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以项目为抓手 减少“白色污染”
今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51个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高台县“构建废旧农膜循环利用体系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案例榜上有名。
基本情况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辖9镇136个行政村,总人口15.94万人。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9万亩,覆膜面积约40万亩,地膜用量2200吨。近年来,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思路,加快构建了“农户捡拾交售、网点分散收集、企业加工利用”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实现了农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主要做法
制定扶持政策。坚持绿色发展导向,连续5年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列入县委一号文件,争取整合项目11个、2386万元,出台“以旧换新”(农户捡拾交售10公斤废旧地膜兑换1公斤新膜)、“以奖代补”(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给予拉运、加工补贴,对回收站点给予补助)扶持政策,紧盯春播秋耕关键期,鼓励群众主动捡拾交售残膜,企业积极拉运加工地膜,确保残膜离田到点、拉运到企、加工再利用。
健全回收体系。依托废旧地膜回收示范县、山水林田湖草等项目,筛选确定废旧农膜回收企业,按照就近便利原则,扶持建设回收网点,通过一镇一企、签订协议、划片回收、严实考核、据量补贴等有效措施,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市场化推进、全域覆盖的废旧农膜捡拾、收购、加工运作体系。高台县通过示范推广高标准农膜、全生物可降解膜、适时揭膜以及机械化捡拾技术示范,建立企业包镇,群众捡拾,网点回收的废旧农膜回收机制,有效提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水平,全县农膜回收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
强化科技支撑。运用电视、微信、抖音等媒介,加大《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等法规和“以旧换新”扶持政策宣传。依托项目建设,加大全生物可降解膜、地膜捡拾机等新材料、新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鼓励加工企业创新研发,拓展延伸产品加工链,由颗粒向井盖井圈、菜篮子等高附加值产品升级。
夯实工作责任。高台县检察院加大政府部门履行土壤污染防治法职责监督,通过检察建议书提高政府部门履职尽责能力。县镇成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把农膜回收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年度考核范围,据量赋分,表扬先进,鞭策末尾,以奖促治,推动工作责任落实。
加强监督管理。加强部门协作,常态化开展农膜经销市场巡查监管,严禁生产流通使用超薄农膜、劣质农膜。县上统一印制废旧农膜回收和兑换票据台账,站点依据农户交售量建立收购台账,并出具回收票据,镇上依据回收票据给农户兑换新膜,并建立兑换台账。县上依据各镇回收量配发新膜,根据考核结果对回收企业及站点进行奖补。
探索挂钩机制。争取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区域补偿制度试点,制定印发试点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专责负责试点工作的推进落实。创新“一网两摸四评三公示”工作流程(一网:成立网格监管领导小组;两摸:摸清用膜底数、摸清交售总量;四评:农户自评、小组互评、镇村复评、县级抽评;三公示:对农户覆膜、捡拾交售、评定结果进行公示),结合上年度农户种植地块农膜捡拾交售情况,分批审核发放下年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探索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与农膜回收挂钩新机制。
工作成效
自2017年起,为彻底根除废旧农膜“白色污染”,该县通过争取实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等项目,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思路,加快构建“农户捡拾交售、网点分散收集、企业加工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农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同时出台扶持政策,扩大农膜“以旧换新”规模,农户、企业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农膜捡拾交售率持续攀高。2021年,全县回收废旧农膜1383吨,占使用总量1660吨的83.3%,挂钩试点镇回收率达85.5%,高出全县2.2个百分点。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高台县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紧抓全省45个覆膜重点县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创建契机,探索农膜回收区域补偿制度试点工作,构建绿色生态导向补贴挂钩机制,统筹处理好农膜覆盖服务生产和保护生态的关系,构建废旧农膜循环利用体系,有效治理农田“白色污染”,为“十四五”期间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编辑:韩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