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宏:让平凉红牛更“牛”
产业扶贫看龙头企业带动系列报道之十二
在公司,他被称为董事长;在村里,他被称为“牛书记”。他有一系列响亮的名号:全国劳模、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全国创业之星、全国十大杰出村官、全国科普带头人等。他凭着商人的睿智,将平凉红牛推向了省城和首都北京市场;凭着一股子牛劲,把昔日穷得叮当响的村子带上了小康之路。他是禹宏,华亭市东华镇庞磨村党支部书记、华亭市宏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从打工仔到董事长
12月初,记者在位于兰州市甘南路的禹家大院见到了身材高大魁梧的甘肃宏源牧业董事长禹宏。
禹宏告诉记者,他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刚满16岁就踏上了艰苦的打工之路,从建筑小工到装卸工、搬运工,后来在北京饭馆做学徒,自己开牛肉面馆,挣了几万块钱就和朋友贩运西瓜,把银川的西瓜运往北京销售,第一次就赚了几万块钱,没有想到第二次贩运西瓜赔了十来万,败回了老家。
198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禹红从邻村买回来一头摔伤的耕牛,宰后连皮带肉居然赚了200多元钱。这笔买卖这让他欣喜不已,也让看到了一个新商机。
“华亭是养牛大县,当时老百姓想吃牛肉,当地没有,需要坐班车去平凉市区购买。”禹宏告诉记者。
禹宏果断地当起了牛贩子,收购活牛、宰牛、卖肉,从最初的每天1至2头,逐渐增加到6至8头,不仅供应本地,还逐渐发展到陕西宝鸡、宁夏泾源等地。经营方式也由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发展到带领十多个人共同闯市场。
1996年,他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实现了从牛贩子向公司团队的转变。短短几年时间,企业发展成为集红牛品种改良、标准化育肥、规模化屠宰加工及餐饮业连锁为一体的现代化龙头企业。
从“牛倌”到“村官”
禹宏富了,但他没有忘记父老乡亲。庞磨村人均耕地一足1亩,经济发展缓慢,各项工作滞后。1996年,全村近一半群众还未解决温饱。这一切,让禹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年年底,在乡亲们的期待中,他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挑起了庞磨村的“大梁”。
“庞磨村是个烂摊子,人穷麻烦多,你经营公司,每年至少挣五六万元,去当那样一个‘小村官’,当心赔了本还不够!”上任之初,家人、亲戚、朋友充满了担忧。他坚定地回答:“乡亲们推举我,那是对我的莫大信任!一人富了不算富,只顾个人挣钱致富,那不是共产党员的品格!”
依托自己创办的企业,禹宏撸起袖子与村民一道发展起支柱产业。他用自己的公司做担保贷款60多万元,帮助100户农户建起了牛棚,购进良种肉牛800多头,养牛产业从此在庞磨村扎根。
在禹宏的带领下,如今全村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先后被华亭市命名为“五好村”“安全文明示范村”等称号,涌现出安全文明守法光荣户362户,“十星级文明农户”148户。庞磨村发展也影响和带动了周边村镇快速发展。
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成立了宏源养牛协会,在华亭县联动重点养牛村30个,养牛产业大户107户,已建成了较完善的市、乡、村三级畜牧技术服务体系,带动了华亭市及周边地区的3840户发展,促进周边地区种植产品的转化,带动了数以万计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为部分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
去年以来,禹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引领产业发展和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带动华亭市1989贫困户发展,其中1855户贫困户以“托养红牛”的模式,公司入股年底分红,推动农村三变改革。104户贫困户选择“自养”红牛的模式,公司为其投放了平凉红牛基础母牛,不仅增强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做精做细 全产业链发展
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村民也富了,但禹宏并没有就此停下来。
“农户养牛卖不上钱,关键在于牛贩子定收购价”。针对农户缺少定价权,而牛贩子收购无统一标准问题,禹宏开始思索产业深加工问题。
2013年,他的宏源牧业公司新上了肉类屠宰生产线,注册了“愣娃”牌商标,年精深加工高档肉牛2万头左右。通过加工增值提高农民收入,也大大提升了平凉红牛的品牌影响。“一头育肥牛经过屠宰、分割、加工,能卖到2万元左右,产业链拉得越长利润越丰厚,要想真正致富,必须从养牛、屠宰加工到做餐饮,全产业链发展。”禹宏说。
为了将产业做精做细,他组建了研发团队,根据牛肉不同部位品质特点,采用不同烹饪手法,不断开发新品,既提高了牛肉利用效率,也将平凉红牛的独特芳香、口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2017年,他在兰州开办了一家名为“禹家大院”的餐饮店,专营平凉红牛宴系列精品新菜,成为平凉红牛在省城的品牌代表言店。不仅如此,在禹宏的大力营销下,平凉红牛产品已远销河南、上海、广东等地,且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前不久,北京市紫光园餐饮有限责任公司与宏源牧业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订购“平凉红牛”2万头,标志着平凉红牛进入北京市场。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