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博:微聊“乡愁”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是新时代的伟大召唤。
那么,到底什么是乡愁?
几度风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美丽乡村的打造,当下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的征途,一些地方总是在想千方、谋百计,一味地追求更浓郁的乡愁。认知的牵绊,实践的曲折,乡愁的确也使人犯愁。笔者简括有“四种模式”:
一是复旧型
把过去的常用物件、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全部搜罗陈列出来,于是“锨锄镂犁挂上墙,风车簸箕摆厅堂,升斗囤仓装满粮,洋瓷缸盆‘三转’(缝纫机、自行车、手钟表)响”。
二是复活型
认为再现过去的生活场景就是乡愁,“牛耕地、驴推磨、狗咬人、鸡叫鸣、兔吃草、猪拱食”等泥雕瓦塑遍布广场。
三是复制型
快乐的都是向往的,赏心的都是追求的。围绕“文定之喜、于归之礼、合卺之俗、弥月之贺”等文化记忆的旧符号、旧元素、旧习俗、老场景建馆修园。
四是复原型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的痛点,距离当下最近,亲历者居多,“渲染+实物+口号”悄然还原再现。
对此,仅说现象,不议不论,不诽不贬。
身感体悟,乡确有愁,“情”贯脉络,意在“八方”。
乡愁是一种情怀
有人说是农耕文明演绎着乡愁。“提壶劝客饮,架犁课农耕”的敦朴,“笔耕亦农耕,后种有先熟”的教化,更让人胸怀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眷恋、“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念想。
乡愁是一种情结
在农村有过生活,有过阅历,根脉在农村。无论身在何处,心里一直惦念着过去的那一堵墙、那一片瓦、那一段岁月。农村既是留下足迹的故土,也是精神故乡,对农村倾注情、播撒爱,懂农村、爱农村。于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乡愁是一种情调
过去人对农村的愁,愁的吃不饱、穿不暖、行不畅、病无医、兜缺钱,这些纠结给乡愁中平添了痛苦的元素和影子。“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忆苦思甜,正是在这“三餐难就腹中饿,多有贫民卧荒岗”的挣扎拼搏中,铸就了专属于那个时代挥之不去的特殊乡愁。现代人的乡愁是乡间小路上牧童的吆喝、是村边一条弯弯的小河、是院落里那一棵老槐树......,这些是诗情画意的乡愁。
乡愁是一种情景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种宁静、惬意、美丽似乎成为乡愁的浪漫和向往。“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何等逍遥快哉!“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情之真切、场景动人。
乡愁是一种情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始终不忘家乡的初心。“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久别还乡的惊喜和热望之情。“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叶落归根的从属之感。
乡愁是一种情趣
玩泥巴、掏鸟窝、捉迷藏、抽陀螺、翻墙头、过家家,这是童趣乡愁。“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仿佛无愁也是愁。
乡愁是一种情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乡愁有对往昔数不清的点点滴滴,更要情系未来发展。随着全面小康进程的加快,要紧盯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目标,笃行致力于共同富裕,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白墙红瓦乡村美,绿野蓝天农家肥。人居环境真佳境,千杯难醉万民酹”。让农村焕发出现代化与传统韵的时代美。
乡愁是一种情味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乡愁是岁月的抬头纹,也是生活的鸡血针;乡愁是慈母手中线,也是游子归家心;乡愁是有情的,更是有味的。乡愁在乡的本真,也在吃的味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把乡愁总留恋在吃高粱拉不出的便秘上,更应该把乡愁回味在吃辣水子蘸蒸馍的爽口上,甚至吃一口还要拌嘴三下,说一句“这个味真香!”。
作者:袁文博 西峰区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编辑:吴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