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坚持“六抓六突出” 助推乡村建设示范创建行动
今年以来,清水县按照全省“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总体要求,围绕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紧盯“14+6+5”建设内容,提出“产业定带、带上选村、村分等级、梯次推进”创新的思路,以“六抓”行动助推乡村示范行动创建,着力打造“形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融合的美丽田园乡村,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抓规划引领,突出乡村特色。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聚力打造示范村、特色发展旅游村、巩固提升达标村、加快建设薄弱村”的思路,根据村庄区位条件和发展趋势,在调研、踏勘、研判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区域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确定村庄发展定位、开展村庄规划编制,最终形成“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截至目前,按照应编尽编原则,全县除纳入县城总体规划的9个村庄外,已完成120个发展类村庄规划编制初稿编制任务,其中,已评审完成村庄规划初稿46个,红堡镇西城村等13村已通过县政府批复,红堡镇小泉村荣获2021年甘肃省优秀村庄规划案例,村庄规划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抓资金保障,突出硬件升级。两年来,共安排用于乡村建设总资金1亿余元,我们从群众最急需的巷道硬化、排污管网、户厕改造、水渠、护坡等基础设施入手,兼顾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让群众真正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有力地保障了乡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累计建成20个省级示范村、60个精品村和120个达标村,全面保障了乡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抓产业培育,突出发展优势。持续加大产业资金投入,全力保障农业产业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9.17万亩,畜禽饲养量达145万头(只),种植蔬菜11.78万亩、中药材10万亩、油料6.14万亩,新建果园1180亩,综合管理各类干鲜果园48万亩。规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培育各级龙头企业20家,其中年内引进1家;累计发展合作社1165家、家庭农场1124家,其中年内分别新增95家、202家。深入实施品牌建设行动,新申报“三品一标”品牌认证5个,“甘味”企业商标品牌2个,全县“三品一标”品牌达21个,“甘味”品牌1个。
抓乡风文明,突出内力驱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发挥基层宣传阵地作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抵制陈规陋习,有效解决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十佳好媳妇、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评选活动,全面推广“道德红黑榜”,积极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走出了一条共创共建共享的乡风文明综合治理之路。
抓环境整治,突出建管并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扎实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用水保障。健全“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乡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新建贾川等乡镇垃圾焚烧站3座,累计建成垃圾焚烧站17座,村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累计建设镇村污水处理站33个。累计建成卫生户厕4.9万座,常住户改厕率达93.78%以上。深入开展以“三清理四整治五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坚”行动。大力推行“巷长制”“门前三包”“日扫日清”和“督查问效”等制度,实行全天候清扫保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洁宜居。
抓群众参与,突出主体地位。坚持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示范创建的基本要求,在示范村研究确定建设项目时,发扬民主、广聚民意,主动邀请老党员、土专家、村民代表等参加讨论,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做到制定方案符合村情、顺应民意。同时,各示范村通过村民知情大会、村社微信群等平台,广泛宣传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各项政策,积极发动群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工作。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