历史遗存是农业文明的载体,古村古镇则是历史遗存的集中体现。有些村镇生成久远、传承厚重,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传家宝,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它们承载的历史沧桑、社会信息、经济兴衰、文化内涵、艺术凝聚、审美情趣、思想情感、时代特征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今天无论给多少投入、下多大功夫都无法再造的。因此,要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遵循乡村建设规律,优化村庄分类标准和布局,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特色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传承文脉,留住乡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深化乡村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幸福优美陇原新乡村。

8.png

甘肃是我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是国家寒旱农业的重要发源地和示范试验基地,谱写黄河故事正当时。“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甘味”品牌标识的甘肃特色农业,让黄河故事在新时代更加充满活力。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月5日在甘肃考察工作结束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甘肃是我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农业自然条件多样,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取得新进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甘肃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净土、净气、净水的自然环境及干燥、凉爽、病虫害少等优势,成为国家寒旱农业的重要发源地和示范试验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最大的蔬菜、花卉制种基地,最大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最大的高原夏菜生产集散基地,最重要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等。

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将让黄河故事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熠熠生辉。甘肃省委书记尹弘在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甘肃省必须毫不动摇走产业兴省富民的路子,下更大力气优化产业布局、落地产业项目,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切实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底盘和支撑。随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倡议的深入实施以及国内国际市场的深刻变革,甘肃作为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特殊功能定位越来越凸显,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发展前景更加美好,需要我们把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更好统筹起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以系统观念谋篇布局,以奋斗姿态推动发展,确保跟上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因此,必须着眼甘肃整体发展、立足各地优势,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牵引带动全省协同联动发展。尤其要在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中,把发展县域经济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多元富民产业,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任何时候都要把广大农民装在心中,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均衡发展,集中更多要素和资源,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幸福!

思想就是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0.png

2022年6月25日,“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300余位专家线上参会,50多万人关注本次论坛。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李伯祥同志的两篇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入选并应邀线上参会。研讨会刚刚结束,李伯祥就给论坛组委会发了一份感谢信:热烈祝贺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哲学创新”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该论坛适逢其时,意义深远,站位高远,高瞻远瞩,超前谋划,扎实筹备,高朋满座,专家云集,大家就是大家!大家风范!大开眼界!深感欣慰!收获满满!此举是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两个确立”的具体行动,是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务实举措,是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长效化的生动实践,是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最具体最现实的举措,必将产生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思想就是力量。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行动的高度。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科学的理论,闪耀真理的光芒;伟大的思想,激发奋进的力量。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马克思1844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恩格斯强调,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力量。我的两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长达五万字,能够入选如此高规格的论坛,特向论坛组委会和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热诚欢迎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学子在百忙中来大西北甘肃、兰州做客调研指导工作!

11.png

李伯祥曾担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甘肃省委宣传部特约评论员,甘肃省委网信办特约网络评论员,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共临夏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曾主编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甘肃农村工作》杂志整十年,担任中共陇南市委机关报《陇南日报》常务副总编整十年(其中主持工作整两年)。历任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中共陇南市委宣传部企业宣传科科长;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综合信息处处长、调研督查处处长、宣传处处长;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督查协调处处长、调研指导处处长;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宣传处)处长。全省86个县市区,他走访调研过84个县市区,多篇调研报告得到省长批示。担任多个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课题评审组专家及主任委员,应广西师范大学邀请参加2022年广西重大课题《欠发达地区推动共同富裕问题研究》。先后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甘肃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甘肃省法制宣传先进个人;被中共陇南市委评为陇南市“5·12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2022年评为甘肃省乡村振兴局优秀共产党员。论文《关于我国西部地区增创新优势的思考》荣获《人民日报》第三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二集电视文学剧本《婚变》荣获“全国首届当代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剧本金牛奖优秀奖”,两次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参与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省社科重点委托课题《甘肃省脱贫攻坚实践经验与成果巩固研究》成果论证会,扶贫题材电影《腊月的春》、电视连续剧《苦乐村官》审片会,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均被采纳。2013年元月25日参加由临夏州委、州政府主办,临夏州委宣传部、临夏州文化出版局承办,甘肃省花儿剧院、临夏州民族歌舞剧团编排演出的反映扶贫帮扶的六场花儿剧《迎春花儿开》的审演及座谈讨论,对主人公马青山的角色定位及整个剧情结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演出后引起轰动,得到观看演出的十多位省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参与编辑《甘肃省精准扶贫政策宣传画册》,参与甘肃电视台系列电视专题节目《脱贫攻坚甘肃行动》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及《心相连·手相牵·奔小康--甘肃省2013年农民迎新春电视文艺晚会》的统筹,参与编辑了《国家温暖--〈人民文学〉精准扶贫主题创作作品集》《可持续发展在甘肃•扶贫攻坚卷》。对中央电视台《长征之歌》大型电视专题片甘肃外景拍摄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提供相关资料;承担“纪录小康工程”系列丛书《纪录小康工程甘肃全景录》“脱贫攻坚”撰稿。撰写的调研报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文明小康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乡村振兴网刊登。《打造“五无甘南”,建设大美藏乡——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经验调研报告》被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选为重大调研课题。脱贫攻坚纪实文学《难忘的一天》《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贫困堡垒》《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全力以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十多篇综述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刊登。脱贫攻坚纪实文学《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被甘肃省政协《人文甘肃》2021年第捌辑刊登。理论文章《弘扬延安精神,确保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入选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联合举办的“百年大党与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并应邀线上参加研讨会。随后在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乡村振兴网》《中国乡村振兴》杂志、《今日头条》等媒体刊登,阅读量超过十万余人次;《“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在中国乡村振兴网配图片刊登后,全国多家媒体纷纷转载,点赞不断。长篇文章《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八千多字)刊登在中央党校主管、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百家综合期刊《中华魂》2022年第2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栏目第一篇;《从新年贺词中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之一至十(二万多字)、《记住贫困和幸福,感恩美好新时代—-创作编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报告文学<千年梦想>的思考与感悟》(一万多字)《乡村振兴更需要脱贫攻坚精神》(九千多字)被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乡村振兴网刊登,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党报头条》等网站及时转载,阅读量超过50万余人次;《“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甘肃省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及先进记事》(一万六千多字),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宣部《学习强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独家中英文网络直播发布网站中国网、光明日报光明网、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乡村振兴网刊发后,全国多家网站纷纷转发。

脱贫攻坚是气吞山河的壮举,功德无量的伟业,能参与这样伟大的事业,本身就是机遇、就是信任、就是担当、就是光荣。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工作实践中,李伯祥同志近年来先后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政部、国家医疗保障局举办的培训班;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直机关工委党校、甘肃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甘肃省委宣传部哲学培训班、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南梁干部学院、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广电总台、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省直相关部门及相关市州及兰州新区、相关县市区宣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重点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这么重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这么关心困难群众?

12.png

作为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李伯祥把每次授课都作为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问计于基层,求教于实践的好机会。他授课的特点是坚持问题导向,与学员互动交流,每次授课总要留出时间现场回答问题。在他看来,现场能圆满回答问题,释疑解惑,对学员是收获,问题回答不了,对他就是收获,他就要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认真学习思考,找到正确的答案,并运用在调研指导处的工作实践中。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有针对性的授课,得到广泛好评。甘肃省委党校一领导曾在主持辅导报告会时指出,报告站位高、落点实,有思考、有情怀,接地气、冒热气,不仅是一次内容丰富的专题辅导报告,更是一堂生动有效的党性教育课。兰州新区街道一纪委书记发微信说,我把乡村振兴课件原原本本学习了一遍,总结到位,知识量大,同时发给我的高中姑娘,让她好好学习,高考都能用上。一县委书记发来微信,一场十分及时、非常精彩的专题辅导报告,深深折服了所有听众,收到了空前的良好效果,而且很快就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引发广泛热议。精彩报告,政治站位高,工作落点实,理论思考深,思想情怀高远,政策阐述很接地气,既是内容丰富的专题报告,更是感人至深的党性教育,让我们在如坐春风的享受中,在不知不觉的聆听中,进一步强化了对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进一步深刻理解到了我们肩负的重任,让我们感到了一种火热的温度,细节的深度,给我在精神上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干劲上焕发了更大激情。一县直部门负责人:聆听授课,我这个60后几次掉泪。一市直部门一把手:一堂课听起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有理、有例、有据、有情,视野宽广的同时,观察入微,课堂上讲的有些东西确实是我和同事们首次聆听,有些精辟论断和辞句,具有穿透感,震撼力。辅导报告过程中,个人情感揉入实例,语言生动,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至今心中久久难平,令人耳目一新,故事真实、生动,意味深长,可以说余音绕梁,期待再次聆听辅导。一村党支部书记:精彩的讲授,使我醍醐灌顶,拨云见日,有些情节,我几度哽咽。一扶贫部门负责人:精彩动人的讲座,凝结着多年的心血,充满着家国情怀,我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倍受鼓舞。中央驻甘单位一部门负责人:授课内容取材广泛,真实生动,实例亲切感人,细节深深打动了我!!!我一定要把工作干好,不负人民。省委党校一教授:从“为人民服务”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声音将震撼宇宙,共产党人的初心真正踏到了实处,这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使我们心灵升华,使我们更靠近真理,提升党性、回到初心,对自己的工作无比自豪、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兰州大学一教授:授课避开了干巴巴的说教,采用讲故事和引用典故的方式娓娓道来,有血有肉,令人百听不厌,受益非浅。甘肃广电总台一领导:授课观察力强,善于总结提炼,信息的捕捉全面细心,从实际出发,讲得实实在在,是一次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的讲座,内容详实、生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一课,启蒙了我们的思维,受益匪浅,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性,激励搞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西北民族大学一部门负责人:授课感情饱满,生动鲜活,介绍的许多故事大家都是第一次听到。对基层工作的熟悉,对人民群众朴素的情感,对领袖的忠诚和热爱,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丰富经验,全部体现在授课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理论教育课。一乡镇干部:听了授课,把我从一个低靡的帮扶干部忽然间唤醒,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一乡镇党委书记:授课除了讲解,就是掌声,除了鸦雀无声,就是心灵震撼,辅导报告,情到,理到,悟到,做到,语重心长,娓娓讲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无不让听者动容,如沐春风,回味无穷。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授课对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一次雕琢,坚定了我努力做一个好党员的决心。我离开学校已经三十多年了,工作期间已参加过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讲座。但这样的授课,有其独到之处,立意新、站位高、事例实,有礼、有节,气场大、感染人、鼓舞人,使我们听课的学员容入其中,其间课堂座无虚席,鸦雀无声,生动感人之处,掌声多次响起,既是一次充电提升,更是一次鼓劲加油冲刺决胜的誓师动员会,为这样的培训会点赞。一挂职副县长:精彩生动的宣讲,很接地气,感人肺腑,扣人心弦,触动灵魂,催人泪下!内容丰富,讲解清晰、生动,纯朴的言语里透露着对国之大者的熟知,都全面贯穿其中,使整个授课,掌声经久不息。一省直部门负责人:报告站位高,立意深,切点新,落点实,顿觉思路明晰,报告容量大但不冗长,谋篇巧但无标新,论点新但不抽象,事例鲜绝不空洞······

13.png

谈起这些,李伯祥深有感触地说,他的激情来自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战斗者、奉献者辛勤的付出与默默的奉献。他们长年累月住在帮扶村,克服困难,不计得失,舍小家、为大家,与乡村干部一道爬摸滚打,生活艰难不说难、条件艰苦不言苦,在扶贫一线加班加点,废寝忘食,长期超负荷运转。有的干部没时间照顾家庭孩子,有的干部身体透支亮红灯,有的干部甚至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忠诚地诠释着帮扶干部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他们牢记使命重托,肩负历史重任,同当地基层干部并肩战斗,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情,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裤腿沾满泥土,心中饱含真情,抗击疫情身先士卒,抢险救灾奋不顾身,把自己的汗水和辛劳留在陇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热土上。

在李伯祥的心目中,这一生,能有幸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人生机遇,是人生的幸福,是人生的升华,是一辈子都难以抹去的美好永恒记忆。子孙后代也会因为在脱贫攻坚战出过力,流过汗而感到无比的光荣!因为脱贫攻坚是新时代伟大的壮举,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新时代最精彩的壮丽史诗,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是波澜壮阔的伟大战役。能有幸参与这样伟大的事业,是多么地自豪,多么地光荣。脱贫攻坚以来,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共克时艰,大家朝夕相处,并肩战斗,在甘肃省扶贫办、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这个温暖而风清气正、紧张而团结奋进的大家庭里,他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初心使命、责任担当,什么是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什么是“两个维护”、人民情怀,什么是克己奉公、清白做人,什么是求真务实、忍辱负重,什么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什么是站在贫困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谋划工作,什么是“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

农村工作,必须到村到户,见人见事,眼见为实,与其群众找上门,不如找上群众的门,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14.png

2012年2月21日,省上召开动员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电视直播动员大会的第二天,李伯祥和同事自带铺盖,顶风冒雪,坐车6个多小时,前往距离兰州将近400公里的国家级贫困县陇南市宕昌县,先后到城关镇鹿仁村、南河乡任藏村、哈达铺镇力藏3个贫困村,实地了解村上的贫困情况,当天晚上驻在离县城40多公里,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人均纯收入只有1600多元的理川镇尚营村,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晚上在村委会召开村党员、干部群众会议,了解村上的基本情况,对每家的人口结构、经济状况、收入来源和存在的困难进行详细了解并逐一进行登记排摸。白天,逐户上门走访,了解真实情况,核对登记排摸情况,人不在家的,想方设法取得联系,掌握最新生产生活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帮扶办法。这样解剖麻雀式的调研,让他懂得了农村工作,必须到村到户,见人见事,眼见为实,与其群众找上门,不如找上群众的门,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2018年7月10日,他通过明察暗访撰写的《关于对宕昌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督查的情况汇报》,7月17日得到省长批示:“请办公厅、宕昌县研处。两个村子,10户人家就发现这么多问题,说明帮扶工作还很不到位,务必拿出切实管用的办法和手段,让各种帮扶要素真正沉下去,见实效。对基层帮扶干部的培训还要加大力度,做得更实。下次调度开协调会,我也应做检查。”随后,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转办通知》,督促各地针对建档立卡户建新房不拆危旧房问题进行整改。陇南市“拆危治乱”,消除“视觉贫困”创造了全国贫困地区先进经验。

2019年2月20日,正月十六,省扶贫办主要领导安排李伯祥同志前往庆阳市调研总结脱贫攻坚“一户一策”中创新的“六查三讲一强化”百日行动工作开展情况。当时还是正月,兰州飞往庆阳的一周以内的飞机票早已全部预订,由于大雪,兰州到庆阳的高速公路暂时封闭,他只好从兰州坐动车到西安市,再辗转到庆阳市,先后到合水县、华池县、庆城县、西峰区走村入户调查研究,通过明察暗访、查看资料、入户座谈等方式,对贫困户住房、饮水、子女入学、患病就医、“四类分类”政策资金落实、“331+”产业合作社建办,“一户一策”方案落实,帮扶干部入户等工作进行了一周调研。撰写的调研报告省长做出批示,部分调研内容写进省长2019年4月10日在陇南市宕昌县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重点领域固强补弱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整改持续推进,全省组织开展具有甘肃特色的脱贫攻坚“3+1”冲刺清零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出台系列政策。这次调研,让他感受到脱贫攻坚这几年是庆阳市贫困人口减少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庆阳革命老区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衷心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感谢伟大的新时代!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村85岁的老党员葛富银说,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困难群众,始终把困难农民放在第一位,不让农民住危房,历朝历代都没有。西峰区彭原镇刘岭村贫困户刘永琪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每年的新年祝词中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每当听到习总书记关心我们贫困群众的话语,我都是热泪盈眶。西峰区肖金镇杨咀村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户脱小平激动的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好政策救了我的生命,让我有了今天的新生活。华池县柔远镇刘沟村贫困户王奋元说,我们现在生活的绿水青山都是共产党带给我们的,政府帮助为孩子办理了助学贷款,给我拨付了1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还帮我申报了生态护林员,一年能挣7800元,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好生活。刘懋功将军的后代、村主任刘海彤说,我叔父17岁开始参加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为共产党的事业奋斗了一生。如今,我更要继承先辈遗志,带领乡亲们脱贫困,奔小康。华池县委副书记吴陆平说,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通过外力可以较快改变贫困,但仅仅依靠外力又会强化依赖性,从而弱化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与活力。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摒弃“等人送小康”的心态,让脱贫致富有盼头、有劲头,让贫困户真正认识到主动脱贫才是走上幸福之路的根本。全国人大代表、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说,现在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通过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精准脱贫“一户一策”方案,有了专属的“致富套餐”,按照每户的劳力状况和收入来源,采取产业提升、就业增收+产业托底、互助合作、兜底保障等措施,科学使用产业发展奖补资金,这些做法极大提高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群众思想观念变了,村容村貌也变了,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合水县委副书记陈会发说,要巩固扩大“六查三讲一强化”的成果,因户因人研究制定“点穴式”的脱贫和帮扶举措,要让干部知道怎样帮,群众知道怎样干,让“一户一策”真正成为贫困户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的作战图,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西峰区肖金镇杨咀村贫困户刘锁仁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我能这么快就脱贫,全靠党的扶贫好政策,离不开各级帮扶单位及干部帮助我掌握了养羊技术,我相信我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天津挂职庆城县委常委、副县长的袁永立说,现有的贫困人口各有各的困难,各有各的情况,采取笼而统之、搞“一刀切”的办法解决不了形形色色的贫困问题。必须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方略,真正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切实提高脱贫实效。天津市北辰区到华池县挂职副县长的潘东深有感触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切的牵挂。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华池是革命老区,这里的人民用鲜血、忠诚、担当、奋发,为我党的成长壮大做出了无私奉献。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是这片红色热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永远的传承和发扬下去,应该化作我们自觉行动的动力。共同奋斗的路上有你也有我,我们应该手拉手一起前行,庆阳革命老区人民更应该享受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这次调研,也让他深刻感悟到,“一户一策”是精准脱贫的创新之举,弥补短板弱项是提高脱贫质量的当务之急,干部作风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保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这三个“真”,关键体现在干部作风上,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干部有真心,群众才会有真情,干部干不干,群众都在看,给群众帮办一件实事或解决一件困难,群众就会记住干部一辈子。脱贫攻坚战进入关键之年,如同登山,攀之愈高,行之愈难。在没有退路的攻坚之战中,必须切实解决干部的作风、感情、能力问题,干部必须深入一线,同贫困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被动脱贫变为主动脱贫,充分把群众过好日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脱贫攻坚格局和生动场面,就一定能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才能保证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工作生涯中,非常荣幸地赶上了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能有幸参与其中,是对他人生的升华,是一辈子都难以抹去的美好永恒的记忆

15.png

摆脱贫困,历史洪流巨响,蕴藏着百年大党的为民本色。摆脱贫困,几代人接力奋斗,挥就这份纵贯千年的历史答卷。建党百年之际,恰是脱贫攻坚交卷之时。时间的巧合,蕴含着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创造新的历史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脱贫攻坚见证历史巨变,乡村振兴书写美丽华章。坚定历史自信,是为了创造新的历史。脱贫攻坚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乡村振兴前景美好,催人奋进。

2020年12月31日,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是一个永远不能忘却而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这一天,甘肃人民告别贫困,拥抱明天,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倒计时的最后一天,是告别绝对贫困的最后一天,是困扰甘肃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的一天。这一天,也是全省扶贫系统和甘肃省扶贫办干部职工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李伯祥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心动火燃,魂牵梦绕,心潮澎湃,激动难耐,夜不能寐,奋笔疾书写出了《难忘的一天》。

《难忘的一天》2020年12月31日晚上10:26在全省扶贫系统群首先发出后,反响热烈,点赞蜂拥而至!2021年元月1日上午被甘肃广电总台《视听甘肃》刊发后一个多小时,又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管,甘肃省委网信办、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甘肃省权威主流媒体外宣窗口《中国甘肃网》转载,随后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及有关网站相继转载,反响热烈,先后收到一百多条点赞微信。

16.png

这一天,也是扶贫干部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天。脱贫攻坚战,如同一曲伟大的时代交响乐,激荡着参与脱贫攻坚的每一位同志的心弦。这一天,许多同志不约而同,在甘肃省扶贫办一楼大厅的脱贫攻坚倒计时牌前驻足凝视,合影留念,铭享瞬间,留下神圣而又骄傲的美好时刻。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令人思绪万千,激动万分。眼里虽然噙着泪花,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纵有千言万语却一时凝噎,只有无限感慨和美好感叹!回想曾经为脱贫攻坚奋战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这份沉甸甸的付出让人终生难忘、将成为我们这代人永恒的记忆,终身值得永远怀念。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梦想在我们手里实现,能够参与其中、奋斗其中,这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无上荣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总书记的号令,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充满信心。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当怀敬畏之心、存幸运之感、履担当之责!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的宏大事业中,仍需要不断发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去战斗。要把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就还须用脱贫攻坚凝聚的精神力量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我们翻过了一座山,还必须再翻更高的山。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奋斗,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才能让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幸福。2021年1月6日,脱贫攻坚纪实文学《难忘的一天》被中宣部《学习强国》转载,又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高潮,反响热烈,点赞蜂拥而至。一农民:这一天,我们与贫困告别,满怀激情地去拥抱明天。一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虽是微光一束,只要能照亮别人,也是胸有家国情怀,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情,以星火之光照亮迷茫的人们,不负年华,将有限的时光,奉献给人民!谋人民福祉强国富民,脱贫强基业振兴中华。一市州扶贫办主任:扶贫人的坚守与信念,怀揣脱贫攻坚胜利的喜悦。同甘共苦!患难与共!见证奇迹!完美收官!甘肃省委宣传部一处长:这不仅仅是省扶贫办干部难忘的一天,更是各行各业东西南北为脱贫攻坚凝心聚力、艰苦奋斗8年的结果,其中滋味自有体味,我们不应忘记的是他们的努力和奋献!一市委书记:虽居平凡的岗位,却有一颗善良,真诚,正义的心,一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心。甘肃社科院一研究员:持续用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统筹谋划,促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全国人大代表:此时此刻,我眼中也含着泪花,在这全胜的伟大时刻到来之时,我也是一名最基层的扶贫战士而感到无比光荣!一县长:很好地表达出了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后的豪迈之情!一乡镇高级农艺师: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见证光辉灿烂的伟大时刻。消除绝对贫困,阔步跨入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一州委组织部长: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深深情怀脱贫攻坚。悠悠岁月无限眷恋,分分秒秒值得怀念。一挂职副县长:光荣的时刻,伟大的胜利!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一市州委书记:难忘的一天,刻骨铭心的纪念!省委党校一教授:饱含脱贫激情的心声,是同奋斗在扶贫战线上的人们同频共振,有辛酸,有欢歌,有自豪,一切都是为人民!2020最后的时刻如晨曦朝阳,又一次东方红,消除贫困强国富民,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凯歌!一省人大代表:铭记初心,服务人民,再创辉煌!一县委讲师团负责人:为历史存照,为时代立言,记录伟大时代,彰显扶贫精神。一县委书记:真情的流露,写出了扶贫人的坚守与奉献、付出与甘甜、展望与怀念!真是既普通平凡又高尚伟大、既默默无闻又永载史册!可敬可佩,为扶贫人点赞!中央驻甘单位一负责人:乡村振兴,唯有奋斗!为投身扶贫事业默默奉献者点赞,为心系贫困扶贫济困者点赞。一市州扶贫办副主任:这一天,确实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历史时刻!感人至深!省直部门一负责人:诀别贫困,苦尽甘来。最好的新年献礼!省委机关一厅级领导:为民情怀,真情实感!值得铭记!一市科协主席:见证脱贫攻坚胜利,启航乡村振兴未来!一乡镇党委书记:扶贫人的真实写照!初心照亮脱贫攻坚路,使命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一诗人:好红火啊!我们已经脱贫摘帽了!一乡镇长:扶贫攻坚,万古流芳!威武!胜意!励志!振奋!甘肃广电总台一记者:见证伟大的历史时刻!凛冬散尽,星河长明!乡村振兴,再谱华章!难以忘却的纪念!一纪检监察干部:生命的价值实现就在于锲而不舍地做事!亲历奇迹!定格记忆!非常精彩!团省委一部长: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忘感恩,精进未来!一省人大代表:历史永远铭记,征途又要起程!一市州团委书记:文章充满了正能量,催人奋进,貌似每天都工作生活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用心底涌动的真情,酿一杯感恩的琼浆:见证脱贫攻坚、讴歌跨越发展!——我们共同走过!一扶贫干部:共圆百年梦,奋斗新征程--甘肃脱贫攻坚的见证!甘肃日报一部主任: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继往开来,接力乡村振兴!省政协机关一厅级领导:脱贫攻坚倒计时,乡村振兴启航时;敢死拼命创辉煌,敢叫日月换新天。河南大学一教授:响彻陇原的胜利凯歌!扶贫干部的奋斗赞歌!一村党支部书记;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一特级教师:很感人!见证告别贫困历史时刻!西北民族大学一教授:完成了历史性的重任,成绩辉煌,必将浓墨重彩地载入史册!我作为甘肃人民的一员,向你们的付出和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致敬你们!一企业家:时代答卷,人民情怀!一中学校长:铭记历史!有付出,就有收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银行干部:与时俱进,逐梦前行!一市州政法委书记:记载了跨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史册的一天!一农民:我们告别贫困,拥抱明天,言简意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一清二楚,太好了!一扶贫干部: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意甘肃传四方。绝顶揽胜怀祖国,椽笔诗意锦旗扬!兰州大学一教授:分享喜悦与成功,告慰心灵与人生。脱贫摘帽久成功,苦甲瘠穷存史册。一农民:脱贫攻坚伟业永昭日月,不忘初心牢记党员本色。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的第一步,以后的路子更长。一市长:见证奋斗时刻,展望奋进未来。一农民:中国人千年没有改变的贫穷,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今日走出了贫困,过上了富裕生活,在这个艰辛的路上我们这一代人经历,参与,战胜了。今天,我们百姓富有了,国家富强了,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民情怀,奉献精神!千古流芳!一县委组织部长:满怀豪情忆往昔,坚定自信启新程。一扶贫老干部:见证历史时刻!告别贫困走向未来!不忘初心振兴乡村!梦圆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创造新业绩,谱写新辉煌!

 陇原大地,广袤的农村,真实动人的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在乡村里读懂中国,千年梦想,今朝梦圆,当代共产党人书写最生动、最真实的中国故事

17.png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新时代的恢弘画卷里,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最美最动人的风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故事中最壮丽的的时代篇章。

甘肃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甘肃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各单位以及东部对口省市全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更是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结果。甘肃摆脱贫困的艰辛历程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缩影,甘肃脱贫攻坚的艰辛奋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历史印证。甘肃探索脱贫攻坚实践的点点滴滴,也是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时代画卷的缩影。

李伯祥认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一个个生动鲜活故事,蕴含党的初心使命。正是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绘就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壮丽画卷,体现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史诗,也是一首豪情壮志的赞歌。历史镌刻着奋斗的辉煌,也指示着未来的方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给甘肃人民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让甘肃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对甘肃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深刻改变了甘肃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全省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全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落后面貌根本改变,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特殊困难群体生存发展权利有效保障,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新时代留下永续留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续写奋进新征程的美丽新华章。脱贫攻坚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乡村振兴前景美好,催人奋进。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成就彪炳史册,使命昭示未来。我们在享受胜利带来喜悦的同时,更应用心感悟脱贫攻坚精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方能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行稳致远。我们要从脱贫攻坚精神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继续“上下同心”增强大局意识,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抓落实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继续“尽锐出战”提高主动作为,更大力度打好脱贫成果保卫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歼灭战和生态地灾搬迁攻坚战;要持续“精准务实”促进科学实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要持续“开拓创新”推动工作高质量,要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政治责任、首要任务;要持续“攻坚克难”练就过硬本领,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不负人民”锤炼政治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热爱呈现积极向上、不负人民的昂扬姿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践行初心使命、体现忠诚担当、做到“两个维护”,把对党忠诚刻在心里、铸入灵魂,始终紧跟领袖、拥护领袖、爱戴领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18.png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脱贫攻坚历史性巨变历历在目,乡村振兴美好前景催人奋进,中华大地处处展现着鲜活生动的幸福画卷,祖国处处展现出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投身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经验弥足珍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需要进一步弘扬继承,发扬光大。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千年梦想,梦圆今朝,脱贫攻坚,感动山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是近些年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最为壮丽的事业,广大干部群众义无反顾投身其中,成为参与者、见证者、奋斗者、奉献者,把个人的理想融入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的光荣事业之中,无上荣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一张张灿烂笑脸、一幅幅动人画面、一个个暖心故事,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谱写成一首社会和谐的动人交响曲。

甘肃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结果。千里陇原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牵手帮扶的动人场景,深深镌刻着聚力攻坚的奋斗足迹,精彩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各支扶贫力量义无反顾奋战在扶贫一线,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时代楷模”邱军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和典型。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东部协作省市和中央定点扶贫单位鼎力支持、无私援助,投入帮扶资金,实施协作项目,帮助引进项目;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倾情助力,“光彩事业临夏行”“民企甘南行”“津企陇上行”“巾帼脱贫行动”“千企帮千村”等帮扶活动卓有成效。

甘肃脱贫攻坚的经验弥足珍贵,成就来之不易。艰辛奋斗让甘肃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地区经济社会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最现实生动的实践结晶。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伟大事业。

面对美好岁月,饮水思源,我们应懂得感恩:应该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这是李伯祥编辑创作《千年梦想--甘肃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纪实》的初衷。目的就是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用脱贫攻坚鲜活故事,用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讲述好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汇聚乡村振兴动力,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甘肃一些地方的贫困程度和脱贫难度超出想象,扶贫干部付出的努力超出想象,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更是超出想象。这些艰辛的超出想象,只有以报告文学的方式,才能鲜活的展现出来,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脱贫攻坚壮举活生生的展现在人民大众的面前,让人们从中感受脱贫攻坚强劲的时代脉搏和铿锵的历史脚步。只有通过报告文学这种最真实的记叙方式,才能更好地再现奋斗历程,展现脱贫攻坚成就,反映乡村振兴巨变,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回应人民关切,凝聚磅礴力量,描绘乡村振兴时代画卷,谱写新时代奋斗华章。

20.png

《千年梦想--甘肃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纪实》,记载党和人民战天斗地的光辉历史,铭记滋养心灵的脱贫攻坚精神,诠释广大干部群众的责任担当,展现各级帮扶干部的为民情怀,表现脱贫群众改变命运的喜悦之情,凝结了众多作者的大量心血。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结合亲身经历,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经历、有感悟、有变化,写的都是有真情实感,生动感人的故事,震撼灵魂,直抵心灵,让人看后久久难以忘怀。故事虽然不惊天动地,但都能在以小见大,以情感人!都以新旧对比谈变化,盛情赞美新时代为内容,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经历与感悟,把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相结合,通过写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艰辛历程、艰苦奋斗、奉献付出,反映和见证甘肃历史巨变、美好前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报告文学是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反映重大社会现实,放大社会效应的最好形式。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让广袤的农村大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伟大的时代乐章,必然由许许多多看似平凡的音符组成。

脱贫攻坚见证成就,乡村振兴续写华章。坚定历史自信,是为了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千年梦想--甘肃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纪实》反映的都是陇原大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蕴含党的初心使命,展现着干部群众的奋斗精神,展现了脱贫致富群众感恩的心。正是这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甘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每位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都是最好的“土特产”、“独一味”,美味可口,回味深长,耐人寻味。都是选其精华,从思想性、文学性选“内容为王”的精品入选,以永续留传,用这些源于生活的真人真事真感情,实话实说真实事,通过富有真情实感和家国情怀的报告文学,让人们记住贫困和幸福,忆苦思甜,感恩奋进,珍惜美好新时代,感恩美好新时代!

大型报告文学集《千年梦想--甘肃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纪实》得到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批复指出,该书能够反映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题材很好。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在乡村里读懂中国。千年梦想,今朝梦圆,当代共产党人书写最生动、最真实的中国故事。这份情怀,体现为民本色。

甘肃日报社高级编辑、原《甘肃扶贫》杂志执行主编、原《视野》杂志总编辑于清维2019年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报告文学集《千年梦想》写的代序《<千年梦想>•千载难逢》中写到: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文学是社会的记录仪,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在文艺创作上得到充分的反映和体现。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是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文艺创作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文艺如何反应波澜壮阔的扶贫事业,讴歌扶贫中的先进人物,记录扶贫过程中的巨大变化,专业文艺工作者在思考,业余作者也在探讨,这是时代的呼唤 ,也是社会的担当,更是读者的热切期盼。早在三年前,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吃劲的关键时刻,甘肃省扶贫办调研指导处处长李伯祥同志就已着手谋划创作、编辑一套以脱贫攻坚为主要内容的脱贫攻坚大型报告文学《千年梦想》系列丛书,采用报告文学和新闻通讯的形式向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参与者、奋斗者、奉献者及广大业余作者征集稿件。李伯祥是我多年的老朋友、忘年交,对他这种炙热的事业心和大胆的设想,我是积极支持的。但我也很担心,没有出资单位,稿件征集来了,没有钱出版,怎么办?李伯祥说:“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伟大壮丽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脱贫攻坚就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既然是长征路,就不可避免要爬雪山、过草地,就不可以避免要流汗流泪甚至流血牺牲。汪洋主席说,脱贫攻坚是前无古人的大事。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做到消除绝对贫困,我们能参与其中,是人生之幸。在和平时期,到最艰苦的贫困村从事最繁重、最考验人的扶贫事业,这和战争时期扛过枪上过战场一样,都成为了有意义、有价值、有成就感的事,都绽放了人生精彩。用大型报告文学形式反映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就是在记录纪实新时代的长征,总会有人响应的,总会有人支持的!好事多磨,办法总比困难多,内容为王,关键是要先把高质量的作品创作好,征集到,再想办法出版,总会遇到志同道合的知音的 ”。于是他一边创作,一边果断地通过微信朋友圈,为脱贫攻坚大型报告文学《千年梦想》征稿。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浪高过一浪,稿件源源不断,应接不暇。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像滚绣球一样,一下子传遍了一千多人的朋友圈里,并且很快有一批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作品发到朋友圈中传阅,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带动作用,随后作品就像井喷式的,源源不断,应接不暇。这充分说明了,社会需要就是市场,脱贫攻坚大型报告文学《千年梦想》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积极拥护和广泛支持,正是回应了时代的召唤,满足了读者的期盼,顺应了人民的呼声,才得以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

他从基层走来,陇南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里成就了他的事业,让他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21.png

李伯祥同志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历任陇南市西和县二中教师、西和县委宣传部宣传干事、西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西和县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陇南地委宣传部宣传科长、陇南日报常务副总编辑并主持工作整两年。他的第一学历是中专,毕业于礼县师范,21岁担任初中三年级的班主任、校团委书记,27岁在西和县委工作,37岁在陇南市委工作,47岁在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工作,57岁,2018年荣幸地在省直机构改革中转隶在甘肃省扶贫办工作。几十年来,靠着不断学习取得了研究生学历,正是靠着党组织的培养和学习才走到今天。回想从全省挂牌督战、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昔日贫困县--西和县,一步步到贫困面最大的陇南市,再到甘肃省委,最后又来到忙碌繁重的甘肃省扶贫办,一路走来,他对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深有感触。全省86个县,他调研走访了84个县。几十年艰辛奋斗,努力奔跑,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党组织赋予他的成长,他永远以一名共产党员而感到光荣!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离不开领导的关心,离不开同志们的鼎力相助。在组织的关心下,他先后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甘肃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他深知,任何时候,个人的力量是极其微弱的,只有集体才是强大的。今天所有的成绩,都来自党的培养,来自组织。离开了单位,什么都不是。他37岁以笔试面试第一名的成绩在全陇南市200多人参加的县处级干部公开招考中考取《陇南日报》副总编辑一职,一干就是整整十年,其中主持工作整两年,期间荣获陇南市“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甘肃省“法制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陇南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里成就了他的事业,让他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对于名利,他心怀感恩,心如止水,看的很淡。他21岁参加工作不久,23岁创作的两集电视剧本《婚变》荣获全国首届电视文学剧本“金牛奖”优秀奖,时任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郁昭、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洪民生、主持摄制了《红楼梦》《西游记》《末代皇帝》等大型电视连续剧的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阮若琳在北京欧美同学会给他颁奖,至今让他记忆犹新,感恩永远。25岁当中学教师时,他写给国家教育部原部长何东昌的关于教育改革的建言献策,曾得到何东昌部长的肯定批示。论文《关于我国西部地区增创新优势的思考》荣获《人民日报》第三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两次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铁木耳·达瓦买提、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万国权同志的亲切接见。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深刻感悟到,党组织赋予了他的成长,党净化了他的心灵,纯洁了他的灵魂,他永远以一名共产党员而光荣自豪!工作岗位可以退休,共产党员永不退休,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良好心态,退而不休,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跟上新时代,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22.png

多年来,在县委、市委、省委的工作实践,让他始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一名共产党员,党性是永恒的坚守,学习是永恒的主题,因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及时掌握所从事工作的政策,是一个国家公务员、一名共产党员的看家本领。在他的心目中,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态度也是党员干部的初心:对党和国家的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对工作的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厚度;对群众的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密度。初心和使命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作为一名党员的点点滴滴的作风中,渗透在干事创业的激情里,反映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每个工作环节和实际行动中。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