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行业信息 处站动态 农牧推广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企业之窗 农资购销 书画艺术
Logo
甘肃三农在线 >> 三农人物 >> 浏览文章

瓜州县风库口翻开致富经

2021年01月18日 甘肃三农在线 吴春 字体:

瓜州县风库口翻开致富经

人只知道,顺境可以让自己飞的更高,更远,却看不到,真正利于自己成功的却往往是逆境。

                                                                                                                              ——题记

穷 家 难 舍

1996年6月,疏勒河项目自愿移民工作全面启动,这是甘肃省移民扶贫的一项伟大的战略举措。

出生于临夏州和政县的孟聚财,也在计划移民的范围之内。和政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汉以前和政为西羌之地,汉属陇西郡大夏县,而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这里的人世代受生产、生活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民生多艰,深陷“贫困”的泥淖脱不了身。

古有仁人志士“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就有“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展望与抱负。移民河西,简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太多的内容,这不仅是国家针对贫困地区扶贫的重要决策,对迁移人口来说也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 

尽管孟聚财内心也无数次勾画过移民后的美好蓝图,但要想真正迈出这一步,内心仍缠绵着万般不舍,毕竟“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穷窝”的观念在他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还有从祖上开始就浸透在骨髓里传统的生活方式,都成为他热土难离的理由。他内心剧烈地争斗,拿不定主意。他担心自己能否顺利地完成崭新而又陌生的生活转换,能否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一切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几年过去了,孟聚财所在的村庄人已陆陆续续搬迁,一幢幢空了的房子,像垂暮的老人,张着黑魆魆的眼,注视着多事的人间,同时也把萧条和破败刻在脸上。孟聚财的同胞哥哥孟聚富,也在几年前居家迁移到了瓜州,孟聚富告诉弟弟孟聚财,瓜州这边地广,人稀,钱好挣,发展前景很广阔,孟聚财这才下定决心搬迁。

2001年春,孟聚财独自一人先行到瓜州发展,父母妻儿则留在老家。他内心打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万一这边生存不下去,就原返回老家,不至于无路可退。

扎 根 七 墩

初到七墩,孟聚财暂时被安置在七墩某居民点上,一间空置的土坯房就成了他临时的家。尽管,孟聚财心里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看到满目荒凉萧条的景象时,心还是凉了半截。尤其那一间简陋狭小的住房,与老家的房子根本无法相比,孟聚财内心的落差更大了。从“吃皇粮,穿黄衣,喝黄水”的“三黄”尴尬境遇中走出来,不曾想却又得面对“住在藏头屋,出门荒草滩,风大沙子蹿,黄尘三丈三”的困境,这让孟聚财心有不甘。

的确,七墩乡所处的位置很特殊,如果瓜州是风库,那么七墩正处于风库口的位置,李白诗中描写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绝不是夸张,而是现实真实的写照。刮风的日子,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吃完饭后,碗底赫然铺着一层黑乎乎的沙粒,让人心口发堵。夜晚躺在炕上,孟聚财深切地思念着家人,透彻心扉的孤独反复吞噬着他的心灵,令他夜不成寐。

既然选择了,再难也得走下去,逆境中生存,反而容易激起人的斗志,况且他们背后有各级政府支撑,这让孟聚财萌生了想要搏一搏的念头。

要安身先得筑窝,没有房子,心始终都在漂泊。说干就干,两个月后,孟聚财在政府提供了水泥、砖、钢架梁等建筑材料的前提下,花4000元钱建起了一院新房子。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感觉自己一下子成了土地的主人。

然而,从山区到平原,耕种模式的改变,这成了孟聚财最为头疼的难题,过去老家全靠雨浇田,现在过度到了渠系浇灌,这对孟聚财来说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记得,第一次为自家的地浇灌冬水时,孟聚财因没有灌溉经验,建起拦水坝轻易就被大水冲毁,看着四处流淌的水,孟聚财手足无措,欲哭无泪。这时,孟聚财的哥哥孟聚富来了,他让孟聚财立即回家找些编织袋准备重建拦水坝。由于孟聚财家距离田地有一公里多路,来去三公里多路。孟聚财一路跑步前进,累地上气不接下气,还是于事无补,大量农用水胡乱流往别处,他也遭到了哥哥的责备。孟聚财的心被深深地刺疼了,那时,他多么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啊,至少不用这么狼狈!

2001年,安西县成立了七墩乡筹建指挥部,移民新村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次年春天,孟聚财把父母妻儿从老家搬来,虽然生活不易,但他们依旧真情相拥,并决心扎跟七墩,筑梦疏勒河畔。

瓜州县风库口翻开致富经

争当弄潮儿

七墩是瓜州县第一个少数民族乡,全乡有回、汉、东乡、藏族四个民族。这些生活、风俗习惯不同的人聚居在一起,他们背负着同一个目标——建设美好家园。他们不信命,也不认命,他们跟天斗,跟地斗,跟风斗,谱写着移民新村建设的历程。

孟聚财和所有定居下来的移民以盘古开天辟地的勇气和力量,积极创造美好未来;他们以大禹治水的决心,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耕耘新的生活。

但要想在荒滩种出庄稼,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垦的荒地两年内无收成,这是摆在移民前面的共性问题。孟聚财和媳妇一商议,要想致富,仅指望田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搞副业。

2004年初,孟聚财通过政府的扶贫贷款,自己又另外借了些钱,卖了一辆十几万元的二手铲车,平日里,父母和他的媳妇经营田地,孟聚财则起早贪黑开着铲车外出挣钱。熬过星星,熬月亮,不曾想第一年就有了几万元的收入,日子迈上了新的台阶,孟聚财现实了代步工具的更新——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

只要够努力,就能够幸运,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敢想敢干的弄潮儿。

两年后,孟聚财还清所有的贷款和借款,他把旧铲车卖了,转手又买了一辆三十多万的新铲车,并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孟聚财忘不了每到年终当他把所有的工程款收回后,一家人兴奋地围坐在一起,一张一张数钱的情景。这是他们汗水和血泪的结晶,是苦尽甘来最好的回报。当然,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地是理想得以实现,这才是最鼓舞人心的事。

奋斗,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要脚踏实地去做。

七月的七墩,进入一年最美的季节,新栽的树木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从原野到村庄,从天空到大地,疏勒河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正在初步展开。经过不断改良的荒地终于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枸杞、红花,玉米等产业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孟聚财耕种的二十多亩田地,也有了收成。那一刻,他坚信——脱贫致富绝不是神话。

瓜州县风库口翻开致富经

我的生活我做主

当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同样也吹遍了瓜州的各个角落,戴着“贫困”帽子的人们仿佛听到了滚滚春雷,心头激起层层波涛,迫切想要改变现状,他们是真的穷怕了。孟聚财用行动带动那些立志脱贫致富的人,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影响了一部分在苦难的泥淖中苦苦挣扎的人,这些人也慢慢脱贫了。

我于2020年夏末秋初的一个清晨,前往七墩乡进行脱贫攻坚专题的采访。乡上一位年青的干部陪同我前往采访对象孟聚财家中。如今的七墩,房屋整齐,佳木林立,树张扬地绿着,花肆意地开着,看不到一丝颓废。

到了孟聚财家,刚好他开车出门打算陪儿子去县城考科目二。见到我们,孟聚财连忙下了车,请我们进屋,并沏上了浓浓香茶。这是一个敦厚朴实的中年汉子,身体看上去很结实,方方正正的脸庞,皮肤微黑,神态平和自然。或许是人生的历练,让他平添了一份从容和淡定;也许是通过努力奋斗,使他拥有了理想的生活,所以就多了份沉稳与自信。交谈中我们得知,孟聚财已还清了所有的贷款,走在了发家致富的前列,他当之无愧成为七墩乡致富带头人,屡次受到政府的表彰奖励。

对于孟聚财来说,家里面最大的喜事不是出在他的身上,而是出在他唯一的儿子身上。今年高考,孟聚财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正在等待录取通知书,一家人兴高采烈,所有的满足都写在脸上。

交谈中我们得知,孟聚财的父亲几年前去世了,母亲身体也不太好,妻子这些年又因劳累过度,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体力活,真有点祸不单行的意味。孟聚财讲这些事时,他的语气始终很平淡,仿佛在叙说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事,平静,安然。他总揽家里所有的农活,无怨无悔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坚持主业、副业两不误。另外,孟聚财和家人商议,又租种了一座温室大棚,主要种植蔬菜,既不用出大力,而且来钱快,交由他的媳妇全权管理经营,一年也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当我问到他今后的打算时,孟聚财说,等儿子大学毕业了,他就在玉门镇买套楼房,全家搬过去住。这个乐观而又坚强的男子丝毫不会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波折就轻言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幸福的人不是没有痛苦,而是不会被痛苦左右。苦尽甘来,这是生活永恒的哲理。

风库口翻开致富经,福音缭绕,庇佑着瓜州这片光荣的土地。

瓜州县风库口翻开致富经

编辑:秦子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甘肃农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三农在线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590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