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巩固提升产业链 奏响乡村致富曲

近年来,肃南县立足区域资源禀赋,聚焦畜牧产业全链条升级,积极推动牛羊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转型,引导养殖户走稳“牛”路、发好“羊”财,奏响了乡村振兴“致富曲”。
设施化养殖,提升产业效率。大力推进现代化养殖小区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遵循“稳羊增牛、草畜平衡、种养结合、农牧协调、品牌强化、持续增收”的发展思路,落实“山下规模化、山上品牌化”的产业布局。坚持“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标准,全面推广标准化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积极推行“整村推进、分户饲养、小规模、大群体”扩繁模式,持续提升产业规模与集聚水平。截至2025年末,全县累计建成养殖小区(场)104个,暖棚羊舍、剪毛棚等设施达1.7万余座,培育省级标准化养殖场5个、市级9个。目前,全县95%以上牲畜实现暖棚越冬,舍饲半舍饲率达到75%以上。
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补齐产业短板,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总投资3000万元的冷链物流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后将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祁丰乡、马蹄乡、皇城镇为节点的冷链物流体系。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加工牛羊肉800余吨,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带动100多名农牧民稳定就业,有效增强县域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实现“冷链惠农、品牌兴农、特色富农”。投资1500万元的现代饲草种业提升项目投产运营,预计年产烘干玉米及玉米压片4万吨,年利润达600多万元,形成“种植—加工—养殖”闭环产业链,助力打造区域饲草产业示范基地。
“异地借牧”,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引导养殖规模较大、草场资源有限的养殖户,于秋冬季将牲畜转至农区玉米秸秆地和苜蓿留茬地放牧,实施“异地借牧”。每年约有20多万头(只)牛羊“下山入川”,为祁连山草原“放年假”近5个月,天然草原年均减畜量达14.1万个羊单位。借牧后,成畜掉膘率下降8%、保活率提高1%,羔羊成活率提高7%,每个羊单位增加纯收入28元,真正做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

创新机制,带动共同富裕。探索建立“党支部+农牧户+基地”的“千头肉牛托养”模式,试点村农牧户采取“资产承租+资源流转”方式发展肉牛产业,严格执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出栏”和“专人看管、定期核管、全程监管”的“四统三管”办法。该模式带动试点村年增集体经济收入14万元,55户农牧户实现户均增收2.7万元,走出了一条集体创收、群众致富的共同富裕新路径。

牧旅融合,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快构建巴尔斯小镇、祁丰藏乡小镇等五个农文旅融合示范片区,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马鹿文化产业园、智慧畜牧业体验基地、巴尔斯小镇露营基地等“五区、两园、N基地”休闲农业格局。积极推动畜牧业与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农牧业+加工业+文化+旅游+体育+康养”全域发展新体系,显著提升农牧民在二、三产业中的增值收益。
科技赋能,推动产业提质增效。高度重视科技推广与良种繁育,积极推广细毛羊“两年三产”高繁技术,使繁殖率较传统“一年一产”提高44.61%,每百只能繁母羊年增纯利润2.85万元。在马鹿养殖领域,通过柔性引进专家人才,攻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推动种群品质提升。
展望未来,肃南县将继续强化科技支撑,深化畜牧业与文旅、电商等产业融合,持续提升“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牦牛”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推动优质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编辑:郑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