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要闻 农业农村 水利资讯 甘肃林草 乡村振兴 甘肃供销 农业科学 甘肃农垦 气象信息 畜牧兽医 甘肃农机 耕地保护 农技推广 市县新闻 乡镇动态 农资信息 农企之窗 三农人物 书画艺术
Logo
甘肃三农在线 >> 畜牧兽医 >> 浏览文章

兰州大学:做足“小草”文章 构筑生态屏障

2019年09月16日 农民日报 宋园园 吴晓燕 鲁明 字体:

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写了回信。总书记的回信寄语在兰州大学师生中引起了热议——此前,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校长严纯华等人在浙江安吉参加了“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同所有与会专家、学者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致信。

多年来,作为根植西部、矢志抒写西部文章的高校——兰州大学一直坚持在“小草”上做大文章,不断攀登草业科研的高峰,努力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长期以来,兰州大学涉农专业特别是草业学科扎根西部,辛勤耕耘,在草原治理、草地农业、干旱农业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特色成果,培养了一大批致力于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优秀人才。”袁占亭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农学的优势,加强“新农科”建设。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紧紧围绕西部生态环境特征,不断发展和提升草地农业系统理论,构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核心技术、产业化技术”三位一体的农学发展体系,努力建设符合西部特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农业学科,提升国家草业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能力,主动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行动,为发展农林牧草产业和巩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兰大贡献”。

“问诊”草地难题,守护“绿水青山”

草原,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占国土面积的41.7%,是“绿水青山”的重要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和“主力”,素有“地球皮肤”的美称,不仅能固沙保土,而且可为林木、作物的生长创造条件。但是,众所周知,草原退化也是世界性难题。

“草原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根治草原退化之‘病’?”多年来,兰州大学始终坚持聚焦这一世界性难题,在草学科研上孜孜以求:30多年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南志标领导的“中国北方草地退化与恢复机制及其健康评价”项目团队始终在做这件事。

南志标团队发现,不合理的农业系统是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环境恶劣,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产生了‘草地开垦—撂荒恢复—复垦’的单一土地利用方式,撂荒后,草地还得承受巨大的放牧压力,水土保持的生态功能不断下降,持续向沙漠化方向演变。”

为了有效遏制草地退化,南志标团队选择了我国北方天然草地的代表性区域,共设立了44个试验样地,面积达340公顷,草地围栏总长度86.2公里。该团队的试验从改变农业系统着手,增加系统中人工种草的比重,研究制定出了面向北方的地区的草地农业系统。数据显示,该项目实施后,带动地方累计治理退化草地2722万公顷,占我国草地总面积的6.7%,可利用草地面积的8.3%,累计新增产值40.5亿元,新增利润11.4亿元。

不只是北方,兰州大学草学科研人员的草地退化研究足迹也深入到了南方。从上世纪70年代起,几代兰大“草业人”就先后在贵州威宁、独山、清镇等地进行草地农业生态修复试验,指导草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以此来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

探索“藏粮于草”,打造“金山银山”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南临祁连山,北接阿拉善荒漠,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量大,属盐渍化草甸草地区,对研究西部草业乃至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典型性。从1989年起,兰州大学选择在这里建立草地农业试验站,并将之作为监测、研究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也是从那时起,为缓解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任继周,以临泽草地农业试验站为试验推广平台,提出了主要面向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山地-荒漠-绿洲的系统耦合模式”。

这个模式就是通过在“绿洲实行草田轮作——牧草与农作物种植”相结合,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的“加工厂”和“集散地”,然后向山区和荒漠输送饲草,并吸引山地和荒漠的家畜前来育肥,使“人吃人粮、畜吃畜粮”。这个模式,既减轻了山地荒漠的放牧压力,又保护了草原,维持绿洲的土壤肥力,还尽可能利用一切农用土地资源,使整个区域的生产效益提高3倍以上……

30年光阴弹指一挥。如今,兰州大学临泽草地农业试验站已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农村部草牧业创新实验室的野外台站之一。临泽草地农业试验站的探索足迹,只是兰州大学扎根于祖国西部、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持之以恒推进草业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剪影。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草地畜牧业基地及生态屏障,由于生态环境严酷,冬春季节家畜饲草严重不足,导致家畜死亡、体重减少以及草地退化、牧民贫困等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对此,南志标率领团队先后育成了早熟、高产的“兰箭1号”“兰箭2号”“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系列新品种,被农业农村部和甘肃省列为主导品种,为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下地区生产优质牧草、发展草食家畜养殖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是土壤荒漠化、盐碱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土壤荒漠化、盐碱化难题,培育具有更高抗逆性的牧草新品种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兰州大学王彦荣教授带领团队栽培驯化育成了耐干旱、抗热抗寒性强、生长速度慢、管理成本低的超旱生“腾格里”无芒隐子草。该品种对促进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成功在甘肃民勤荒漠、兰州北山边坡、庆阳黄土高原、内蒙古荒漠等地区推广应用。

在与风沙和酷旱的抗争中,兰州大学王锁民教授团队发现了强抗旱植物“霸王”,并从中分离出关键抗逆基因转入紫花苜蓿,成功培育出了抗逆、高产、优质的新品系,该品系在恢复和利用干旱、盐碱以及贫瘠化等大面积边际土地、缓解西北地区“粮草争地、争水”的现实矛盾、促进畜牧业发展及生态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搭建智库平台,服务国家战略

用科技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使之变成宝贵的“金山银山”,兰州大学在攻克草业发展难题、勇攀科研高峰的同时,还积极为中国草业发展搭建智库平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2016年,兰州大学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建立了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该中心自成立之初,就将目标锁定在依托兰州大学草学学科承接草业及相关领域发展战略咨询研究项目,研究国家草业的总体设计、发展路线和阶段性规划,为国家草业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促进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提供战略建议和决策依据。

兰州大学充分发挥自身拥有全国仅有的两名草学领域院士的引领作用,为国家发展草地农业提供重大决策咨询。任继周、南志标两位院士团队就国家草业发展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政策问题,先后向中央和相关省(区、市)政府提交战略建议和咨询报告10余次,给政府、企业提供科技咨询60余次。

与建立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初衷一致,近两年,兰州大学立足自身草学学科优势,先后成立了农业农村部草牧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国家林草局“草原资源保护国家创新联盟”,提升草业科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我国草业学科建设和行业健康发展,以此为我国草业资源快速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如今,得益于在草业科研上的持续发力,兰州大学草业科学实力走在了全国前列。2017年,学科入选了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草学”一级学科分获全国排名第一和“A+”,拥有唯一的国家级“草业科学教学团队”,荣获教育部“草地农业系统耦合与管理”创新团队并获滚动支持。兰州大学还拥有我国草业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下一步,兰州大学将全力落实总书记的要求,以特色优势学科草学为基础,充分综合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畜牧学、植物保护等多学科优势,将国家重大需求与科学前沿相结合建设‘新农科’。”严纯华说,兰州大学将继续致力于培养懂草业、爱草业、爱农牧民,熟练掌握草业科学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草业科学国际前沿视野和科技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草业科学创新型卓越人才,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编辑:庄宁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甘肃农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三农在线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590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