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三农资讯

林毅夫:​战胜命运与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

2021年10月26日 甘肃三农在线 林毅夫

编者按:10月10日,2021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暨高峰论坛在定西大剧院隆重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出席并宣布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开幕。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刘焕鑫,省委副书记孙伟出席并讲话。副省长孙雪涛主持大会。定西市委书记戴超致欢迎辞。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南南合作发展学院院长林毅夫(线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三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徐坚发表主旨演讲。

林毅夫院长线上主旨演讲的报告《战胜命运与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一文,经过整理,本网今日全文刊登,以飨读者:

作为研究经济发展的学者,我一直高度关注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经验。定西历史上是我国最为贫穷的“三西”地区之一,全市1.9万平方公里,位于海拔1640-3900米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年降水量只有300多毫米,主要集中在秋季,蒸发量高达1400多毫米,春季和夏季少雨,总体而言,定西处于干旱、高冷地区。

定西市在甘肃中部,历史上称“陇中”。1876年,清朝重臣左宗棠写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曾经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1982年,有一位世界银行专家到定西考察,认为定西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但是在1996年时,定西市政府根据马铃薯不怕旱、经济效益高、适合像定西这样的黄土高原地区种植的特性,提出了洋芋工程。其后的几任领导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科技、育种、种植、运销、库存、加工等环节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创造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铁路”等经验,举办了经贸大会、招商引资,引进资金和技术,使定西成为全国闻名的马铃薯之都,定西的马铃薯远销全国各省市以及欧美国家。2020年定西农民从马铃薯产业获得的人均收入达2300元人民币,定西1区6县与全国各地同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像定西这样的地区能取得这样的发展成绩,令人肃然起敬!

解决贫困问题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世界银行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消除贫困,在世界银行办公大楼进门大厅里就有一条标语,写着醒目的大字:“我们的梦想是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成立70周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总部召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在峰会上正式通过了到2030年要完成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一个就是消除贫困。如果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消除的8亿贫困人口排除在外,世界贫困人口至今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在增加。消除贫困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也一直在提供帮助,但是距离消除贫困的目标还非常的远,贫困还是各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我想原因在于思路,思路对了,出路就有了。

在《战胜命运:跨越贫困陷阱,创造经济奇迹》(2017年出版)一书的第一章中我介绍了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经验,来证明只要思路是对的,贫穷就不是命运,每个地方若能找准这个地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每个地方都能发展起来。

从我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发展代表人民的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提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前提是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如何才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需要在现有的产业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让每个生产者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同时需要有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让劳动力、资本和各种资源能够从附加值低的产业重新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同时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解决硬的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以及软的制度安排的制约,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才能够不断的进行。

从技术创新、行业升级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具有后来者优势,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消化、吸收比较好的技术和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作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来源。因此,就理论而言,发展中国家可以比发达国家以更低的成本来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应比发达国家发展的更快。但是,我们普遍地看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比发达国家慢,因此,其收入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时候,必须符合每个国家或地区当地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如果符合比较优势,要素生产成本能够低,但同时也必须解决每个产业所需要的合适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来降低交易费用,这样才能够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如果一个地区的发展违背了当地的比较优势,生产成本就会太高,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会有竞争力,在这种状况之下,所作的努力就会白费。就像定西,在提出洋芋工程之前,当地做了许多努力去生产玉米和小麦,由于在定西这个地方经常干旱,种小麦和玉米时经常因为连续一、两个月不下雨,太干旱而颗粒无收,贫困问题当然得不到解决。

定西的农民过去也生产马铃薯,但仅仅作为保命粮。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马铃薯要发展成为一个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需要由科技研发适宜当地种植和市场需求的良种。生产多了,如果进入不了大市场,价格会降低,农民同样不能获利,要进入大市场,就要解决交通基础设施的问题,对于定西这个地方,需要利用铁路运输;同时,也要有销售的渠道、销售的平台、销售的组织等。马铃薯的生产具有季节性,马铃薯的消费是全年的,如果在生产季节能够给予储存,在非生产季节就能够大幅提高产品的价格,要增收需要有储存设施的投资。另外,全国能生产马铃薯的地区不仅是定西,在全国的竞争中要胜出,就必须建立定西马铃薯品牌。马铃薯产品的产业链非常长,深加工能提高附加值,需要政府招商引资,吸引拥有技术、资金、销售渠道和品牌的大企业来投资。以上方方面面都需要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一个地区的经济要想发展成功,就必须根据当地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技术,同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才能够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定西的发展经验印证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定西的经验不仅改变了定西人民的命运,定西的经验也值得向世界分享。如果全世界其他贫困的地区也能像定西这样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就不是梦想,而是可以实现的理想。

2020年,定西的人均GDP为17,500元人民币,只有全国人均GDP72,000元人民币的25%,在全国仍属于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尤其像通渭、渭源、岷县还是全国160个乡村振兴的重点帮扶县,定西仍然需要继续加速发展经济。相信2021年《中国·马铃薯大会暨高峰论坛》能够助力定西马铃薯产业进一步发展,期盼定西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创造出新的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作出贡献。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

编辑: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