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要闻 农业农村 水利资讯 甘肃林草 乡村振兴 甘肃供销 农业科学 甘肃农垦 气象信息 畜牧兽医 甘肃农机 耕地保护 农技推广 市县新闻 乡镇动态 农资信息 农企之窗 三农人物 书画艺术
Logo
甘肃三农在线 >> 三农要闻 >> 浏览文章

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观察

2020年07月15日 农民日报 吴晓燕 鲁明 字体: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向黄土高原过度地带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国家重点支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长江、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这里拥有广袤的天然草原、美丽的“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和举世闻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七成的天然草原,是甘南的生存之本,也是甘南的发展之根、潜力之地。

 “保护和建设好甘南草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梁维吉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探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在开放开发中加快实现甘南由“经济跟跑者”向“生态领跑者”转变。

退化沙化草原治理见成效

黄河自青海省久治县门堂乡进入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境内,形成了著名的“黄河首曲”。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玛曲被誉为“中华水塔”“黄河蓄水池”。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玛曲县1335.48万亩天然草场不同程度出现退化现象,其中潜在沙化草场67.77万亩,完全沙化草场达12.23万亩。沙化导致黄河沿岸塌方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黄河下游泥沙量增加,河床抬高,草场防风固沙能力下降。

“记得从我小时候开始,这里的草场就出现了沙化现象,之后沙化面积逐年扩大,牛羊能吃的草场面积随之越来越小。”站在甘南州玛曲县河曲马场赛祥村(五队)的草场上,30多岁的五队队长旦增久美说,沙化不仅给草原生态带来了危害,也让依靠牛羊养殖来增收的牧民承受了不少经济损失。

“近年来,我们对退化沙化草原的治理力度逐年加大,2017—2019年累计投资2.5亿元,这是在此之前五年的3.77倍。”玛曲县委副书记、县长严和平说,玛曲全力实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草原重点工程,持续强化草原鼠害防治,不断提高草原保护依法治理能力,切实加快传统畜牧业转型,使全县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由2011年的96%提高到了目前的98.2%。

记者在河曲马场赛祥村(五队)的沙化治理区看到,昔日退化的草场里,沙丘已被草方格所覆盖,上面栽满了高山柳、洮河柳、密齿柳等适宜当地生长的树木,满眼皆是郁郁葱葱的景象。

“经多年的探索和试验,我们总结出了流动沙丘(机械沙障固沙+植灌+人工种草+封育)、中度沙化草原(封育+人工补播补植)、轻度沙化草原(禁牧封育模式)、潜在沙化草原(轮封轮牧)等治理模式,实现了对退化沙化草原的有效治理。”玛曲县林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马建云说。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依法开展草原监管,通过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认真实施退牧还草、已垦草原综合治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工程,全力核减超载牲畜,草原生态持续好转。”甘南州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权宏林说,通过诸多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的落实,甘南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遏制,全州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较“十二五”前提高了4.95个百分点,黄河上游天然草原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草原生态和生产功能得到逐步恢复。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双赢”

“如今,在我们甘加镇,每个村都按照冬春季草场理论载畜量,限定了人均饲养羊单位数量,在夏季牧场搬到冬季牧场前,对超载部分牲畜全部出栏。”甘南州夏河县甘加镇相关负责人说,为保护草原生态,甘加镇将107.74万亩可利用草原划分为35万亩禁牧区和72.74万亩草畜平衡区,在每年10月15-20日,牧民将牛羊从夏季牧场转到冬季牧场的当天,各村会按照牧民户口簿人数,将养殖的牛羊马折合成羊单位,把与每户牧民约定不超载的羊单位写在纸上,由“草管会”组织人员进行核查、管理,严格做到草畜平衡。

夏河县是甘肃省重点牧业县之一,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是当地的富民产业之一。在夏河县乃至甘南州,天然草原既是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也当地发展畜牧业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发展、牧民致富,是当地一直在全力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

夏河县草原工作站站长马隆喜告诉记者,按照国家“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夏河县对退化严重的天然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并将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中的禁牧和完成减畜任务作为一个硬性指标, 列为县乡镇政府重点考核内容。县里明确了各村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界线, 农牧户牲畜饲养控制数量的具体核查时间、方法及违反相关规定的处罚措施等内容,将超载牲畜减畜任务分解到乡村户,层层签订草畜平衡管理责任书,将超载牲畜减畜计划完成与下年度补奖资金兑现挂钩。

“县里自2012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不仅有效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增强了草原截留雨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牧区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马隆喜说,如今,牧民科学养畜,由粗放式放牧向集约型舍饲转变。随之而来的,是牧民的收入结构的变化,来自打工、种植业的收入比重增加,牧民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

草原奏响生态致富曲

跟夏河县发展特色生态畜牧业、带动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一样,碌曲县尕海镇的牧民们也迎来了全新的转变。

曾经的尕秀村是一个以纯牧业为主的贫困村,贫困面高达20%。为加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尕海—则岔石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碌曲县于2008年在尕海镇实施了游牧民定居、退牧还草工程,大力建设尕秀村游牧民定居点;2015年又在该村实施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程。近年来,当地在甘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富民”为核心,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依托乡村旅游业发展为牧民群众拓宽了增收门路。

“2017年3月,州委、州政府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将尕秀村确定为‘全域旅游无垃圾样板村’来打造之后,整个村子实现了美丽蝶变:一排排整齐的藏家民居,独具特色的藏式门楼、彩色步道、休闲广场应景而起,展示在世人面前……”尕海镇镇长阿斗说,伴随着牧民定居点建设、易地搬迁等项目的实施,环境改善后的尕秀村景色秀丽、风光旖旎,打生态牌、吃生态饭、走生态旅游路成为全村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近两年来,尕秀村因地制宜打造农牧村“三变”改革模式,通过“东喀尔景区、晒银滩帐篷城、东喀尔民间艺术团与东喀尔马队、牧家乐和电商+光伏发电产业”的“5+1”模式,大力发展和培育富民产业,不断促进牧民增收,为生态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村子一天天变美,越来越多的尕秀村牧户放弃了世世代代“逐水草游居”的生活方式,定居到位于国道213线两旁的新村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鼓励指导下,牧民们积极开办牧家乐、帐篷城,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去年,我们家的‘藏家乐’收入有8万元,加上牧场以及商铺、餐馆的收入,总共超过30万元。”从牧民变身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尕秀村村民卓玛草说,乡村旅游不仅帮助她和村民们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大家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对草原的生态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尕秀村已成功从游牧民定居点发展为有盈利能力的生态旅游景区,目前全村旅游从业人员有400多人。去年,村里共接待游客40万人,综合收入达73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6700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15500元,稳定实现整村脱贫,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尕秀村党支部副书记拉毛加说,今年5月,尕秀村与甘南羚城佳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就合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签订了框架协议,为全村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下一步,村里将稳步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档升级,实现尕秀村由顺访型景区转为甘南旅游集散服务基地的升级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编辑:庄宁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甘肃农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三农在线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590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