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要闻 农业农村 水利资讯 甘肃林草 乡村振兴 甘肃供销 农业科学 甘肃农垦 气象信息 畜牧兽医 甘肃农机 耕地保护 农技推广 市县新闻 乡镇动态 农资信息 农企之窗 三农人物 书画艺术
Logo
甘肃三农在线 >> 畜牧兽医 >> 浏览文章

我的兽医故事——防控羔羊肠毒血症

2020年11月07日 甘肃三农在线 黄静 字体:

1986年7月毕业后,我在甘肃省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现为甘肃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参加工作,成为畜牧队的一名兽医技术工作者。

皇城羊场在1957-1971年期间,场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皇城绵羊试验场”,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的科研实验场,正是那个时期,兰州兽医研究所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重点研究项目:在西北高寒牧区培育出能适应中国西北特殊气候环境,既能产出支撑国家纺织产业的高品质的细羊毛,又兼顾羊肉生产的毛肉兼用细毛羊新品种--“甘肃高山细毛羊”的育种项目。在那期间,兰州兽研所的许多科学家在皇城的山山水水,进帐房、巡羊圈,深入实际、亲历亲为,通过严谨科学的调查、大量数据的整理,制定出绵羊育种的育种方案,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步骤,成为皇城羊场几十年来一直贯彻落实的绵羊育种指导方针,为1980年成功培育出“甘肃高山细毛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个时期,每年的冬、春季的接羔工作,夏、冬季的羊人工授精工作开展时,兰州兽研所的许多科学家都会到羊场,在羊群与牧工同吃同住、同工作,在现场收集了大量完整、准确的科研数据,为绵羊育种工作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为保障育种工作顺利进行,还在羊场开展了许多的羊病防治研究。科学家们认真严谨的求实精神,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在皇城羊场代代相传,成为新一代绵羊育种人的精神之钙,支撑着甘肃的绵羊育种工作。

时间进入90年代,新的育种工作依然延续着老科学家的制定的工作程序运行。每年的冬、春接羔工作依然是场内的重点工作,畜牧人员需要在羊群进行初生羔羊的鉴定、分级、数据收集和分析、戴耳号等工作,防病治病、减少死亡则成为兽医人员的重点工作。因为成活的羔羊数量越多,进行优中选优的机会就越多,而通过选种选配、培育出符合要求品种的概率更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羔羊的成活直接关系到绵羊育种的推进速度。

在90年代,羔羊常发的疫病有羔羊痢疾、口膜炎、急性肺炎和一个被老兽医称为“羔羊肚子疼”的病。羔羊痢疾的防控主要在于出生前三天的抗菌素预防,只要预防到位很少发生;羔羊的口膜炎,已和相关科研单位合作,研制出效果很好的疫苗,及时免疫就能有效防控,造成的损失已不大。但“羔羊肚子疼”的防控中一直处于被动之中。羊场每年要生产1万多只羔羊,而因这个病可造成3-5%的死亡,加上治疗费用,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而发本病的羔羊常常是体大膘肥、极具种用价值的羔羊,每年造成的综合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羔羊肚子疼”常发生在羔羊开始吃草的阶段,发病初期表现出强烈的腹疼的症状,可见羔羊起卧、扭伸腰、回头顾腹、打滚、呻吟,听诊肠音高昂,呼吸急迫;后期羔羊精神沉郁、卧地不起,体温降低、流口水、可视粘膜苍白,如不能及时治疗,常造成死亡。剖解可见心包内积液,心内外膜有出血;回肠充血、出血变为红色;肾脏软;肺也有水肿、出血的情况。本病常呈急性发作,多在2-4小时死亡。发病与饲养环境相关,冬季接羔由于数月羔羊都在固定的棚舍、运动场内,环境较差而发病多;春季接羔羔羊白天多数随母羊在草场放牧,环境较好,相比较发病较少。

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没能进行实验室诊断,只能凭症状认定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普通病,凭经验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治疗:用10%的葡萄糖加青霉素、安乃近,维生素进行静脉注射;针对有肠出血的情况,加用止血敏,有时也从母羊静脉采血输入羔羊体内治疗。但该方法的治疗效果取决于该病发现的早晚,后期发现往往效果不好,易造成死亡,特别是在夜间发病,造成死亡的机会更大。

为了早发现、及时施救而减少损失,在每年的接羔工作开始,首先会安排夜间值班工作:除兽医、炊事员外,其它接羔人员都要按顺序轮流在晚上值班,值班时每隔1个小时需进入羊舍巡查一次,值班人员晚上基本不能睡觉,无法休息。由于发病急、无规律,经常有刚检查完都还正常的羊羔,几分钟后就有发病的情况,总体防治效果很不理想。而值班人员更常是白天上班,晚上加班,而第二天依然要正常放牧,弄得值班人员身心疲惫,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工作。

参加工作数年后,通过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我基本掌握了羊病防治工作的要点,也能顺利完成本职工作,但“羔羊肚子疼”的防治效果不好,成为了一个心病。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发病规律、流行情况、病理剖解等情况,初步怀疑是羔羊的肠毒血症,于是在1994年12月到1995年5月期间,在本人负责治疗的冬、春季接羔的工作中进行了二次免疫实验,共给815只出生15日龄羔羊肌肉注射三联四防苗3毫升(成年羊的剂量是5毫升)作为实验组,另外2458只羔羊不免疫作为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实验。经过观察和数据统计,对照组的羊羔发病106只,发病率达4.3%,死亡79只,死亡率达3.2%;而免疫过的实验组羊羔发病9只,发病率仅为1.1%,死亡2只,死亡率也降低到0.24%,免疫效果十分明显。

为了验证实验结果,我于1995年12月到1996年的二次接羔工作中,又对冬春产羔的二群羊的羔羊全部进行了羊“三联四防苗”的免疫注射,最终羔羊的肠毒血症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明显降低、死亡率大幅降低;每晚的值班人员只需巡查三次即可,工作压力减轻,两个产羔羊群都超额完成任务,分别成为当年冬春产羔群的全队第一。

在分析实验数据、确定免疫有效后,我把实验结果向领导进行汇报,得到畜牧队全部专业人员的认可,并决定从1996年12月冬季接羔工作开始,必须对全部的哺乳羔羊进行羊三联四防苗免疫,将全队的羔羊肠毒血症防治从被动治疗转为主动预防。事实证明,通过免疫使羔羊肠毒血症造成的死亡大幅降低,对全场绵羊育种工作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在羊病的防控中,国家对羊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包虫病,布病实行强制免疫,这是每个羊场在疫病防控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工作。同样,对羊只常发的梭菌病(包括羔羊痢疾、肠毒血症等)、羊痘、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口膜炎、体内外寄生虫病等病因造成的损失依然非常严重,防控依然不能放松。各羊场应根据流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综合防控。

羔羊从出生到断奶这个阶段,身体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对各种不利因素的抵抗力较弱,易受疫病的侵害,防控工作的好坏直接结果是羔羊的成活率,最终会影响到羊场效益的提升、长远的发展。我们建议羊场一定要加强监测,科学防控,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做好全场生物安全,确保哺乳羊羔的安全,特别是接羔工作期间,一定要做好羔羊痢疾、肠毒血症、口膜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传染病的免疫防控,使羔羊及早产生特异性抗病能力,从而避免受到侵害,为羊场的扩繁增产、选种选育、提升效益有质量、数量上的保证,为羊场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编辑:王月英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甘肃农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三农在线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590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