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积极创建西北地区首个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无疫区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是闻名遐迩的“中国肉羊之乡”。2024年全县肉羊存栏、出栏分别达到182万只、243万只,肉羊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羊产业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肉羊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2023年以来,民勤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病兽防、关口前移”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借助被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的天然隔离优势,立足筑牢养殖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屏障,从“净化内疫、阻止外疫”两个方面精准施策,聚焦“强制免疫、调引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三个重点,着力构建“八大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创建牛羊布病免疫无疫区。
一是高位部署推动,强化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专题安排部署创建无疫区工作,制定印发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主体责任,细化分解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县镇村签订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把创建无疫区纳入各镇,有关部门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形成了“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主抓、其他部门协同配合、技术干部包镇指导、镇村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二是抓实强制免疫,不断净化内疫。制定畜间布病疫苗强免计划、免疫效果监测等方案,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整县推进布病M5-90△26株基因缺失疫苗注射,2023年-2024年,累计免疫羊只(3月龄以上)达200万只以上,免疫密度达95%以上。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手段进行检测,布病疫苗30天的免疫转阳率在90%以上,有效遏制了畜间布病反弹,全县羊布病个体阳性率由2022年的0.58%下降到0.47%。
三是强化检测检疫,全力阻止外疫。制定畜间布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案,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县划分网格单元1794个。对单元内的所有成年羊进行实验室检测,阳性畜严格按要求落实扑杀、淘汰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去年以来,共检测样品10万余份,处置阳性畜257只。在与无疫区核心区接壤的周边3公里区域建立环形保护区。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调运监管等制度,多部门配合不定期检查重点场所,严厉打击违规调运等行为。全面落实动物检疫电子化出证工作,依托公路检疫监督检查站、动物检疫申报站(点),严格依规实施检疫和监管巡查,杜绝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易感动物进入无疫区,2024年全年完成跨省调入动物落地监管156批次98.88万头(只)。
四是开展定期消毒,降低传播风险。组织养殖场(户)开展“大清洗、大消毒”行动,利用大中型消毒机械,对布病新老疫点和网报病例饲养的羊舍及周边环境开展专项消毒。去年以来,累计配发消毒药品12.38吨,消毒器械667台(套)。督促指导重点场所建立健全生物安全制度,加大日常巡查管控力度,引导农户不混群放牧、混畜饲养,提高生物安全水平,降低疫病传播风险。
五是建立联动机制,强化人畜同防。卫生健康、农业农村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落实信息通报、形势会商等制度,建立“以人找畜、以畜找人”防控机制,及时开展布病双向流调、检测和重点人群健康体检等工作,共同推进人间、畜间布病防控。今年以来,召开联席会议4次,信息共享119条,组织检测人间布病确诊病例家庭牛羊血清样品921份,先期处置阳性畜29只。先后组织技术培训40场次,培训人员达5万人次,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
六是完善制度机制,健全保障体系。民勤县积极构建地理屏障、标准制度、机构队伍和技术支撑、监测预警、冷链运输、应急管理、检疫监督、可追溯为主的“八大保障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免疫检测、调运监管、产品检疫操作、无害化处理等相关制度15项。全县兽医机构高效运行并于今年9月通过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组织的效能评估。提高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和平台建设能力,以县级兽医实验室为依托,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防疫员为基础,定期开展疫情巡查、流调和报告工作。加大资金投入,2023年以来,省市县投入无疫区建设的资金达600多万元。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控制并净化动物疫病的重要举措,民勤县计划利用3年时间,创建布病免疫无疫区,为民勤县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全省疫病区域化管理提供“民勤经验”。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