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激发工匠之“功”带动庭院经济发展 高质量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岷县紧紧围绕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通过弘扬传统非遗技艺,持续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大力培育乡村工匠、庭院经济,在农家小院“方寸地”上寻找增收“新路子”,切实将农村的“手工活”培养成增加收入的“金饭碗”。全县通过组织推荐、比赛评定、职业评审等方式,挖掘乡村技能人才、岷州工匠117人,培育市级乡村名匠16人、省级6人。培育从事庭院经济产业发展农户1万多户,带动从业人员4.2万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年产值1.55亿元,有力推进乡村建设步伐。
以“培”为根本,全力夯实乡村建设基础。坚持把重心放在乡村,由村级党组织作为培育乡村工匠的领路人,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大户+群众”的生产模式,通过“党员+加工大户”的带动方式,有效延长了传统产业链条,拓宽了增收渠道。依托“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的金字招牌,坚持“外引内培”和“培强扶弱”双结合,挖掘认定了一批技艺精湛、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强的“乡村工匠”。在中药材种植加工方面,先后挖掘以制作当归“佛手片”、黄芪“瓜子片”“柳叶片”以及黄芪“养生茶”为主的一批“岷州药农工匠”;在草畜产业方面,挖掘以“猫尾草”加工为主的“岷州金草工匠”;在传统手工制造业方面,挖掘以铜铝铸造、洮砚雕刻、铁器加工为主的“岷州精雕工匠”;在传统食品制作方面,挖掘以“老岷州”玫瑰点心、桥上“特色炒鸡”“麦麸食醋”等为主的“岷州膳食工匠”;评定了“当归哥”等一批影响力大、贡献突出的“岷州云上工匠”,充分调动了广大从业者的积极性,发扬了传统工艺,壮大了乡村人才队伍。
以“特”为导向,不断厚植乡村建设优势。以打造“道地、 绿色、生态”庭院经济为核心,以全产业链开发为主线,突出“工匠”精神,注重精细化和工匠制造,擦亮“岷州工匠”本土制造名片,着力在产业精细、标准、规范、集约上下功夫,加快推进 “三品一标”品牌认证,提升市场竞争力。全县“乡村工匠”培育走出了一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特色与品牌相支撑、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科技与手工相推进、线上与线下相补充的发展模式和定向式、订单式、品牌化、特色化发展路子。通过安排项目资金扶持“三类户”等低收入“庭院经济”共857家,其中:庭院加工680家、庭院种植11家、庭院养殖86家、庭院生活服务80家。建成示范带动食品加工厂3处,农业服务型经营主体9家,黄芪凉茶、草莓罐头、当归醋等加工庭院作坊23家。成功培育庭院经济发展示范村5个,梅川镇中药材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名单,茶埠镇岳家湾村中药材、寺沟镇立珠村猫尾草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单。
以“网”为主题,聚力增强乡村建设动能。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防范风险”的原则,构建“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立“生态+、服务+、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乡村工匠特点和能力,打通网络直播销售平台,构建线下线上交易体系,致力网货品牌打造,全面提升岷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健全完善电商联农带农机制,累计培育天猫、京东、淘宝、 微店、拼多多、1688 等各类网店 1000 多家,电子商务企业 89 家,培育扶持本土电商平台 1 家。积极组织县内电商企业、网店、 线上线下融合经营市场主体以及青岛岷县农特馆,开展了“网上年货节”“青定协作山海情·直播助农促振兴”等多场次线上促销助农活动,累计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5500余万元。
以“质”为纽带,加力延续乡村建设链条。采取“嵌入式” “订单式”“定向式”模式,根据农户现有技术和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乡村工匠和农业企业、合作社、庭院经济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切实积极推行订单加工收购、农户实用技能联结培训,不断提升乡村工匠和庭院经济发展潜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宣传培训120场次,培训1.5万人次,举办建筑、餐饮、康养等工种培训班141期4719人次,取得专业技术操作证书160人,实现稳定就业2624人,开展致富能人培训 2000 多人次。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经营实际难题,提高乡村工匠带头致富能力,激发了乡村群众内生动力。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