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处站动态 技术推广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乡村振兴 图说三农 三农视频
Logo
首页 > 厅局信息

【深度观察】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助农稳定增收

2018年10月31日 甘肃经济日报 庄俊康

——全省产业扶贫工作调查

今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到户扶贫政策措施,确立时间表、路线图,连续出台7个产业扶贫政策性文件,建立起产业扶贫的政策体系,探索创新运作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产业扶贫助推精准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

顶层设计“一户一策”精准到户

今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作为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重要抓手,推进扶贫工作。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省最大的政治和最重要的大局,树立三年决战的思想意识,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始终把产业发展等作为重点,特别是要把产业培育作为大事来抓,全面对接“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认真落实“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精准脱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在确定发展模式、培育主导产业、调整种养结构、壮大合作组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系统谋划、扎实推进,积极发展各种新业态,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

2月,我省出台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和六大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产业扶贫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5月2日,省长唐仁健到省农牧厅调研时指出,要把六大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与贫困户“一户一策”实现精准对接。

如何让特色优势产业精准落实到每一户贫困户?

5月6日,省农牧厅与省扶贫办在兰州联合召开了全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精准对接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六大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对接工作。

省农牧厅在原有产业扶贫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新成立产业包抓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厅级领导包抓产业责任制,将六大特色产业的培育靠实到每位厅领导。同时组建了58个包县督导工作队,对10个市州、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产业扶贫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导。督促指导贫困县和乡村干部逐户开展了六大特色产业发展目标与“一户一策”精准扶贫计划的对接,将产业脱贫任务精准分解到户到人、落实到具体产业。

7月15日上午,一场突来的大雨降临在会宁县韩家集乡,参加全省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带贫现场推进会的参会代表冒雨来到贫困户王建刚家里,详细了解“一户一策”落实和产业收入情况。

王建刚一家6口人,因病致贫。在产业脱贫计划表里详细记录着种植养殖收入和脱贫时间。他家主要以养殖毛驴为主,今年6头毛驴,出栏2头就能收入7500多元,还有4头猪、11只羊和4窝蜂,今年养殖就收入就能达到11850元,种植马铃薯、玉米杂粮收入7158元,加上打工工资,年收入在3.7万元,明年可以实现家庭脱贫。

从5月中旬开始,历时一个半月,在省农牧厅290名包抓督导干部指导和督促下,58个贫困县农牧部门、乡村干部全面开展了六大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脱贫计划的精准对接,摸清了今后三年有35.15万户、147.55万户贫困人口需要依靠产业脱贫。

“一户一策”实施以来,我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有针对性地制订脱贫计划,精准扶贫到户到人,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脱贫致富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建立起产业扶贫政策体系

摸清了贫困户种养业需求,我省一方面逐级制订方案,将产业脱贫任务精准分解到户到人,一方面连续出台了7个产业扶贫政策性文件,建立起了产业扶贫的政策框架体系。

我省大部分贫困户想发展产业致富,但是没有经济基础,拿不出钱来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去,为了帮助贫困户有发展资金,我省出台了到户产业资金扶持政策,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按人均5000元标准进行帮扶,户均安排2万元,每户最多不超过3万元,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

为了用活用好2万元到户产业扶贫资金政策,东乡县按“155”的方式来实施,先拨付给贫困户1万元用于发展种养产业启动资金,另1万元中5000元用于采购牛羊扩大养殖,5000元入股到与贫困户发展产业关联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调动起了贫困户发展牛羊产业的积极性。广河县对今年的预脱贫户每户落实2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对剩余的未脱贫户每户落实1.5万元,集中扶持贫困户发展基础母畜脱贫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粮改饲,探索出了一条“以种带养、种养结合”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截至9月底,75个贫困县已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59.02亿元,使近66万户贫困户受益。贫困户牛、羊存栏量、出栏量均比上半年有明显增加;蔬菜、马铃薯、果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中有增。

抓产业就是抓农业现代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贫困户。我省出台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对于引进或新建的龙头企业,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全面实施1000亿元特色产业工程贷款、500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又拿出100个亿搞担保,采取外引和内建相结合方式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

按照每个贫困县每个特色产业至少培育1家龙头企业的目标,通过外引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外引上推广轻资产的“德青源模式”,自建上推广“庄浪模式”,加快引进和组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截至目前,全省贫困地区已新培育引进龙头企业179家,其中外引140家、自建政府牵头的国有农发公司39家,贫困地区龙头企业累计达到了1669家,着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农民合作社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载体,是连接农户、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主体。为了实现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扶持1979个贫困村新建2173个合作社,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2个合作社。采取“种养大户和贫困户领办、村干部领办、龙头企业或者其它经营主体领办、国有公司组建、专业技术干部领办”等方式,加快合作社全覆盖。8月底全面完成了1979个贫困村2862个合作社的组建任务,比原计划超额完成689个,实现了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的任务。

我省结合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加快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各地已累计投入培育壮大村经济资金7.15亿元,已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3392个,年底可全面完成3594个“空壳村”的消除任务。

加快冷链设施建设。筹集财政专项资金2.39亿元,积极推进有需求贫困村果蔬保鲜库建设,截至目前,已开工676座,其中296座已建成,已新增储藏能力14.7万吨,购置了箱式冷藏车39辆,确保11月底前完成新建682座果蔬保鲜库的建设任务。同时出台农业保险政策,为每个贫困户提供一揽子保险保障。

从产业扶贫到户项目资金扶持到农业保险等7个政策文件,使产业扶贫每个关键环节都有扶持政策,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体系。

利益联结机制逐渐形成

“我去年入了1万元的股,今年用奖补资金又入了1万元,每万元年可分红3000多元。”在宁县良平镇赵家村千亩苹果示范园基地务工的村民赵孝财说,他把家里的8亩地全部流转给宁越公司,土地流转费每年4000元,自己和老伴在基地打工一年能挣2万元。入了股、能分红,加上务工收入,这使老赵脱贫信心十足。

宁越公司通过与政府、合作社协商,吸纳贫困户入股,按比例进行保底分红。这样农户与企业利益捆绑、责任分担。宁县通过“331+”产业扶贫模式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联动,把贫困户和农业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捆绑起来,形成了“你建园、我入股,你经营、我打工,你盈利、我分红”的合作利益联结机制,创新资源配置和经营方式,让群众变身股东,充分激发了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同样,在中国马铃薯之乡安定区团结镇马铃薯良种扩繁种植基地里,定西市鑫源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永军正组织合作社开展马铃薯机械化采挖。他说,合作社在寒树、寒水村为蓝天公司“福景堂”联合社建立了3000亩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的连接,企业有原料加工基地,农民种植销售有了保障。

合作社拿到订单后和当地农户签订合同,以每斤0.7元的价格为农户投放种薯,种植大户由合作社先担保垫付籽种款。淀粉加工薯以每斤0.4元的订单价向农户收购,以0.45元/斤的价格销售到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种薯则以0.45元的价格收购。

定西马铃薯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从种薯(加工)基地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到龙头企业再到专业市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订单生产和收购让利益链也很完善。另一方面,定西在马铃薯产业扶贫中,探索走出了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揭示以订单生产为纽带、利益连接为核心、资源配置为抓手的微观运行特征,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10月12日至13日,省长唐仁健在宕昌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要对标脱贫目标任务,聚焦扶贫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各类经营主体,特别要发挥好专业合作社作用,不断完善利益联结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产业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夯实五个基础抓落实见成效

今年以来,我省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连续出台七个扶持政策,如何抓落实是对干部的一场考验。

6月24日至25日,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在庆阳召开。省长唐仁健讲话时强调,要按照中央及省里的部署要求,切实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和工作作风“五个基础”,尤其是产业扶贫基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这次会议对全省产业扶贫工作进行系统安排部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现场会通过视频会议开到了乡一级。

省农牧厅先后组织召开了马铃薯、合作社全覆盖及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管理、农民培训、牛羊产业及粮改饲、中药材等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议,总结推广了安定马铃薯全产业链打造、庆阳市“331+”带贫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带贫、中天羊业实训基地培训等一批产业扶贫典型经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靠实产业开发专责工作组责任,省农牧厅产业扶贫包抓督导工作领导小组和58个包县督导工作队,督促市县政府落实产业扶贫的主体责任和农牧部门产业扶贫的专责责任,目前已完成了四轮督导,正在开展第五轮督导,推动了产业扶贫工作的顺利进展。

农产品生产出来是否有收益,关键还在外销和价格。我省在抓好产业扶贫各项工作的同时,未雨绸缪,积极开拓销售市场。为了提高产销对接组织化程度,成立了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牵头组织贫困地区农产品营销企业与京津沪、粤港澳、成渝地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区等大市场和周边市场的对接合作;省政府联合农业农村部在兰州举办了西北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暨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我省共签约143项、110.42亿元,其中贫困地区签约79项、37.2亿元;省农牧厅与省商务厅联合举办敦煌文博会首届“甘肃好味道”美食节,把真正的“甘肃好味道”和甘肃饮食文化逐步推向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我省组织企业参加了第二十一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销展会,并组团赴广州江南等农产品大市场洽谈,有效对接京津冀、粤港澳、东西部扶贫协作区和成渝终端大市场,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

10月10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17年度贫困县脱贫退出情况新闻发布会,经省政府批准,皋兰县、崆峒区、正宁县、两当县等6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七里河区、凉州区、民勤县等12个插花县退出贫困县。同时对外发布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建档立卡的552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8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5%下降到9.6%,58个片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94元,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