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突出“八抓”助推 乡村建设示范创建行动
甘肃三农在线讯:今年以来,清水县按照全省“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总体要求,围绕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紧盯“14+6+5”建设内容,按照“产业定带、带上选村、村分等级、梯次推进”的思路,着力打造“形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融合的美丽田园乡村,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八抓”行动助推乡村示范行动创建。
抓牢“规划先行”。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聚力打造示范村、特色发展旅游村、巩固提升达标村、加快建设薄弱村”的思路,根据村庄区位条件和发展趋势,在调研、踏勘、研判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区域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综合因素,确定村庄发展定位、开展村庄规划编制,最终形成“多规合一”村庄规划。
抓严“资金保障”。紧盯交通道路、巷道硬化、供水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71亿元,加快补齐乡村建设短板弱项。其中,投资6778万元,用于村组道路硬化、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和特色示范路建设;投资4107万元,用于小巷道硬化、配套水渠修建;投资2298万元,用于水源工程建设、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在10个省级示范村、27个精品村和达标村统筹安排资金6661万元,实施道路硬化、雨污管网、路灯监控等项目,有效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完成创建任务。
抓精“产业培育”。研究出台29项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做大做强果品、畜牧、蔬菜、中药材、小杂粮“五大特色产业”,全力推进特色产业片带建设,种植各类粮食作物67.4万亩,完成果园提质增效管理46万亩,新增规模养殖场8个,全县“三品一标”累计认证产品达24个,入选“甘味”品牌农产品1个,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户”模式,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完成复耕复种16.2万亩。积极推行“互联网+协会+市场+劳务站”模式,输转劳动力8.2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项目5个,持续加强光伏、风电后续管护,确保易地搬迁户收益资金6000元以上。
抓活“内力驱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充分发挥基层宣传阵地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文明程度提升明显。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面推广“道德红黑榜”,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抵制陈规陋习,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力开展十佳好媳妇、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评选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走出了一条乡风文明共创共建共享的综合治理之路。
抓稳“关键环节”。严格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健全“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乡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新建贾川等乡镇垃圾焚烧站3座,累计建成垃圾焚烧站17座,村庄内所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红堡崔刘等3个村级污水处理站,黄门等3个镇级污水处理站,累计建设镇村污水处理站33个,全面铺设污水收集管网,确保农村污水应收尽收,有效处理,达标排放。新改造户厕8000座,累计建成4.9万座,常住户改厕率达93.78%以上。大力推行“巷长制”、“门前三包”“日扫日清”和“督查问效”等制度,实行全天候清扫保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更加整洁宜居。
抓常“群众参与”。我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示范创建的基本要求,在示范村研究确定建设项目时,主动邀请老党员、土专家、村民代表等参加讨论会,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切实做到制定的方案符合村情、顺应民意。同时,各示范村通过村民知情大会、村社微信群等平台,广泛宣传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各项政策,积极发动群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工作。
抓实“硬件更新”。完成村组道路硬化、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和特色示范路建设等105条122.35公里;完成小巷道硬化33万平方米,配套修建水渠1739.25立方米;完成水源工程建设2处、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在10个省级示范村、27个精品村和达标村实施道路硬化、雨污管网、路灯监控等项目110个。抓实人居环境整治,做好垃圾分类、厕所改造、污水治理、用水保障等项目;整治脏乱洼地、利用闲置地皮、废旧器具打造美丽休闲广场区,赋予防汛抗旱避险实用功能;实施村干道、墙面提升亮化,改善公共基础环境条件。有效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完成创建任务。
抓细“软件升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挖村文化资源,在村庄布置中,以字言喻、寄情于景,使用大量图案雕塑、文字标语弘扬传统文化,注入乡村气息、嵌入乡土情怀,以自然温柔的方式,引导村民“爱国拥党、有爱友善、爱村护村”,形成和谐纯净的人文环境。
编辑:赵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