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大力推进玉米制种产业提质扩量
今年以来,武威市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大责任,以提升种业竞争实力、保障农业用种安全为目标,突出基地建设、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和行业监管等重点环节,加大政策扶持和监管服务力度,大力推进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玉米制种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大力推进制种基地建设。立足区域资源优势,通过落实扶持政策、加强项目建设等途径,积极培育壮大以玉米杂交种子生产为主的现代制种基地。2022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6.61万亩,较2021年增加5.11万亩,增幅达44.4%。全市凉州区向农业农村部申请新一轮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认定,争取制种大县财政奖励项目支持,2022年3月通过了国家玉米制种大县认定。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新提升改造“四化”种子生产基地2.3万亩。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四化”玉米制种基地4万亩,累计提升改造“四化”玉米制种基地4.3万亩,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肥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供种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玉米制种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格局。
加大种子企业扶持力度。积极推动种业制种保险、信贷支持等政策落实,支持玉米种子骨干企业改造提升种子加工设备、加强种子品牌建设等能力建设。2022年,全市玉米种子企业实施种子烘干热风炉“煤改气”项目,共争取投入资金2908万元,计划改造烧煤锅炉34台,已完成工程量的80%。目前,全市共有玉米种子企业19家,建成种子晒场28.6万平方米,种子仓库5.2万平方米,加工车间1.5万平方米,成套大型种子加工生产线20条,果穗烘干线20条,籽粒烘干线27套,种子仓储能力达4000万公斤,年种子加工能力1.6亿公斤。建成投入使用种子检验室面积2300多平方米,配套各种检验仪器设备570多台(套)。申请“金北”、“豪威田园”、“武研”、“搏盛”等一批种子注册商标。
积极扶持种业科技创新。支持种子企业开展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扶持种子骨干企业建立完善商业化育种机构,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全市有13家玉米种子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科研育种机构,在武威当地和海南等地的科研育种规模逐年扩大,育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21年度,全市种子企业通过国家审定玉米新品种10个,省级审定玉米新品种17个。积极推动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与种子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明确的合作关系,加快种业创新驱动发展。市农科院与武科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玉米新品种武科12、武科19通过国家审定。省农科院与甘肃陇玉种业公司形成了较稳定的院企合作关系,育成推广了“陇单8号”“陇单10号”“陇单703”等一批省内较有影响力的玉米新品种。
不断强化制种产业管理。加强种业综合监管,建立种子监管和执法协同工作机制,组织开展种子监管“四查”行动,严厉查处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加强玉米制种基地管理,严禁违规落实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无种子生产经营资质的单位、个人和纳入黑名单企业一律禁止在全市辖区内落实种子生产基地。开展玉米制种基地巡查,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侵权生产、转基因生产、抢购套购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种子质量抽查监督力度,结合春季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对种子企业和经营门店所生产、销售的农作物种子进行质量抽查、监督检验,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2022年,全市共抽检玉米种子样品96份,经室内检验,种子样品的净度、水分、发芽率、纯度等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
全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种子企业竞争力还较弱;二是种子基地的质量还不够高;三是种业监管服务力量还较弱。
针对以上问题,也做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积极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在人才、科技、财政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展种业创新人才引进、育种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开发,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开展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应用,提高种业科技创新水平。支持种子企业建设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引导企业对现有加工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整体提升种子加工技术水平,全面提高种子质量。支持种子品牌建设,积极推进种子质量全程认证和贴标销售,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覆盖率。推进制种基地“四化”进程。分作物、分区域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布局,鼓励引导种子企业向生产优势区域集中,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积极争取实施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等项目,以重点骨干种子企业为主体,组织开展高标准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作业机械、信息设备配套,完善灌溉渠系、电力设施、田间道路和林网配套,大力推广精量播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整合提高种子加工工艺,显著提升种子基地“四化”水平。强化种业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部门沟通协调,进一步增加种业监管服务机构人员编制,保障工作经费,加快建立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现代种业监管服务体系,提升监管和服务水平。支持市、县加强种子质量检验技术体系建设,提高种子质量管理能力,强化种子质量常规四项和真实性、转基因监督检测。建立健全种子基地全域全程监管机制,强化联查协查,压实属地监管、分级管理责任,严格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管,切实提高制种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完善种业供需监测等机制,强化种业信息化服务能力。
编辑:赵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