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行业信息 处站动态 农牧推广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企业之窗 农资购销 书画艺术
Logo
甘肃三农在线 >> 三农人物 >> 浏览文章

瓜州县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海军:情系田野写丰收

2019年09月17日 瓜州组工网 snzx 字体:

王海军,高级农艺师,现任瓜州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多年来,他始终牢记职责,辛勤工作,在平凡的农技推广岗位上默默耕耘,在绿色的田野上谱写了一曲丰收之歌。他先后主持完成农业科技项目10多项,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共产党员”、“农业特色产业服务先进个人”、“劳动模范”。

抓点示范,全力推动产业发展

王海军同志多年来积极参与蜜瓜、蔬菜、甘草等重点产业建设,以培育示范点为抓手,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种植,示范新技术新模式,影响和带动重点产业发展。特别是在蜜瓜产业发展上,认真分析总结以往瓜州蜜瓜兴衰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以技术措施保障生产安全、以产品品质化解市场风险”的工作目标,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关键,以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经常开展田间调查,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在他的精心指导下,2009年、2010年在西湖乡建成的市级蜜瓜示范园区,种植规范,技术先进,示范作用发挥好,经济效益比较明显。2011年,瓜州县西湖乡哈密瓜发生果斑病,这是一种检疫性病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防治,将会给正值成熟期的蜜瓜带来重大威胁,给农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尤其是一旦被确定为果斑病疫区,在几年内产品不得外销,将给全县的蜜瓜产业带来很大的打击。为此,他白天开展病害调查,指导落实防治措施,晚上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在短短的10多天里几乎跑遍了西湖乡的所有村组,为准确掌握疫病发生范围和发病程度,科学制定防治措施和及时指导防治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发现及时,措施得力,疫病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了更大损失的发生。

真抓实干,积极争取科技项目

项目就是资金,有资金就能干活。对农技中心来说,引进农业科技项目不仅仅是引进了资金,也是引进了智力和技术。作为农技中心的一名领导、技术人员,他深深认识到发展抓项目的重要性。他坚持从大局出发,自觉地把争取好、实施好、服务好农业科技项目作为抓好农技推广工作的着力点,只要与农业科技项目争取、评审和实施有关的工作,他都认真对待,主动联系,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实施。在项目争取时,他是项目本子的编写者;项目评审时,他既是代表建设单位的领导,也是回答专家质询的技术人员;项目实施时,他是项目负责人,也是具体实施者和技术员。他把每次与上级领导或专家学者接触的机会都当作是争取项目的机会,主动介绍汇报瓜州的农业农技工作,为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由他主持实施的棉花高产示范点平均亩产皮棉150公斤以上,连续3年通过农业部专家的实地测产验收,并代表甘肃省棉花生产县在农业部组织召开的全国棉花生产现场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爱岗敬业,着力推进科技创新

农技推广工作的重点是成果转化,就是把已经成熟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推广应用到千家万户。为了及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掌握各种作物生长情况,他每次下乡的包中经常带有三样东西,即尺子、本子和铲子。尺子用来随时测量农作物种植规格、长势等情况,本子用来记录调查数据以及生产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铲子则是方便察看作物地下部分生长发育情况、分析诊断病虫害发生情况的简易工具。近年来,他主持引进了蜜瓜、蔬菜、棉花等新品种100多个,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10多项。在吸收借鉴新疆哈蜜瓜种植技术的基础上,示范推广了小拱棚瓜套棉、瓜套菜高效栽培技术,亩经济效益达到了5000元以上。2011年,他又引进了哈蜜瓜双膜双拱栽培技术,当年全县种植面积就达到了500亩以上,为进一步提高哈蜜瓜种植效益开辟了新的途径。在甘草产业发展上,他对甘草套孜然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制定了种植技术规范并积极推广,有效解决了当年甘草没有收入的问题。借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垄膜沟作栽培技术,开展了甘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全膜垄作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在河东乡建立了甘草产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打造“亩产2吨优质草、年亩收入2000元”的甘草高产高效田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了解决棉花“采摘难”的问题,2012年瓜州县尝试引进机械采收技术,他主动承担了机采棉栽培技术试验和培训任务,从方案设计到地块落实、播种、田间调查都严格要求,亲自掌控,把自己的辛勤汗水都洒在了农户的田间地头上。

扎根农村,悉心指导土地改良

近年来,瓜州县不断有移民群众迁入,已经成为甘肃省的移民大县,移民群众种植的许多土地都是新开荒地,相当一部分土地产出效益低下甚至有种无收。土地无收,人心不稳。王海军就选择土壤条件最差的广至乡岷县村建立土壤改良示范点,一蹲就是4年,在多次参与开挖土壤剖面、准确分析土壤主要障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土壤改造方案,开展定点试验示范,指导农户开展土地改良。在种植试验田的时候,针对移民群众等待观望、消极配合的现实状况,他把农户的地当自己的地种,农户的活当自己的活干。持续4年的工作,他筛选确定了适宜作物,总结出了移民乡土壤改良的农艺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土壤改良示范点由当时仅1户种植,面积不到20亩,其它土地弃耕的状况发展为现在周边土地全部种植,平均籽棉产量250kg左右,亩收入2000多元的喜人局面。正是由于他与移民群众的共同坚持和示范带动,土壤改良示范点上的种植作物长势一年比一年好,移民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改良土地、脱贫增收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传播科技,提升群众致富能力

多来的工作实践,使他认识到“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比帮助农民种好一亩地、多收几百块钱更重要、更紧迫。”基于这一认识,他坚持把科技培训作为抓好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职责,尽可能利用更多的时间在田间地头开展培训,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努力把专业的术语转化成农民的语言,把纸上的技术变成农民的生产实践。他还及时总结试验示范成果,把先进技术本地化、具体化,结合生产实际,编写技术资料,加快先进技术的普及应用。他先后参与编写《瓜州县农作物栽培技术规程汇编》、《哈蜜瓜标准化栽培技术手册》、《瓜州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册》等10余种农业科技培训的小册子,这些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已经成为全县农业科技人员的工具书,成为了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教科书。结合移民群众科技素质偏低的实际,他把试验种植、示范点实施等作为向移民群众开展科技培训的重要机会,在土地平整、播种、灌水、施肥等环节他都亲自在现场进行指导,本着教会一人是一人、教会一点是一点的想法,循序渐进,由少到多,逐步培养移民群众的科技意识,现在每年他都要开展科技培训50场次以上,培训群众1500人(次)左右。通过科技培训,有许多移民群众都认识了他,农业生产上一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打电话给他,与他交流,他也总是耐心细致的解答农户提出的各种问题,直到他们弄懂满意为止。(原载:2016年07月07日)

编辑:庄宁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甘肃农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三农在线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590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