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要闻 农业农村 水利资讯 甘肃林草 乡村振兴 甘肃供销 农业科学 甘肃农垦 气象信息 畜牧兽医 甘肃农机 耕地保护 农技推广 市县新闻 乡镇动态 农资信息 农企之窗 三农人物 书画艺术
Logo
甘肃三农在线 >> 三农人物 >> 浏览文章

【三农人物】把论文写在陇原大地上——记甘肃省农科院研究员王一航

2018年11月03日 甘肃日报 秦 娜 字体:

一提起省农科院研究员王一航,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马铃薯。是的,王一航这辈子只专注于马铃薯,而且把马铃薯研究做到了极致。

30多年来,他扎根我省高寒阴湿贫困山区开展马铃薯研究,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甘肃马铃薯事业,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陇原大地上”。

只要农民满意

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29岁的王一航已经在农村成家生子,可他凭着“还算深厚的学习功底与对科学知识的渴望”,考入了甘肃农业大学。1982年毕业后,王一航被分配到甘肃省农科院,前往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设在渭源县会川镇的马铃薯育种站工作,由此开始了长达37年的“洋芋人生”。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老家渭源县五竹镇更是个苦地方,所以我也最了解农民的艰辛。”王一航深情地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深信,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因此,“只要农民满意”也就成了王一航最大的心愿和追求。

王一航把这一人生信条融入工作中,在选育新品种时,他总是把农民的喜好纳入育种目标,将农民的评价作为品种评价的重要标准;而在研发新技术时,除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外,他还要考虑这项技术农民是否用得起。在他看来,一项成果、一项技术再好,要是农民用不起,都是白搭,也只能放在实验室里。在研究开发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技术时,为了能让农民买得起种薯,他想尽一切办法:改传统的试管苗电灯光培养为日光培养,将培养容器由三角瓶改为罐头瓶,培养水也由蒸馏水改为自来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繁育成本,让脱毒种薯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王一航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马铃薯新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中。他经常是走到哪儿,就把培训班办到哪儿,把农业科学技术讲到哪儿。近几年,他累计组织举办农民培训班300多次,培训农民超过3万人次。种薯外调时节,王一航又忙着当起了“推销员”,每年经他介绍调出的马铃薯良种都在数百万公斤以上,不但为种薯打开了销路,还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

王一航的努力赢得了农民的尊重和信赖,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王洋芋”“王科学”。

科技创新无止境

大学期间的系统学习和农村一线的工作历练,让王一航逐渐形成了创新的科学品质。在他看来,只有坚持不懈的创新,才会创造出有生命力的科研成果。

37年来,王一航先后参加和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马铃薯科技项目20余项,相继选育出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12个,在甘肃全省以及宁夏、新疆、青海、陕西、四川等周边省区累计推广4000余万亩,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有力助推了甘肃省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995年,陇薯3号选育成功,成为国内第一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马铃薯新品种,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陇薯3号已成为西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和淀粉加工专用品种,年推广面积达320余万亩,成为全国马铃薯生产十大优良品种之一,有力支撑了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此后育成的陇薯6号、7号,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国家级马铃薯新品种。与此同时,王一航带领团队完成了甘肃省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了我省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技术体系和脱毒种薯推广网络,开创了全省马铃薯脱毒繁种产业新局面。近几年,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省内外每年推广700余万亩,分别占全省和西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2和1/4以上。

丰硕的科研成果也为王一航带来了诸多荣誉,他先后获得8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2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2010年被授予“甘肃省科技功臣”。在王一航团队的努力下,省农科院的马铃薯研究已成为全省农业科研的优势学科,他个人也成为全省公认的马铃薯学科带头人,2008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岗位科学家。

人生就是要奋斗

“人生在世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干出一番事业。”王一航视事业为生命,他总说只要是为事业付出,再辛苦都值得。

为了沉下心来选育优良品种,王一航在农村一线一扎就是26年,常常不分节假日,成天泡在试验田里,和农民一样干农活,还要不断地观察记录。播种时节,为了保证育种试验的种植质量,王一航坚持亲手扶犁,以确保播种的行株距达到设计标准,一整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第二天照样接着干;收获时节,为了防止试验出现差错,王一航团队一面收挖、考种、测产,一面装卸、搬运,半个多月的收挖期结束后,王一航也累瘫了,连饭都吃不下。可王一航总笑着说:“农业科技工作者比不得其他行业,既要干得了农活,又要做得了实验,人家都说我们是‘拿工资的农民’。”

王一航回忆,有一年向外省运送种薯,已是深冬季节,他担心种薯受冻,就带人一起押送,他们蹲在冰冷的“闷罐”车厢里,就着凉水啃干馍,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种薯。熬了七八天才到达目的地,可由于一直滚爬在种薯堆里,又没法洗脸,两个人完全变成了“黑人”,住旅馆时人家嫌太脏都不让他俩入住。

每每说起这些,别人听着很苦,可王一航总觉得,当你真正钻进去了,就不再是苦,反而是一种乐趣。“特别是当自己选育的新品种受到农民欢迎时,那种满足感无法言表。”王一航坦言。

在同事眼中,王一航是出了名的“抠门”,下点、出差,经常和大家一起挤长途汽车,住旅馆也要挑便宜的,常常让大家觉得“不便”。可当大家看到利用节俭下来的经费,建起了崭新宽敞的试验站综合大楼,还添置了好些贵重仪器时,都觉得“抠”得好。“在艰苦地区工作久了,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老想着把钱节约下来用在刀刃上。”王一航说。

如今,王一航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可他初心未改:“只要有需要,我仍将继续我的马铃薯研究工作,继续为甘肃马铃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甘肃农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三农在线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590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