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指导意见
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科学指导生产,推进瓜州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事指导,落实良种良法配套,全面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结合我县粮食生产实际,推介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指导意见。
一、技术概述
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是以密植为核心、水肥精准调控为保障,综合施策提升种植密度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一项技术,旨在解决玉米种植密度偏低、生产管理粗放、水肥利用率低和逆境频发等问题,实现增产、节水、节肥、省工等目标。
二、技术要点
1.选地整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地力较高,配套有机井或滴灌系统的连片田块;玉米播种前精细整地,达到地面平整,土壤松碎,无大土块,表土层上虚下实;播种前整地,采用灭茬机灭茬翻耕或深松旋耕,耕翻深度要求28-30厘米,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000-2000公斤、磷酸二铵15-20公斤、硫酸钾5-10公斤,或者用复合肥25-30公斤做底肥施入。
2.品种选择。选择耐密性好、穗位低、抗倒伏能力强,适合我县推广的中晚熟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可选择M751、迪卡519、利农368、酒玉505、五谷568、敦玉260、先玉1255等优良品种,种子发芽率不低于95%,纯度不低于98%。
3.铺管铺膜。根据土壤墒情,播种前7-10天划线;用机械铺设滴灌带和地膜,滴灌带间距110厘米,1条滴灌带控制灌溉2行玉米,滴灌管布置在窄行中间处,用宽幅70厘米,厚度0.01毫米的地膜覆盖地面,压紧压实地膜,在膜上每2米打一条土带,以防跑墒及大风刮破地膜。
4.适期播种。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采用单粒播种率高、株距均匀的精量播种机单粒播种,播行端直,接行准确,株行距一致,达到一播全苗,密度合理;每亩播种量2.5-3公斤,播种深度4-6厘米,若土壤墒情不足,应适当深播;也可利用施肥铺膜点播机,一次完成刮土、畦面整形、施肥、开沟、铺膜、压膜、开穴播种、覆土等作业。
5.合理增密。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一般亩保苗7000株左右,具体亩株数因品种而异,行距采用40cm+70cm宽窄行配置。播种后立即接通毛管并滴出苗水,达到出全苗、出苗整齐一致的目的。干燥土壤每亩滴水20-30立方米,墒情较好的亩滴水10-15立方米。在6-8展叶期用玉米专用生长调节剂化控,防止密植植株倒伏。
6.肥水管理。要根据玉米“苗期需水少,拔节期逐渐增多,抽雄扬花期需水量最多,乳熟期后逐渐减少的规律”进行灌水;灌水次数与灌水量依据玉米需水规律、灌前土壤墒情及降雨情况确定,一般全生育期滴水9-12次,收获前20天停水,全生育期滴水约300立方米,土层20-40厘米保持湿润即可;施肥采用有机无机相结合,随水分次施用,碱性土壤酸性肥料优先,同时要“早施拔节肥,重施大喇叭口肥,补施攻粒肥”,适量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及非水溶性肥料基施,磷肥20-40%基施、60-80%滴施,氮肥和钾肥滴施为主,力争全部滴施。
7.综合植保。遵循绿色防控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针对苗期田间杂草,可选用精异丙甲草胺乳油、乙·莠悬浮剂等进行土壤封闭,或在玉米3-5叶期、杂草2-3叶期,选用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苯唑草酮等进行茎叶喷雾处理。针对玉米螟和棉铃虫等主要害虫,可使用赤眼蜂、杀虫灯等措施进行防治。针对大、小斑病等玉米主要病害,可在发病早期使用丙环·嘧菌酯悬浮剂进行防治。生育后期病虫害防治推荐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以提高药效,降低生产成本。生产中可科学组配杀虫、杀菌剂,通过一次喷药防治中后期多种病虫害,保护植株正常生长。
8.机械收获。玉米适宜收获期在完熟期,此时玉米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变黄,基部叶片干枯,果穗变黄,苞叶干枯呈黄白色而松散,籽粒脱水变硬乳线消失,微干缩凹陷,籽粒基部(胚下端)出现黑帽层,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采用果穗收获,玉米籽粒含水率一般为25%-35%;采用籽粒直收方式,玉米籽粒含水率一般为15%-25%。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