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要闻 农业农村 水利资讯 甘肃林草 乡村振兴 甘肃供销 农业科学 甘肃农垦 气象信息 畜牧兽医 甘肃农机 耕地保护 农技推广 市县新闻 乡镇动态 农资信息 农企之窗 三农人物 书画艺术
Logo
甘肃三农在线 >> 农技推广 >> 浏览文章

为“三农”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科技特派员制度在甘肃的实践与创新

2020年04月27日 甘肃农业信息网 snzx 字体:

2020年的春天,当农忙遇上疫情,天水市秦安县的科技特派员靳志强比以往更忙了。

桃树、苹果树怎么修剪、设施大棚如何管理……针对农户的诸多问题,靳志强通过电话、视频、现场示范等形式一一解答指导。只要靳志强在,果农们就安心。

今年是靳志强成为科技特派员的第18个年头,也是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地甘肃的第18年。

18年来,这项发端于福建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在陇原大地生根发芽,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的万名科技特派员,把科技带到田间地头,为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力量。

人才下沉,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

今年58岁的靳志强是秦安县兴国镇郑川村村民。1980年中学毕业后就开始跟着村里人种植果树,逐渐在实践中掌握了一套果树栽培技术。

2002年,我省被科技部选定为首批科技特派员试点省份之一,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天水和武威两市先行先试。同年,靳志强被秦安县科技局聘为法人科技特派员,成为我省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

之后的十几年里,靳志强的足迹遍布了秦安县17个乡镇,把实用技术送到了果农手中。他先后从150多个毛桃系、油桃系、蟠桃系桃新品种中,筛选出了40多个适合在秦安乃至全省发展的桃新品种。

在我省科技特派员队伍中,不仅有靳志强这样的“乡土专家”,也有大批专业人员,他们已成为全省脱贫攻坚战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提起华池县农技中心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谯显明,华池县的农户几乎无人不晓。

自从2003年当起科技特派员后,谯显明创新示范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年增产粮食3万多吨;他主持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了农业增效、化肥零增长。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华池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我省一方面吸收“土专家”“田秀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另一方面选派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入村。通过“人才下沉”,改善了农业农村一线人才短缺的局面。

多年来,我省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选派、支持、使用机制,多措并举放大政策叠加效应,逐渐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科技特派员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

截至目前,全省实现了科技特派员服务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累计培育示范户1万多户,累计建成示范基地150个。通过双向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以及种植大王、养殖能手和种养专业大户等乡土科技人才。

科技下乡,科技创新与农民“零距离”

“说给大家听,不如做给大家看。”这是高庆多年的工作秘诀。

高庆是临夏州东乡县自然资源局的林业高级工程师。2008年,作为科技特派员,他进驻唐汪镇张家村。

唐汪镇是唐汪大接杏的主产区,张家村更是有着悠久的杏树种植历史。可当地村民普遍缺乏种植技术,而且管理粗放,加之果树病虫害严重,造成苗木成活率低、品质差,产量极不稳定。村民的栽植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个别农民砍掉百年杏树当柴烧的现象。

起初,当高庆走家串户,准备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杏树时,并不被大家接受。很多村民科技意识淡薄,不相信靠科技能救活老杏树。

“要想得到大家的信任,就必须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于是,高庆挑选了两户杏树较多、单产效益不高的农户,指导他们把杏园改造成示范园。

一年下来,两户种植户都增加了五六千元的收入,这让其他农户都看到了希望。慢慢地,“要想富、种杏树”成为村民的共识。

从那以后,高庆大力推广唐汪大接杏、包核杏矮化密植技术,向农民普及成活率高、操作简单的舌接法苗木嫁接技术,彻底解决了使用传统嫁接法带来的成活率不高、挂果迟的难题。

在高庆多年的带动下,张家村已新栽唐汪大接杏等13000株,建成两处百亩以上的示范点,大接杏栽植已初具规模。如今,产量高、品质优的小杏树成了村民青睐的“致富树”。

科技特派员一头连接科技创新,一头连接生产实践,通过面对面讲、手把手教,把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理念带给农民,把资金、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注入农村,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农民的“零距离”对接。

结合我省“牛羊菜果薯药”优势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员通过示范推广农村先进实用技术、良种良法,适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设施装备水平实现大幅提高,推动农业创新性发展。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0%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左右。

模式创新,科技成果加速向生产力转化

为了让科技特派员制度更加突出实效,我省从省级层面到各地都对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模式进行了诸多创新。

省级科技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科技特派员以“团队+项目”的形式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2016年以来,省级科技计划共支持科技特派员相关项目133项,安排经费2525万元。

各地通过设立科技专项等方式,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嘉峪关市每年安排科技特派员科技开发专项;金昌市实施的“双孢蘑菇覆土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建设示范菇大棚400多座,共9万多平方米,全年共产菇80万公斤,同比增产16万公斤;产值560万元,新增产值128万元。

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过程中,全省探索形成了“项目+科技特派员+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真正将科技创新的动能注入到田间地头,一大批农业企业成长壮大。

2014年,长期从事马铃薯种薯研究的定西市农科院高级园艺师罗有中,从科研单位走向渭源农村,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

几年间,罗有中带领团队与1500家骨干农户建立了对接联系,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215名,引导建立马铃薯原种、一级良种等农产品订单种植基地7500亩,带动2000多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

不仅如此,各地方积极探索出技术资金入股型、科技项目有偿承包型等多种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租赁经营及创办领办民营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着力突破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全省科技特派员通过以点带面的服务方式,使分散单个的农业生产融入创新链、产业链中,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拓宽了小农户分散经营融入现代大生产的渠道。

服务企业,助力农业特色产业升级

在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地甘肃之初,我省就紧盯产业发展。围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科技特派员把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试验示范、新型商业模式等引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实践中,在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培育了一批兴农富民的乡村产业。

其间,经过多年的实践,通过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相关特色产业发展逐渐成为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一条重要经验。

位于兰州的甘肃爽口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百合种球繁育、百合种植、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民营企业。2014年,兰州市七里河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高级农艺师高丽萍被派驻企业。

入驻企业后,高丽萍与公司科研团队强强联合。一方面推进优质种球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种球产业向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保鲜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让广大农户通过对比及应用新技术,促进特色农业创新发展及产业升级。

服务企业期间,高丽萍主动下沉种植基地及生产一线,将企业已成熟的种球繁育技术、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成功应用于百合种植生产中,实现了农户增产创收。

在此基础上,高丽萍和科研团队瞄准百合精深加工,创新百合产品研发。在原有即食净片鲜百合、百合干等百合系列产品的基础上,研发出百合胶原蛋白面部修复贴、百合功能性营养面等百合系列新产品,提高了兰州百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延伸了产业链,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科技特派员发挥了技术专家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科技与产业、科技与市场、科技与基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公司董事长吕斐斌说。

多年来,全省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培育壮大当地特色产业,形成了“百合之乡”“中药材之县”“马铃薯之都”等全省农业产业各具特色的新格局。 

编辑:马丽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甘肃农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三农在线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590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