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行业信息 处站动态 农牧推广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企业之窗 农资购销 书画艺术
Logo
甘肃三农在线 >> 市县动态 >> 浏览文章

丰富“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秦州区借助“三变”改革推动蔬菜产业发展侧记

2019年01月25日 甘肃日报 薛砚 字体:

近日,走进天水市秦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排列,一垄垄甘蓝、黄瓜、绿辣椒生机勃勃。经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个大山中的蔬菜基地已经成为亩产8000公斤以上优质蔬菜、辐射带动2000余户村民、解决1万余人就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

秦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成功只是秦州区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秦州区将蔬菜产业作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抓手,借力“三变”改革,破解农民、合作社、村集体在产业发展中的困境,不但解决了天水市蔬菜短缺问题,而且探索出了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新路子。

“三变”改革,让贫困山区产业发展上了规模

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建,秦州区西郊地区原有设施蔬菜基地被征用,面积缩减,导致全区蔬菜供应不足。面对这一情况,秦州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提出“西菜南移”战略,西南部高寒贫困山区成了规模化蔬菜基地的主战场。

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以前没种过菜的山区农民行吗?特别是设施蔬菜是一项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的产业,只有规模化发展才能取得较好收益。

对此,金土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甲奇颇有感触。2016年8月,何甲奇领办的合作社流转土地463亩用于发展设施蔬菜,起初,合作社用“反租倒包”的形式,组织村民种植,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联系的批发市场需求量每年至少需要5000吨,村民们自己租棚种的蔬菜,品质参差不齐,数量上也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何甲奇说道,“现有的蔬菜质量不能保证,数量也远远不够,可如果新建大棚,土地、资金的问题又不好解决,规模很难上去。”

“三变”改革,给像金土地这样缺少发展资金的农民合作社带来了机遇。金土地与杨家寺镇6个村达成合作,62户村民以120多亩土地入股,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132万元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

土地、资金解决了,合作社开始实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害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当地村民开始在基地打工,实现以劳务入股。

“合作社发展不仅有了资金,蔬菜规模也上去了,质量也得到保障,还能带动贫困户发展,一举多得。”何甲奇说。

去年,他的合作社纯收入达到146万元。2018年11月,合作社马上给村民们分红11万元,贫困户最高可拿到分红2400元。

现在,包括金土地在内的127家合作社组成了天水市秦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成了钢架大棚3600座,年产优质蔬菜9万吨,1万多人在园区长期稳定就业,2271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三变”改革,让贫困农民再不会因没产业心发慌

有段时间,秦州区大门镇下街村贫困户田万有感觉手头“啥都没有”了。随着年纪渐长,到镇里越来越难打零工了,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家里的地自己一个人照管很费力,2017年种的3亩花椒还没挂果,没有收益,可眼下儿子娶媳妇需要钱,咋办?

他的烦恼,村主任杨引保看在眼里。杨引保知道,这不仅仅是村里一户人的困难。大门镇山多川少,考虑到当地气候地形适合种植花椒,村“两委”前两年便引导村民发展花椒产业,“花椒虽然收益好,但周期长、见效慢。”杨引保说。

去年以来,秦州区借力“三变”改革,支持贫困山区发展设施蔬菜,大门镇的发展之路豁然开朗,面对收效快、利润高的蔬菜产业,下街村的村民们个个跃跃欲试。

田万有把自家的七分川地通过村集体流转给了金光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又将到户产业扶贫资金1.5万元投入到合作社作为股金享受分红,成了一个农民“股东”。

土地流转费拿到600元,入股合作社每年拿到分红1200元,不仅如此,田万有还在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打工两个月,挣了6000多元。

“以前,种地是靠天吃饭,打零工收入也不稳定,现在家里的地有人帮着种,还能靠着股份挣分红,我和媳妇可以随时随地到基地上打工,再不为没产业、没钱挣犯愁喽。”田万有笑着说道。

“三变”改革,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难题解决了

“三变”改革也变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曾经积贫积弱的村集体经济如今成为做强做大“三变”改革蛋糕的主人公。

去年5月,下街村引进了金光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下街村设施农业采摘园,一方面引导村民流转闲置土地资源,整合产业扶贫资金,把资源汇集在一起,另一方面主动与合作社对接,投资发展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合作社、市场之间的黏合剂。

下街村还与郭城村、长官村、上街村、三合村等五个村协同合作,每个村投入了50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资金,同时整合100万元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金光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

金光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强强联手,与众鑫田园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鑫胜塬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地方合作社组成联合社,流转土地280亩,分三期兴建100座日光温室,种植草莓、圣女果、秋葵、西蓝花等精品蔬菜,目前已经建成34座。

大棚建设阶段和蔬菜种植过程中,5个村的村民有了大量务工机会,实现了劳务入股,就近就业。

2018年7月,按照合作协议,每个村50万元股金享受7%的利润,曾经一穷二白的下街村村集体拿到3.5万元的固定分红。

大河水涨小河满,村集体赚了钱,村民人人有分红。下街村村“两委”拿出分红的30%分给了126户贫困户,每户最多有160元的分红,钱虽不多,但是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蔬菜产业的积极性。

同时,村民通过村集体将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合作社,按照8%的比例分红,每户最高分红可达2400元。参与务工的村民仅在草莓采摘期就可务工4个月,获得7000元到1万元不等的劳务收入。

现在,下街村设施农业采摘园项目正逐渐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大门镇王沟村、田于村也兴建钢架大棚200座,初步形成川区设施蔬菜全覆盖的格局。

截至目前,秦州区已经建成杨家寺镇川道区、大门镇下街村等8个设施蔬菜基地。遍地开花的蔬菜产业,加快了全区脱贫攻坚步伐。

编辑:庄宁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甘肃农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三农在线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590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