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业精准扶贫专项行动计划发布
省工信委日前发布的《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业精准扶贫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规模大幅提升,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甘肃省将建设8个集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基地。培育100户农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500户小微企业。实施100个农副产品加工业升级改造项目。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企业自建原料基地覆盖50%以上的贫困县。
专项行动计划要求,围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建原料基地,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以工促农、以工带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助推精准扶贫。
中药材加工业。以定西、陇南、甘南、张掖为主要区域,加快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以当归、党参、黄(红)芪、甘草、板蓝根、大黄等大宗道地药材为重点,依托兰州佛慈制药股份公司、甘肃天士力中天药业公司等企业,打造绿色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品牌培育、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支持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发展以甘肃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中药精制饮片、中药提取物及配方颗粒、中药养生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中药材加工率达到60%以上,产值达到200亿元。
马铃薯加工业。以甘肃省中部马铃薯主产区为主要区域,依托甘肃蓝天马铃薯发展公司等企业,加快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开发。马铃薯加工率达到20%以上,产值达到50亿元。
肉制品及乳制品加工业。以甘南、临夏、平凉、庆阳、张掖为主要区域,依托甘肃清河源清真食品公司、甘肃燎原乳业集团等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标准化养殖基地,提高工业化屠宰加工水平,发展速冻肉制品、冷鲜肉、中西式肉制品、预制食品等产品。立足牦牛特色资源,推动牦牛全产业链开发。工业化屠宰率达到70%,原料肉加工率达到30%,产值达到150亿元。
特色果蔬加工业。以陇东南和河西地区为主要区域,立足优质林果和高原夏菜资源,发展以苹果、枸杞、红枣、核桃、葡萄、沙棘、啤特果、食用菌、籽瓜、菊芋、玫瑰、花椒、银杏等地方特色果蔬为原料的保鲜果蔬、真空冻干果蔬、果脯、果酱、罐头、天然果肉原汁等产品。特色果蔬加工率达到30%以上,产值达到100亿元。
百合加工业。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核心,辐射带动榆中、临洮等贫困县,依托甘肃爽口源生态公司等企业,挖掘百合的食用、药用和保健价值,加快推进兰州百合产业园建设,使百合加工率达到30%以上,产值达到50亿元。
油橄榄加工业。以陇南为主要区域,依托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等企业,围绕建设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在贫困地区建设油橄榄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扩大特级初榨橄榄油生产能力,延伸发展橄榄油软胶囊、化妆品等衍生产品,油橄榄加工率达到100%,产值达到10亿元。
旅游商品制造业。以甘南、临夏、庆阳、酒泉为主要区域,做精做优卓尼洮砚、临夏砖雕、酒泉夜光杯、甘南唐卡、牦牛皮革制品、庆阳香包刺绣、保安腰刀等产品,培育集创意设计、手工制作为一体的精准脱贫产业。围绕甘肃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引导企业在贫困地区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建设旅游商品加工基地,推动以家庭为生产单元的旅游商品加工业,开发地方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带动贫困人口5万人以上。
特色小杂粮加工业。以庆阳、白银、定西为主要区域,开发特色小杂粮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小杂粮加工业向安全、健康、营养、方便方向发展。围绕甘肃省小杂粮优势产区,建设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提高特色小杂粮加工率,产值达到20亿元。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