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处站动态 技术推广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乡村振兴 图说三农 三农视频
Logo
首页 > 厅局信息

平凉市精准发力抓产业助脱贫见实效

2018年10月06日 平凉市产业扶贫工作报告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平凉市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和主攻方向,立足市情实际,因村因户施策,千方百计做大做强红牛、苹果、劳务“三大产业”和多元富民增收产业,有效夯实了群众增收基础。今年以来,针对灾害性天气频发和脱贫需要,又提出“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工作思路,取得了一定成效。止去年底,产业收入占到贫困农户收入的70%以上,全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40.6万减少到17.23万,贫困发生率由20.87%下降至9.12%。

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发展思路,构建产业扶贫路线图。一是科学精选发展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市委四届四次全体会作出了把发展“红牛、苹果、劳务”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的决策部署,围绕年度发展实际提出了“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发展思路,制定了牛果劳三大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实施意见,明确了总体要求、建设内容、投资概算和保障措施,通过强力推进,建成了一批贫困户参与度高的产业基地,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二是完善政策规划体系。聚焦401个深度贫困村和17.23万贫困人口,坚持“户有产业,产业到人”的原则,编制了市、县级牛、果、菜、薯、药、羊六大特色产业、产业扶贫培训,果蔬保鲜库建设和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等10个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实现了市级方案精准到乡到村,县级方案精准到村到户的目标。全市发展牛产业贫困户0.93万户、果产业0.95万户、菜产业0.13万户、薯产业0.64万户。同时,各县(区)根据自身实际也出台了相应补充措施,崆峒区制定了贫困户暖棚牛舍建设、基础母牛养殖和未养牛贫困户新购基础母牛进行补贴的实施方案,崇信县制定了富民产业培育扶持办法,灵台县制定了财政支农资金在“三变”中入股和资产量化折股办法,静宁县制定了产业扶贫补助政策及管理办法。三是构建强力推进机制。进一步强化市县党政一把手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行“一个产业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推进方案、一个融资平台、一套保障措施”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分产业成立了由分管书记、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分行业组织召开了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议,明确了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广模式、工作要求等,采取建账、晒账、查账、交账、销账“五账”落实责任制,融合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全市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二、紧扣六大产业,精准到村到户,夯实稳定脱贫基础。牛产业注重规模养殖与分散养殖同步推进,链条延伸与市场拓展双向用力,在贫困村建成标准化养牛小区252个,全市1.89万户贫困户牛饲养量达到2.65万头。崆峒区大力实施“六补一投”工程,累计投入2亿元补贴贫困户,止2017年底,全区2633户贫困户依靠肉牛养殖脱贫致富,占到脱贫总户数1.1万户的24 %;庄浪县依托国有农发公司为全县1.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基础母牛15463头,实现未脱贫户户均1头牛。果产业坚持新模式种植、标准化管理、规模化贮存、市场化营销,每年以10万亩以上的规模持续推进,全市3.39万户贫困户果园面积达到17.62万亩。崇信、灵台两县积极与海升集团开展合作,全面推动标准化果园建设,吸纳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庄浪县扶持全县16082户贫困户建成果树经济林2.17万亩。菜产业通过扩张规模、提高单产、调整结构,全市贫困村发展设施蔬菜4244亩,1.53万户贫困户种植蔬菜1.27万亩。泾川县对新建日光温室每座补贴12.5万元,钢架大棚每座补贴2万元;庄浪县按照每亩补助100公斤大蒜种籽,扶持1.3万户贫困户种植大蒜1万亩。泾川县引进定西一品商贸公司,投资2300万建设王村镇雄发兴农蔬菜保鲜库,带动5个村98户贫困户入股公司,与600多户贫困户签订购销协议,带动泾汭河川区种植高原夏菜。薯产业围绕建设全省马铃薯主粮化种薯扩繁基地,发挥专业团队和“雾培法”的技术优势,扩大 “庄薯”系列制种规模,每年种植马铃薯50万亩,其中繁育种薯20万亩,目前全市4.71万贫困户种植马铃薯10.46万亩。去年庄浪县投资1587万元,扶持贫困户种植种薯6.5万亩,总产116万吨、产值达到11.5亿元,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达到892元。多元增收产业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全市贫困户种植全膜玉米31.02万亩,3216贫困户种植中药材9778亩,430户贫困户养殖肉羊6850只,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6个、标准化农家乐313家。至去年底,全市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00元以上,稳定脱贫5.01万户、21.78万人,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12%。

三、突出龙头引领,创新机制体制,走出产业扶贫新模式。一是聚焦新型主体抓培育。按照“引进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整合多方资源,制定了投资、财税、金融、贸易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引进落户海升集团、秦宝牧业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了常津果业、旭康食品、金江集团等一批省市级龙头企业,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0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784个,培育家庭农场1298家,创建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7个。目前,全市748个贫困村实现两个合作社目标的达到631个,带动贫困农民22.7万人,占总数的55.9%。二是聚焦利益联结抓创新。在尊重贫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市场主导、企业引领、合作发展、贫困户参与的思路,不断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找准选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想方设法使贫困群众参与产业链条,探索推行了“龙头企业+国有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庄浪模式,全市有165家龙头企业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订单生产等扶贫模式,带动合作社1455个、贫困户3.48万户。其中国有公司带动龙头企业46个、合作社1080个、贫困户2.16万户。庄浪县构建了“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群众”、“党总支+电商中心+合作联社+农民群众”等产业发展组织体系。崆峒区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平台融资、联盟服务、龙头带动、市场引导”的牛果菜产业发展体系,全面推广“党支部+三公司一平台+产业联盟+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崇信县组建红牛公司,采取“托管代养”模式,带动有养殖意愿无养殖条件的193户贫困户发展肉牛产业。泾川县推行“四牵三联”( 政府牵线、企业牵头、合作牵动,农户牵手、三方联姻)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加强指导监管,帮助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明晰产权、明确责任与风险、合理确定利益分配、及时化解利益矛盾,保障了贫困户充分受益。灵台按照“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村党支部牵线搭桥成立了合作社,将本村农户土地折资入股,将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部门帮扶资金按照贫困户和村集体8:2的比例折资入股,实现抱团发展、统一运营。三是聚焦“三变”改革抓推广。坚持边试点边推进,在抓好两个试点县和43个试点村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乡村全面推进“三变”改革,持续扩大改革覆盖面。至目前,全市已有225个村陆续开展“三变”改革,并集中打造庄浪县吊沟流域综合开发、岳堡乡东部川区产业综合开发、赵墩乡东部山区观光农业、郑河乡“平凉红牛”养殖等10个“三变”改革推动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区,建立了“三变+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多种改革模式,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坚持多元模式,狠抓资金投入,破解发展瓶颈制约。一是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全力克服全市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的困难,始终把产业扶贫放在财力保障的重中之重予以优先安排,从去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列支2500万元用于牛果菜产业发展。崆峒、泾川、灵台、庄浪、静宁5个片区县和崇信、华亭2个插花县分别按20%、15%以上增列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二是持续整合项目资金。着力推动农业项目着重向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方面倾斜,力争80%以上的整合涉农资金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到人扶持项目,促进了扶贫政策进一步向贫困村倾斜、扶贫资源进一步向贫困户聚集。今年,全市已落实涉农整合资金5.91亿元,全部用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引导各级帮扶单位帮办实事1682件,投入资金2121.2万元。三是强力推动金融扶持。针对扶贫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研究制定了《平凉市农业企业扶贫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实施方案》,积极与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衔接沟通,由省担保公司出资4575万元,设立平凉农业信贷担保运营中心;市县两级筹资3050万元,与甘肃银行平凉分行签订《平凉市农业互助担保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业务合作协议》,授信额度放大10倍,撬动金融资金,用于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乡村旅游,省担、市担合计授信主体154户、发放贷款1.08亿元。目前,全市共建立市县级农业信贷担保平台8个,已发放贷款2.76亿元。灵台县组建“三台一司一会”担保贷款模式,向企业提供债权融资300万元,有力地支撑了产业扶贫工作。四是不断强化东西协作。紧抓天津市、青岛市对口帮扶政策机遇,把产业合作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对口洽谈对接,有力地助推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去年市委、市政府在天津市河西区和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成功举办了平凉“金果红牛旅游”走进津京系列推介活动,签约资金13亿元,有效扩大了全市特色农产品在高端市场的份额。今年已争取到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帮扶资金1283.5万元,正在对接争取帮扶资金1627万元。五是有效加强资金监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明晰了县区和相关部门职责,健全完善了县级财政报账、合同管理、监督检查、审计监督、项目评估、考评验收“六项制度”,严把项目立项审批、资金公示、招投标、拨付报账、检查验收、后续管理“六个关口”,确保产业扶贫资金真正用在最困难的地方。

五、坚持党建统领,压实各级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一是强化党建统领。深入推进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建立“四级书记连抓”责任机制,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倾心尽力解决贫困群众的困难,全力以赴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各级党组织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今年,制定下发了平凉市助推产业扶贫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平凉市助推产业扶贫村干部培训实施方案,对401个贫困村1608名村干部、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长进行了为期5天的集中培训,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对中央和省上召开的各类会议、下发的每个文件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将产业扶贫任务在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进行了重点安排部署,细化为具体工作、措施实化为具体项目,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市委、市政府每年与市级有关领导、各县(区)及市直有关部门分别签订年度脱贫攻坚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牢牢把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把工作抓在手上,坚持逢会必讲、下乡必察,经常听取工作汇报、督促任务落实,在脱贫攻坚一线抓落实。今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到北京、赴香港,亲自推介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平建设西部肉牛种质科技创新基地。三是强化督查调度。全面推行了每月跟进督查、季度汇总分析、半年通报、年终总结的督促检查机制。坚持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采取随机抽查方式,查政策落实、查产业培育、查存在问题,逐县(区)召开督查反馈座谈会,及时整改落实,有效推动了产业脱贫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根据平凉市产业扶贫工作报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