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建强乡村就业工厂 创造就业美好家园
近年来,宁县始终立足“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树品牌”的思路,积极探索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转型持续发展新机制,择优筛选了一批条件成熟的扶贫车间作为示范点,率先开展向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转型认定,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切实解决了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难题,让村民实现顾家、务农、打工三不误。目前,全县建成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46个,转型认定26个,其中乡村就业工厂14个,就业帮扶车间12个,共吸纳灵活就业劳动力就业3310人,脱贫劳动力1300人,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年总产值约7亿元,带动就业收入约1.18亿元。其中从事种植业8家,占比17.4%;养殖业4家,占比8.6%;农副产品加工业10家,占比21.8%;纺织业11家,占比24%;电子加工业5家,占比10.8%;制造业5家,占比10.8%;生物制品业3家,占比6.6%,牢牢守住了规模性失业返贫底线。
一、围绕“一个目标”强服务,解决“如何保障”的问题。县委、县政府把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增收作为创建乡村就业工厂的根本目标,先后制定出台《宁县扶贫车间认定实施办法》《宁县扶贫车间创建认定实施方案》《宁县2022年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方案》《宁县2022年乡村就业工厂认定实施细则》等文件,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将乡镇和村集体闲置土地按有关规定划拨给乡村就业工厂无偿使用,闲置房屋、厂房、废弃的校舍优先提供给乡村就业工厂使用;在不占用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将认定的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用地纳入县上的土地总体规划,计划指标优先保障。
二、探索“七种模式”促发展,解决“如何建设”的问题。因地制宜、多元推进、多方创建,探索出“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互联网+式、家庭农场式、生产大户式、企业式”七种模式,带动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厂房式”就是利用乡村厂房、土地等闲置的集体资源建办的乡村就业工厂;“居家式”就是由企业向群众分配生产任务,群众在家中分散加工,企业回收;“合作社式”就是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专业合作社吸纳群众就业;“互联网+式”就是依托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售产品;“家庭农场式”就是致富带头人通过流转当地群众的土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群众在田间地头务工挣钱;“生产大户式” 就是鼓励生产大户吸纳群众进入产业基地,边务工赚钱边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企业式”就是引进企业的部分生产环节,在家门口创办加工车间,以带动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位于良平镇的甘肃凯晟源科技有限公司,由在外创业青年杨凯返乡创办,是引进先进技术、带着订单建办的“企业式”乡村就业工厂,主要从事球拍、自行车、船桨、手机壳等各种碳纤维制品生产销售等,辐射带动160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30人,人均年收入4.5万元,同浙江、上海、广东等客商签订球拍加工制作协议120万份,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实现税收300万元。由原来工人找工厂变为工厂找工人,让本地脱贫人员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实现增收顾家两不误。
三、紧扣“六个步骤”严认定,解决“如何规范”的问题。为确保认定准确,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六步走”:申请,企业等经济组织法人如实填写认定申请表,整理齐备相关资料,向所在地的乡镇政府提交认定申请。初审,乡镇和村“两委”对其经济实力、经营能力、用工情况、报酬发放、合同签订和吸纳的脱贫劳动力等情况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审核,相关行业部门分别对申请人提供的且已初审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认定,审查其是否真实、是否符合相关产业及奖补政策规定。现场核实,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实地对企业或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用工情况、报酬发放、合同签订和吸纳的脱贫劳动力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公示,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对拟认定的乡村就业工厂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授牌,公示无异议后,授予乡村就业工厂牌匾,上报有关部门备案。
四、突出“双层考核”保运行,解决“如何监管”的问题。研究制定《宁县乡村就业工厂转型认定实施细则》和《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方案》,加强对乡镇的考核,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将乡村就业工厂工作纳入责任考核体系,对不履行监管职责的严肃问责。加强对乡村就业工厂考核,对资金流向、吸纳就业、生产经营和安全防护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不合格或侵犯劳动者权益的,及时督促整改。对弄虚作假、套取奖补资金的,追回相关补贴奖励资金,并及时上报行业和人社部门,撤销其乡村就业工厂资格,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强化“政策扶持”解难题,解决“如何纾困”的问题。严格落实各项奖补补贴政策,切实为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纾困解难、减压生产、稳定运营,助力其健康发展。疫情期间,为新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6个月以上的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分别按照3000元/人奖补,共奖补14家企业129人38.7万元,对2022年新认定的6家乡村就业工厂分别按照50000元的标准给与一次性奖补,共计30万元。不断激活增收致富能力,有效缓解资金难等问题。2018至2022年县委、县政府列支帮扶资金2538.7万元,落实奖补资金130万元;落实带动脱贫劳动力奖补58.7万元,落实入股资金26家1350万元,落实乡村就业工厂提质改造1000万元。努力将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打造成促进稳岗就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平台,全面实现稳岗留工、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解决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城乡青年、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问题,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