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厅局信息

渭源:机制创新引领 提升脱贫成效

2020年12月08日 甘肃三农在线 snzx

渭源县是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全省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有贫困人口10.23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1.66%,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县情实际的脱贫路子,解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是全县干部群众面临的一道天大难题。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渭源县视察,作出“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早日改变贫困面貌”的重要指示。铭记着总书记的重托,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帮扶单位的帮助支持下,渭源县展开了一场机制创新引领、干群合力攻坚的生动实践。2019年底,渭源县实现脱贫摘帽,今年10月17日,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一、创新产业带贫益贫机制,“造血式”脱贫的路子越走越宽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渭源县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发展马铃薯种薯、中医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产业发展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企业做不大、农户收入增长慢。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市政府关于构建“551”产业发展体系的要求,确立了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市场主体、引导联合经营、构建带贫机制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

一是创建“三位一体”生产经营模式。由政府主导组建了24家国有农业投资公司,联合32家龙头企业,成立了48家联合社,组织1100家合作社,带动2.2万户贫困群众参与基地建设,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全县中药材、马铃薯主导产业面积达到了80万亩,养殖总量扩大到520万头(只),高原夏菜、食用菌、鲜切花卉等一批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生产规模分别达到7.8万亩、600万棒、2.4亿株。渭源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种植(马铃薯)示范区、甘肃省养殖大县,渭源白条党参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底,农业总产值达到12.2亿元,较2012年增长34%。

二是创建市场主体“双层一体化”联合运营机制。组织县乡两级国投公司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联合经营,构建形成了国有农业投资公司和私营龙头企业、县乡联合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双层一体化”联合运营机制,提高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通过联合发展,各类龙头企业参与组建和改组改造合作社543家,规范提升760家,规范运营的合作社达到1500多家,与农户以订单方式建立了产销对接关系。通过扶贫资金的投入撬动、引导市场主体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累计投入发展资金15.79亿元,为1.72万户贫困户投放小额信贷资金11.63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创建“五统一保”带贫参与机制。组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统一规划建设产业基地,构建了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良种、统一农资、统一销售和保群众最低收入的“五统一保”带贫参与机制,充分调动了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开展技术培训4.6万人(次),提供良种3万多吨,配送农资1万多吨,合作社与31家企业签订销售协议、与5.76万户农户签订种养协议。有劳动能力的2.2万户贫困户全部有了稳定的增收产业,从事多种经营的占到75.2%。贫困户人均收入较2012年增长了1.8倍,产业收入占比由40%提高到49.2%。

四是创建“三保底再分红”的管理分配机制。由政府出资为合作社购买会计服务,创新建立了合作社“一户三表四制”监管体系(即:合作社成员账户、资产负债表、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决策制度、财务制度、薪酬制度、分配制度),规范合作社运营,长效发挥带贫效应。同时注重发挥农业保险托底作用,承保农作物40万亩、大牲畜2.62万头(只),实现了贫困户主要增收种养产业自然灾害保险全覆盖。构建了保贫困户最低收入、保底价收购、保证补贴资金变股金循环股金,合作社盈余按股权分配和交易量分红的“三保底再分红”管理分配机制。全县累计投入循环股金1.17亿元,贫困户参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获得收益,其中参与食用菌、花卉等新兴产业的保底收益在6000元以上,马铃薯产业每亩保底收益1500元以上,养殖业年保底收益在1000元以上。

二、创新资产收益分配机制,“自主式”脱贫的动力越来越强

贫困落后既有自然条件严酷、发展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更有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足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为了解决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坚持以扶贫资产收益分配为抓手,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目标,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行网格化治理,增强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意识。

一是创新扶贫资产管理机制。脱贫攻坚以来,依靠扶贫资金投入,全县累计形成村级光伏电站、金鸡产业园、扶贫车间等扶贫资产11.65亿元。为了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效益,县上制定了《渭源县扶贫资产管理办法》,将8.54亿元扶贫资产产权划归村集体所有,135个建档立卡村平均每个资产达到558万元,每年的受益达到40万元以上,82个一般村平均每个资产达到124万元,每年的收益也达到10万元以上,既保证了扶贫资产的保值增值,又稳定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彻底消除了空壳村,解决了村上“无钱办事”的问题。对投入合作社形成的扶贫资产明晰产权到村,落实监管责任,收益主要用于带动7000多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和就业直接增收。

二是创新资产收益分配机制。为了将村集体经济收益管好用好,县上制定了资产收益使用监管办法,对这些集体经济收益,全部通过“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程序,一部分用于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贫困群众通过公益劳动按劳取酬;一部分用于建设道德集美超市,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贫困群众按表现得奖励。全县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5085个,并组织在家有劳动能力的1.8万名贫困群众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劳动,人均增收2000—6000元。全面推行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道德集美超市”建设,累计建成道德集美超市160个,累计兑换物品6万多件,家家比积分、户户争先进成了农村新风尚。

三是创新基层治理长效机制。为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级民主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县上结合防贫监测机制的建立,制定了《关于开展网格化治理工作的意见》和《网格化管理指导员制度》,全县共划分农村小网格9750个,选派网格指导员1561个,总网格长288名,网格长1584名,在村一级建立了“两长两员”网格化治理体系(即: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担任村级总网格长,村民小组长担任网格长,县委选派网格化管理指导员,群众推举网格员),落细落小了管理单元,有效解决了政策宣传、为民服务、凝聚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创新工作落实机制,“强基式”巩固的成效越来越好

坚持把合力攻坚作为决战决胜的根本保障,以责任体系构建为核心,以各方力量统筹为关键,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汇聚了多方联动、干群同心、战胜贫困、巩固成果的强大力量。

一是构建到村到户抓落实的推动机制。压紧压实各级领导干部抓脱贫的主体责任,在由县级领导担任乡镇前线指挥长的基础上,建立了到村攻坚总队长制度,把217名县级领导和科级主要领导干部下派到村,担任攻坚总队长直接抓,形成了靠前指挥、村级调度、到户落实的作战责任体系。制定了《渭源县脱贫攻坚业绩考核结果运用办法》和《渭源县脱贫攻坚干部问责办法》,把脱贫攻坚工作业绩作为各级班子和干部考核的依据和结果,确定等次,奖优罚劣。全县累计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648人,问责处理459人(次),树立了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

二是构建党建引领促脱贫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到村攻坚总队长和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坚持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统领,深入开展“四抓两整治”行动(即:抓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阵地、党内政治生活、基础保障工作,整治软弱涣散、村霸和党员信教问题),累计投入资金9000万元,改建扩建村级阵地197个;调整优化“村两委”班子194个,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04个,公开招考选派专职化党支部书记80名,推行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206人。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440名,选拔优秀人才203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切实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构建动态监测防返贫的巩固机制。为了全面体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围绕防贫机制的建立,制定了《健全防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针对“两不愁三保障”领域的风险防患,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跟进落实帮扶措施。投入资金460万元,重点聚焦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紧盯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返贫的关键因素,建立了“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机制,从源头上筑起了防止贫困的“拦水坝”。(根据中共渭源县委、渭源县人民政府有关汇报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