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废膜回收再利用 优化生态美环境
——“保护农业生态资源,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征文参赛作品
近年来,崇信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按照省市对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把废旧农膜回收及资源化利用作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和乡村建设一体部署、同步推进,不断靠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举措,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2019年被评为省级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20年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21年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加强组织保障,周密安排部署。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以县政府县长任组长的全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在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乡村建设工作调度会等会议上对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安排部署,定期调度推进,确保工作落实落细。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崇信县2022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崇信县2022年省级财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建立“目标、任务、时限”三张清单,明确了农膜“以旧换新”、“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三是靠实工作责任。大力推行四个“全域全覆盖”(全域网格覆盖、全域责任覆盖、全域监管覆盖、全域巡查覆盖)和两个“三包”责任制,把乡村按村民小组划分为410个小网格,由村社干部包农业生态环境监管、面源污染治理,由农户包环境卫生整治、废旧农膜捡拾回收等工作,靠实了工作责任,实现了全域化、无死角治理。
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推动落实。一是广泛宣传深入引导。开通了崇信县农业农村公众号,采取集中培训和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培训1.2万人(次),印发了《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加厚高强度地膜科学使用技术》等宣传资料2万余份,在做好政策法规解读的同时正确引导群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二是扎实开展废膜回收。制定了《崇信县2022年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以旧换新”工作实施方案》,依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项目,采购高标准地膜100多吨,按照不小于1:5(折纯)的兑换比例开展“以旧换新”;同时,为降低因项目变动对回收利用工作带来的影响,我们不断培育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市场,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回收网点和个体商贩以现金方式收购废旧农膜,已兑换收购废旧农膜700多吨。三是持续开展“以奖代补”。严格按照省上回收加工环节“以奖代补”补贴政策,扶持回收加工企业、回收网点、个体商贩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和加工再利用,根据废旧农膜回收数量、质量和加工量考核评定后进行奖补,增加了群众和企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率。
持续健全体系,提升工作效能。一是健全回收利用体系。进一步健全了“县有加工企业、乡有回收网点,村有存放场所”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全县共扶持建办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1家、标准化废旧农膜回收网点12处,基本实现了全县覆膜集中区标准化回收网点全覆盖。二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联合市场监管、生态环保等部门开展农膜市场执法监管16次,对农膜销售企业及农资门店经营资格、进货销货台账及产品质量等进行详细查验,确保了劣质膜、超薄膜不出场、不入市、不进田,从源头上保障了地膜的质量和可回收性。三是加强督查检查力度。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等工作,在秋收揭膜和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将乱堆乱倒,随意弃置的废旧农膜作为日常督查重点,督促村社干部、废旧农膜回收网点负责人和村级公益性岗位人员引导群众捡拾回收废旧农膜,确保了辖区内废旧农膜应收尽收,持续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
注重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一是提高利用价值。今年实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以来,全县在玉米、蔬菜、瓜果、马铃薯等农作物种植上推广应用0.015毫米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已落实覆膜面积10万亩,今年秋季完成覆膜1.1万亩,明年春季完成覆膜8.9万亩。通过项目实施,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品质,增加了群众的认可度,提高了废旧农膜再生利用价值。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扶持甘肃天蓝再生资源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年处理能力1000吨PE废旧农膜加工和1000吨PET聚酯瓶片加工再利用生产线2条,年加工PE再生颗粒500多吨,产品热销陕西、内蒙等地。同时,公司扩大经营范围,延伸产业链条,回收农业生产废弃物,生产育苗盘和果框等产品,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是优化生态环境。认真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农产品土壤环境国控例行检测、土壤污染重金属普查等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健全完善市场化回收利用机制,持续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再利用,提高资源化利用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