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四轮驱动构建中医药产业扶贫新格局
渭源县紧紧围绕定西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构想,以建设“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依托全县中医药的“道地”、地产特性和种植规模、仓储、加工增值和区位市场优势,将医药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力促发展,着力构建集生产、加工、研发、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化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实现了由中药材生产大县向中医药产业强县转型,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保障。
一、以种植优势为基础,打造产业扶贫阵地。
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品质提升相结合,以标准化种植为抓手,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力打造中药材产业扶贫阵地。一是因地制宜扩规模。按照“南归北参川芪”种植格局,通过打造中药材专业村或基地的方式,在南部高寒阴湿区扩大当归种植规模,在中部川区扩大黄芪种植规模,在北部半干旱山区扩大党参种植规模。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413.3万元支持农户种植中药材,全县7万户农户户均种植5亩以上,中药材稳定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二是标准化生产提品质。大力推广“两证一标识”管理制度,实行配方施肥,对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加强投入品使用管理,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0万亩,标准化生产率达86%。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在道地产区建立优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个。组织龙头企业采取供良种、供技术和下订单的方式带动周边贫困户繁种、育苗,通过提高种子种苗质量确保产品安全优质。三是“三变”改革重扶持。紧扣产业精准脱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结合“三变”改革,注册成立国有农投公司,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形式,由国有农投公司按照贫困户意愿,将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注入龙头公司,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5个,带动贫困户1000户,连续分红15年,每户每年获得收益1000元。
二、以带贫益贫为核心,创新帮扶带动模式。
通过引进培育壮大中医药企业、创新帮扶带动模式,着力发挥企业辐射带动功能,带动农民增收。一是建设基地,产销对接助增收。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按照“五统一分”的带贫机制,由15户GMP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5万亩,合作社统一供应种苗、进行技术指导,带动农户分户生产经营受益。2019年,15家企业和30家合作社签订了产销协议,保底价订单收购鲜药1.03万吨,订单金额5588万元,涉及贫困户2932户,户均保底收入9745元 。二是吸纳劳力,促进就业助增收。按照“中医药+劳务”的思路,把就业培训和吸纳务工作为助推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鼓励中医药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劳动力。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带动就业达到3800多人,年户均增收8600元,种植基地带动就业600多人,户均年增收5100元。全力支持贫困农民创业,动员龙头企业帮助贫困户发展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贮运,提高中药材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确保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延链补链,提升效益助增收。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提升中药材精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切实提高产业效益。县政府同天津红日药业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携手兰州佛慈制药实施总投资3.26亿元配方颗粒及精制饮片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实现利税4000多万元,新增就业岗位500多个。
三、以产业融合为方向,推动产业延链补链。
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大力推动“中医药+”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拓展中医药产业发展方向。一是“中医药+电商”拓宽销路。抢抓全国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机遇,推动电子商务与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全县累计建成网店683家,发展网销企业51家,引进、组建实力较强电商公司4家,建成县级行业协会1个、物流快递企业与个体站点80家。2019年中药材电商销售收入达到5447.71万元。二是“中医药+餐饮”延伸链条。加快中医药产业与餐饮业融合,培育发展一批饮食保健餐饮企业,大力发展药膳餐饮业及养生保健产品、大健康食品,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条。全县建成8个中医药养生堂、1个中医药养生文化村、3中医药养生休闲食疗农家庄园。三是“中医药+文旅”传承文化。注重开发多样化中医药文化及旅游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生态养生旅游、道地中药材科学考察旅游,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编排了大型历史秦腔剧《渭水医魂》,在省内外巡演500场次,全方位体现中医药文化元素,不断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同。
四、以科技助推为保障,推进“造血式”产业扶贫。
紧紧围绕“扩基地、伸链条,依靠科技加快实现现代中药材产业转型跨越,为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的总体目标,加快建设中医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一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与兰州大学、甘肃药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2020年签订了《兰州大学与渭源县党参全产业链合作协议书》《渭源县人民政府与甘肃药业投资集团中药材基地建设暨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书》,在30个贫困村建设3万亩中药材可追溯基地。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在全县各乡镇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咨询服务等形式,开展科学化技术普及培训,确保贫困村户均有1人掌握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每个贫困村培育2-3个产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10-20个贫困户。2019年开展中药材技术培训3000人次,发放资料5000多份。三强化人才培养引进。着眼于县内中药材研发人才和加工企业中药材加工、检验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县上安排县职业中专开设了中药材研发加工检验专业,专门为县内中药材加工企业免费定向培养中药材加工及检验人才。同高校积极对接,引进中药材研发紧缺人才6名。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