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培育十大产业体系夯实增收基础
渭源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坚持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活劳务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高低搭配、长短结合,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短期增收、长期致富的多元富民产业,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主导,新兴产业补充,劳务产业跟进的产业发展格局。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从产业中获得收入4693元(含劳务产业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8元的72%,据测算今年年底,农村居民人均从产业中获得收入6049.6元(含劳务产业收入),占预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6.5元的80.7%。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产业收入达到3628.7元(含劳务产业收入),占预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4605元的78.8%。2018年预计将有4381户1.84万人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计划2019至2020年通过产业发展脱贫5666户2.38万人。
——三大主导产业保收入。马铃薯种薯、中医药、草牧业是我县的三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据测算今年年底,农村居民人均从三大主导产业中获得收入3613.3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8.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三大产业收入达到2362元,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1.3%。预计今年将有2579户1.14万人通过发展三大主导产业脱贫。马铃薯种薯产业通过狠抓扩繁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标准化生产,全县形成了年生产脱毒苗4.36亿株、原原种4.8亿粒、各级种80万吨的生产能力,产值达4亿元。全县马铃薯种植农户7.1万户28.98万人,户均种植5.63亩,按往年市场价格测算户均收益3778.4元,人均1021元,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13.6%。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9万户6.68万人,人均收益644.7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4%。中医药产业以促进转型升级为导向,围绕拉长产业链条,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干药产量达到8万吨,总产值达到7.21亿元,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425家,中药类加工企业达到73家,初加工能力达到7万吨,年交易量达10万吨,交易额约16亿元。“渭源白条党参”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全县中药材种植农户7万户27.97万人,户均种植5.7亩,人均种植1.4亩,按往年市场价格测算户均收益5760元,人均1440元,占预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2%。其中贫困人口种植农户2.2万户8.1万人,人均收益930.2元,占可支配收入的20.2%。草牧业以扩群增量、提质、增效为重点,狠抓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草牧产业发展迅猛,实现了养殖数量、产品质量、养殖效益的同步增长。全县牛、羊、猪、鸡、蜂饲养量分别达到5.4万头、38万只、25万头、202万只、1.1万箱,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6万吨,草牧业总产值达到22亿元。全县从事草牧业的农户4.55万户18.2万人,按往年市场价格测算户均收益4630元,人均1157.5元,占预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4%。其中建档立卡户1.4万户5.6万人,人均收益787.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7.1%。特别是我县今年招商引进的金鸡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3.65亿元,占地面积940亩,总养殖规模达到240万只,项目建成后将是全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农业生态养殖园区,该项目计划于2019年底全部建成。项目建成后以“政府投资办厂、北京德青源公司租赁经营”方式运行,采用“政府+国有投资公司+企业+贫困户”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带动全县6300户建档立卡长期稳定分红2000元,为217个行政村每年集体分红4.5万元以上,并可提供稳定务工岗位432个,全产业链带动5000人就业增收。
——六类新兴产业拓渠道。积极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光伏、食用菌、电商物流、花卉林木、蔬菜等六类新兴产业,探索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产业扶贫新路径,有效提升了产业精准扶贫的广度和深度。据测算今年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在新兴产业中获得收入337.3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从新兴产业获得收入23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全县新兴产业共覆盖1.22万户4.5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预计收入830元)。文化旅游产业突出精品景区打造、接待能力提升、旅游品牌培育,大力发展具有渭源特色的乡村旅游,今年前8个月,接待游客81.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9亿元。通过核心景区的辐射带动,扶持本土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发展,累计发展农家乐97家,旅游专业村1个,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76人,人均从乡村旅游产业中获得收入4700元。通过“三变”改革模式,按照每户1万元的标准折股量化股金入股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61户1840人,每户每年分红1000元,连续分红15年。光伏产业着力构建以智能光伏、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光伏扶贫体系,全县共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09个,总装机规模32.9兆瓦,年总发电量为4277万度,发电收益约为3514.27万元左右。共带动贫困户7030户,每年可获得固定分红2000-3000元,并且可带动贫困村每年实现5万元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效解决了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难题。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富民产业培育,建成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4个,种植面积92亩,据测算总产量1664.8吨,总收益1397.6万元。以“务工收入+分红收入”的双重带动模式,共带动农户300户,每户年分红1000元;食用菌产业基地吸纳劳动力务工280人(次),年务工增收1.4万元。电商产业以渭源县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积极推进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全县累计建成网店670家,本地网购平台2个(西部中药材网、中国黄芪网),建成乡镇电商服务站1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72个。今年前8个月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998万元。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30户7347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销售额达58.04万元,户均增收310元。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达到6.4万亩,预计全年总产量达26.8万吨,总产值3.99亿元,种植农户1.8万户7.13万人,户均种植3.5亩,人均0.9亩,户均收益1.58万元,人均3950元。种植蔬菜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4户3856人, 种植3084.8亩,户均种植3.2亩,人均0.8亩,户均收益1.83万元,人均4600元。花卉林木产业起步发展,新建种植基地374亩,年产各类花卉143万株,满天星、大丽花、芍药、牡丹等鲜切花852万枝,年营业收入4106万元。以“务工收入+分红收入”的双重带动模式,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72户,年户均收益1913元。同时,林业种苗业规模迅速扩大,全县育苗总面积7450亩,年产苗量8470万株,新育2030亩,苗木总产值3352.5万元。种植农户3420户1.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60户3040人),人均收益2579元。
——就业扶贫措施促增收。始终将劳务产业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之一,创新方式,多措并举,按照“东抓福州,西进新疆,盘活本地,就近吸纳,创业带动”就业布局,稳步推进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和新疆招录新职工转移就业,分别在福州市晋安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驻晋和驻疆劳务管理工作站。2016年以来,累计向福州市组织劳务输转108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71人;贫困农户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转移就业安置协议共有519户1879人,迁出户口274户95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17户430人。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扶持发展“扶贫车间”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意见》,投入资金1983万元,建成了以产业基地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缝纫编织为主的手工作坊型、中药材精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型等扶贫车间15个,吸纳带动835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落实农村道路管护、环境卫生保洁等村级公益性岗位1567个。今年以来,共输转劳动力11.6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42亿元(县内就近务工人数达到5.6万人,实现务工收入2.24亿元)。其中,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7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36亿元(县内就近务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120万元)。(根据中共渭源县委 渭源县人民政府汇报材料整理)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