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要闻 农业农村 水利资讯 甘肃林草 乡村振兴 甘肃供销 农业科学 甘肃农垦 气象信息 畜牧兽医 甘肃农机 耕地保护 农技推广 市县新闻 乡镇动态 农资信息 农企之窗 三农人物 书画艺术
Logo
甘肃三农在线 >> 农业农村 >> 浏览文章

牛产业 牛劲十足有奔头

2020年07月15日 甘肃日报 王朝霞 张子恒 薛砚 字体:

——甘肃推动实施“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精准脱贫追踪报道之一

行进陇原贫困山乡,田间地头,成片的苜蓿、燕麦、玉米等饲草作物葱郁茂盛;

农户后院边墙,一座座蓝顶或红顶的养殖棚舍傍依而建;

宽敞明亮的棚舍圈内,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小牛犊在撒欢,吃着青贮饲料;

哞、哞、哞的牛叫声,给乡村增添了勃勃生机……

随着脱贫攻坚冲锋号吹响,产业扶贫的浩荡春风席卷贫困山区的沟沟岔岔,近三年我省把牛产业作为“牛羊菜果薯药”扶贫产业的首位产业,全省有56个贫困县的440个乡镇选择了发展牛产业,两州一县等深度贫困地区众多贫困户积极投身到养牛行业中。

政府强力推进,政策大力扶持,市场需求旺盛,贫困户养牛积极性空前高涨。“家有三头牛,生活不用愁”,牛产业已成为甘肃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肉牛“家底”丰厚 成为首位产业

中国西部甘肃,牧歌悠扬,牛壮羊肥。从东部黄土高原向西到河西走廊,从中部干旱山区向南到甘南草原,尤其是贫困山乡,不同于种植业受气候地理影响,养牛业是覆盖面较广的一项产业。

牛肉作为肉类消费的中高档产品,以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营养特性以及特殊的风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牛肉由部分群体消费转变为全民性消费,由时令性消费转变为长年性消费,养殖市场供不应求。

“咱农民养牛最实惠,养1头母牛,产1头牛犊断奶后就能卖八九千。我从养两头母牛到现在11头牛,收入从1万多元到现在四五万元,摘掉了穷帽子。我养的这些母牛,牛娃子还在母牛肚子里,一些牛贩子就来预订了。”镇原县武沟乡张岘村脱贫示范户袁科说。

据对近10年国内牛肉价格的监测,2010年牛肉价格1公斤仅为32元,之后一路上涨,连破40、50元价格整数大关,2018年突破60元价位,目前牛肉每公斤在70元左右高价位运行。“由于牛肉刚性需求、国内牛源紧缺,预计活牛及牛肉价格后市将维持在高位运行。”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分析认为。

甘肃省紧盯市场需求,瞅准机遇,准确把握牛产业发展形势,抢抓制高点。

201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确定“牛羊菜果薯药”为六大扶贫产业,按照人均5000元、户均不超过3万元的标准为贫困户安排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特别把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列入重要日程常议常抓,措施更加细化实化,牛产业迅猛发展。

“这牛是我的‘宝贝牛’!”东乡县龙泉镇苏黑村杨艾有卜摸着一头牛对记者说:“县里给了2万元到户资金,我又贷了6万元的创业贷,去年接回来9头牛饲养,卖了3头牛、收入4万元。现在活牛1公斤毛重售价31元,这头大牛少说也能卖2万多元。我打算今年再多养几头牛。”

通过重点扶持,2019年全省牛存栏量达458.8万头、较2017年增长8.2%,出栏212万头,较2017年增长6.9%,全省牛存栏由全国第11位升至第9位。牛肉产量占到肉类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有5-6万吨优质牛肉销往全国,甘肃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牛肉生产供给基地。

目前全省建成凉州、玛曲、甘州、碌曲4个存栏30万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县(区),7个存栏达10万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县。甘肃已经形成了以张掖为核心的河西肉牛产业带,以平凉为核心的红牛产业带,以临夏、甘南为核心的牧区繁育、农区育肥肉牛产业带。

养牛业已经成为全省农业产业中极具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家家粮改饲 户户“牛”劲足

初夏的陇原,一株株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嫩叶初绽,绿意盎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发展牛产业,饲草料是除了良种以外养牛业效益实现最大化的关键因素。全省1200万亩全膜玉米中,粮改饲玉米达300万亩以上。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不再收获玉米籽粒,在玉米最有营养的时候全株青贮,变成优质饲草。

“青贮的玉米饲料是牛的‘包子’,牛特别爱吃。”东乡县龙泉镇拱北湾村村民闵八斤将一大桶青绿柔软、散发酸香的饲料放入长长的食槽内,牛儿争相抢吃,不一会儿就吃得干干净净。他告诉记者,去年种的6亩玉米全部青贮,养了10头牛,出栏2头,纯收入6000元。今年的7亩地全部种了饲用玉米用来养牛。

记者在临夏州采访看到,村前屋后、田间地头、养殖圈舍,一个个绿、白、蓝色的密封塑料“包子”整齐摆放。

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养殖合作社人员,用刀割开一个“包子”去填草料。“这是玉米被收割、揉丝、打捆、粉碎后的青贮饲料,保质期两年,玉米秸秆与籽粒青贮后产生的乳酸菌,牛最爱吃、易消化、育肥快。”省畜牧技术总站研究员韩登武介绍。

丰富的饲料、健壮的肉牛。临夏州出现了“家家粮改饲、户户牛儿壮”的景象。今年临夏州种植青贮玉米35万亩以上,确保贫困户户均养殖能繁母牛2头或育肥牛5头。

玉米秸秆,在以往人们记忆里,乱堆乱放,影响村容村貌,焚烧会造成污染。牛产业的发展,让玉米秸秆变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农民朱海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青贮玉米平均亩产3吨、每吨售价400元,亩收入1200元;而种植籽粒玉米,平均每亩收玉米450公斤,按玉米每公斤售价1.9元计算,每亩玉米收入860元。种植青贮玉米每亩增收340元。“种籽粒玉米要掰棒、晾晒、脱粒,青贮玉米在这些环节每亩还能减少费用150元,你说种青贮玉米划不划算?”朱海萍说。

我省推广普及粮改饲生产模式,有效提升了牛产业发展水平。据统计,采用全株玉米青贮饲喂,肉牛生长高峰期日增重增加了0.3千克左右,可以提前20天出栏,草肉转化效率提高了10%左右。

2019年全省粮改饲面积达320万亩,新增优质饲草料1600万吨以上。2020年全省粮改饲面积保持在300万亩左右。近3年全省粮改饲面积累计达800万亩,为全省发展牛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玉米秸秆通过养牛过腹还田,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我省探索出“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养带种、农牧互促”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走上了“草多-畜多-肥多-粮多-钱多”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广河县齐家镇魏家嘴村十社村民马拉海,2019年种植16亩玉米,玉米单产达到750公斤,家养6头肉牛,出栏2头,使用农家肥由过去的亩均2吨提高到现在的4吨,化肥使用量减少45%以上,全家收入7.76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龙头企业引领 特色带贫模式

“我们的牛儿听音乐、喝温水、睡软床,享受按摩,这是平凉红牛的常规待遇,牛在舒适、放松的环境中成长,保障高档优质雪花肉的形成。”泾川旭康公司董事长程强说。

走进平凉红牛泾川鼎康肉牛育肥场,映入眼帘的是规划整齐的牛舍。双列式标准化牛栏,让每头牛都能充分照晒阳光;谷物熟化压片和秸秆汽爆破壁等活性饲草加工技术,让牛儿吃得更营养;工人开着投料机均匀投料饲喂,铲粪机将圈舍清理得干净整洁。

平凉红牛产业,是全省牛产业发展的标杆。平凉红牛成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并取得了直供国家运动员的“入场券”和直供香港活牛配额及出口的“通行证”。平凉市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合作共建,积极打造平凉红牛国家级育种核心区。

平凉市把肉牛产业作为全市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突出龙头带动,21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了3万多户贫困户发展牛产业,实现了有意愿的贫困户养牛全覆盖。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桥梁和纽带,是产业脱贫的主力军。我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探索牛产业扶贫路子,省内外转产投资发展养牛业的企业纷至沓来,一批知名企业集团纷纷到贫困县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实施产业扶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扶贫带贫模式。

康美集团“六位一体”肉牛产业扶贫模式,成为全省肉牛扶贫产业的领跑者。

“一直想养牛,但手头紧、没钱买牛。”康乐县鸣鹿乡郭家庄村建档立卡户马社个说:“感谢党的好政策,县里支持我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从康美‘牛超市’买了6头母牛,牛下犊育肥后,康美公司以高于市场价回收,养牛让我脱了贫,还能照顾两个残疾的哥哥。”

康美集团董事长师向东介绍:“通过政府政策支持,给养牛贫困户补贴;银行信贷支持,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保险公司保险兜底,降低养殖风险;龙头企业保底价收购,转移贫困户市场风险;协会帮扶贫困户技术服务等,探索出‘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协会+贫困户(合作社)’的产业扶贫模式。”

这种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买牛有资金,选牛有“超市”,养牛有保障,卖牛有出路。

目前,康美集团已与康乐、临洮、张家川、古浪、天祝5个县分别签订合作协议,现已带动14871户贫困户参与康美集团肉牛产业的发展,带动6720户贫困户入股,每年分红537.32万元,3年累计可分红1611.96万元;投放良种基础母牛14381头,带动养殖贫困户8151户。

康美集团扶贫结出了硕果,同样,甘肃顶乐农牧有限公司探索出“母牛代养、园区养殖”产业扶贫模式,成为我省肉牛扶贫产业的佼佼者。

顶乐公司在武威、金昌、庆阳、定西等肉牛优势产区发展养殖园区,通过在银行做资金池,引进养殖合作社35家、养殖户5831户,为其担保贷款1.13亿元,公司负责偿还贷款及利息,承担养殖资金风险。养殖户年均收入3.3万元。

同时推行“投母还犊”养殖模式,公司为养殖户提供能繁母牛,保底收购犊牛和淘汰母牛,已在凉州、古浪、渭源、山丹等县区投放母牛9500多头,犊牛7800多头。其中正宁县的“委托养殖”模式托养户获得收益538万多元。

顶乐公司通过种植、养殖、屠宰、肉食品深加工、生物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等全产业链,目前带动13990多户5.6万贫困群众发展牛产业,奔向“牛日子”。

养牛合作社 脱贫有奔头

“今年牛价好!”这几天,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南坡社的张爱换分外忙碌,刚刚犁完地便匆忙赶回家,精心“侍候”棚舍里14头牛宝贝。“一头牛比去年能多买1000多元呢。”张爱换显得信心十足。

提起养牛,张爱换有一肚子说不完的话。2017年,妻子杜莲香突患间歇性精神病,高额的医疗费用,两个儿子读书花销,一度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同年被确定为宰相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爱换决定在家门口养牛,既能顾家也能赚钱。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张爱换加入了宰相村恒富养牛专业合作社,“现在养牛政策好,1头基础母牛政府补助2000元,我养8头母牛补助1.6万元,合作社配股分红资金600元,出栏3头牛犊1.8万元。”

合作社入股带贫模式,让贫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增收的愿望。

为了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我省各地兴起的养牛合作社,集合起贫困户抱团发展,并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充分发挥带贫增收作用,带领贫困户养牛“牛”劲足。

“我们的发展模式是项目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企业走、企业跟着市场走。”定西香泉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虎介绍,合作社建立健全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连接机制,采取统一采购、防疫、收购、销售和分户养殖的方式,降低了贫困户养殖风险。

“多亏了合作社的技术人员,解决了我养牛的难题。”社员马志雄说,一次,他养的母牛难产,合作社立即派专业技术人员驱车5公里前往助产接生,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顺利产下一头西门塔尔小牛犊。

庄浪县探索出的“党组织+国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三变”改革试点模式,让水洛镇吊沟村贫困户苗坤和2020年初他家脱贫。

苗坤和一家于2013年被纳入贫困户,因为劳动能力较弱,只能土里刨食。2019年他将4亩地入股到合作社,当年就得到2800元分红。“我现在合作社打工,打扫打扫圈舍、喂喂牛,每月能挣1500块钱,再加上分红,一年下来就能增收两万多元。”苗坤和说。

各地兴起的“合作社+产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化解了合作社资金难的尴尬,同时调动了贫困户主动脱贫的积极性,实现了合作社与贫困户的互利双赢。

2019年我省落实畜牧产业扶贫资金32.4亿元,其中入股资金占43.1%,贫困户34.4万户。建成已通过备案的养牛规模养殖场(合作社)1466个,培育了一批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年肉牛屠宰能力250万头,2019年屠宰量达101万头。

据调查,目前基础母牛年均养殖收益达5500元左右,育肥肉牛平均收益2200元左右,与3年前相比,肉牛繁育和育肥头均纯收益分别增长了33%和22%。

我省还通过健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饲草料生产体系、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品牌打造、疾病防控、科技服务等,形成现代养牛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贫困群众通过养牛生活“牛”起来!

编辑:庄宁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甘肃农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三农在线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590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