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聚焦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部署要求,以打造西北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甘肃乳都和河西走廊黄金奶源基地为目标,紧紧围绕建设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牛羊猪禽果菜菌草“8+N”优势主导产业,多层次、全方位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有效发挥了现代农业科技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创新引领和支撑保障作用。
一、以强化科技服务促产业技术创新。建立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奶产业链推进机制,建设武威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1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2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紧盯新技术新装备发展需求,全方位强化科技服务。以正高级专家为首席专家,建立粮食、牛、羊、猪、菜、菌6个分产业专家服务团常态化抓点示范,全方位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园及14个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经常性服务194家龙头企业提升和6985家合作社规范提升。以高级职称和引进人才为主,成立“8+N”优势主导产业专家指导组13个,包产业开展持续跟踪服务,每年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点50多个,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80多项,直接、参与或指导培训农牧民60万人次,支持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48个。选派市本级60多名农业科技人才担任科技特派员,开展到企到社到村定点服务、小分队定向服务和“三区人才”全面服务,有效促进了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与进步。
二、以加快品种引育促种业创新振兴。始终坚持品种引进与自主培育相结合、科研院所育种与企业育种相结合、常规育种技术与DH选系技术相结合,组配选育高产优质玉米等新品种,近年来国家审定玉米新品种10个,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4个,省级审定玉米新品种17个、春小麦新品种4个。积极推进种质资源库与研发基地建设,扎实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征集古老、珍稀、名优、特有地方品种等农作物种质资源640份。着力加强现代制种基地建设,全市农作物制种面积达到18万亩,其中玉米制种面积16.6万亩,提升改造“四化”种子基地2.3万亩。接续推进天华肉用美利奴、古浪羊、湖羊小尾系、高繁系等家畜新品种(系)培育,推进天祝白牦牛提纯复壮、岔口驿马保种选育,持续开展湖寒肉羊杂交、肉牛冻配改良、生猪三元杂交等畜禽良种繁育,实施纯种荷斯坦奶牛种用胚胎移植100枚、澳洲白绵羊胚胎移植1800枚,建成省级重点种畜禽场31个,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4%。
三、以农机农艺融合促农机装备升级。紧跟现代寒旱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推动市、县区农机推广单位会同农技单位、农机制造企业,加快绿色高效新机具新装备研发与引进推广。集中研发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一体机、覆膜精量播种机、可调式压膜覆土机、激光平地机、等新型或改进型机械20多种,引进推广了马铃薯覆膜播种机及挖掘收获机、秧苗移栽机、履带式微耕机、卫星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深松监测仪等新型机械、机具60多种。我市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机种机收模式被树为全国典型案例予以推广,研发的小麦智能播种机在冬小麦播种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研发的纵横可调压膜覆土机获2022年省政府专利二等奖。目前,全市有农机制造企业2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313家,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16.6万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4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0.8%,高于全国9.5个、全省17.3个百分点。
四、以产学研用结合促关键技术突破。武威市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此引领农业领域产学研用结合多维度、高水平推进。引导农业科研推广单位、重点龙头企业紧密结合相关产业发展实际,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对接,引进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项目,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研究,近年来合作实施的高层次农业科研项目达到30多项,涵盖了全市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一批科研项目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地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农作制模式集成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兰州大学天华肉用美利奴羊选育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农学院食用菌优良品种及产业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甘肃农业大学河西绿洲灌区农牧多元循环模式构建与集成示范等科研项目已完成主要实施内容。着力联合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省内外有关科研院校在县区分别建立了天祝绵羊、古浪奶业、普康肉羊、河西甜美农业、民勤人参果等科技创新基地,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科技孵化与转化。近年来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级和市级奖励4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50多项。
五、以“三农”人才培养促科技创新动能。聚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定实施人才工作规划,着力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落实市领导和局班子联系人才制度,积极营造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的浓厚氛围。着力引进、培养、造就高端农业科技人才,加大引进人才选拔使用力度,市直农业部门现有引进人才3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25人,选任副科级领导职务8人。着力推进农业系列职称评聘改革,制定出台评价指导方案,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导向,提高工作实绩评价比重到60%,积极为人才“松绑减负”。着力培育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评价认定和职称评审试点,累计培育合作社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等高素质农民15171人,其他农村实用人才44394人,评审认定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67人,其中高级12人、中级15人、初级40人,农村实用人才问题不断扩大、作用不断增强。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