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多措并举推进撂荒地专项整治
白银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委关于撂荒地整治工作总体安排部署,聚焦任务,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撂荒地专项整治行动。2022年,全市核准排摸撂荒地面积86.35万亩,已整治75.03万亩,整治率86.9%。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整治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建设现场推进会在会宁县举行。
一是谱好“三步曲”,按下落实“快进键”。坚持“知行合一、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贯彻党中央及省市委的总体部署要求,扎实有效整改问题,坚决有力落实政策,不折不扣完成好撂荒地整治硬任务。在理论学习上提“高度”。认真领会国家、省上先后召开的耕地保护有关工作部署视频会议、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视频会议等会议精神,及时组织召开会议,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省上先后制定下发的《甘肃省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深入研究我市贯彻落实意见。在组织领导上加“力度”。先后组织召开6次专题会议对全市撂荒地整治工作进行部署推进,制定印发了《白银市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靠实工作责任,成立了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时掌握摸排整治进度,常态化开展督查指导,有力有序推进专项整治。在谋划指导上推“广度”。根据省市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市上指导县区、县区指导乡镇、乡镇指导村社”的原则,全面督促各县区结合到户产业普查工作,紧紧围绕任务目标,坚持科学谋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迅速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排查工作。2022年,全市合计召开专题会议30次,现场推进会29次。
二是念好“三字决”,启动落实“强引擎”。坚持“边摸底、边分析、边整治”的原则,围绕“六个一批”(复耕复种一批、引导流转一批、代耕代种一批、土地托管一批、改善提升一批、还林还草一批)和“一领二动三转四促”(党支部引领,动员农户自种、动员他人代种,流转给个人、流转给企业或合作社、流转给村集体,以政策资金补贴促行动、以农资奖补促活力、以农机租赁促进度、以农艺技术促丰收)的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探索整治有效途径,坚决防止耕地撂荒。排查核实突出“细”字。在去年撂荒地专项整治摸排面积的基础上,对照“三调”耕地未耕数据,紧盯重点区域、整片撂荒、弃耕农户,结合“三调”耕地未耕种图斑、永久基本农田图斑、确权承包地图斑,对撂荒地位置、数量、面积、撂荒原因、土地权属等情况一户一户核查,一块一块核实,真正做到全覆盖无死角,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建立“三调”未耕种耕地图斑核实和撂荒地排查摸底工作台账,真正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数据准。分类指导突出“准”字。督促县区结合本地区耕地撂荒实际情况,分类施策,因地制宜选择复耕复种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模式。对水浇地、川塬地,做到应种尽种,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健全完善管护机制,确保能种一季种一季、能种一年种一年;对山旱地撂荒,根据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支持发展特色粮油、特色水果、中药材、优质牧草等;对季节性的撂荒地,首先通过政策支持等途径引导农民能种尽种,确需季节性“留白”的,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促进耕地质量提升。2022年,全市利用已整治的撂荒地种植小麦4.44万亩,玉米11.15万亩,马铃薯3.48万亩,杂粮7.9万亩,油料1.67万亩,蔬菜0.22万亩,其他农作物26.51万亩。服务管理突出“活”字。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对统筹利用撂荒地成效突出的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统一整治。全市通过衔接乡村振兴资金、县区配套、新型经营主体投入等多种方式投入撂荒地整治资金8.26亿元,谋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渠道衬砌、盐碱地综合治理,旱改水工程等撂荒地整治项目13个。
三是打好“三张牌”,跑出落实“加速度”。坚持“以责任推动整治、以宣传引领整治、以督导促进整治”的原则,不断强化保障措施,坚决做到“三个到位”,切实推进整治工作落实落细。责任落实到位。按照“谁的撂荒地谁负责、谁认领、谁整治”的思路,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实行领导包抓制度,坚决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全面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巩固去年排查整治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撂荒地复耕复种的“黄金期”,充分发挥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5个工作专班的作用,对摸排出的撂荒地,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具体整治方案,明确整治目标、内容、时限及责任,确保及时整治到位。宣传引导到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通过发布信息、编印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张贴到村到社、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宣讲等方式,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撂荒地流转奖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及整治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营造全民推进耕地撂荒整治工作的浓厚氛围。今年,全市共组织1200名干部深入村社进行宣讲,发放8万余份宣传资料,各类媒体报道41次。调度监管到位。市级督导组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对各县区撂荒地整治工作开展督导抽查,及时掌握整治进展情况,分析研判形势,解决困难问题,推动工作落实。将撂荒地整治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到全年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市上考核县区,县区考核乡镇,建立由上而下、常抓常管、严抓严管的撂荒地整治长效机制。全市共开展督查指导55次,下发通报文件6份。
四是做好“五结合”,抓好落实“硬支撑”。坚持“五个结合”的原则,不断推动撂荒地整治工作走深走实。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高标准农田相结合。抢抓国家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进水、渠、路等农业生产设施配套和“旱变水”工程,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耕地质量,有效遏制了耕地撂荒。2019年以来,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治理撂荒耕地36万亩。将撂荒地整治与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了弃耕土地、实现了荒地变良田,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得到大幅度满足,发展实力进一步壮大。如会宁县会师镇共有撂荒地1.57万亩,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撂荒地8326亩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双赢。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相结合。探索“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但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如平川区种田乡撂荒土地2.1万亩,农户自行复耕复种2500亩,1.85万亩通过与农户签订委托经营协议交由村集体管理,其中7300亩撂荒地由村集体复垦复种,收益用于村集体收入。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生产基地相结合。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关于粮食生产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整治后的撂荒地优先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全面推动小麦、玉米和小杂粮等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市利用已整治的撂荒地打造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1个,千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13个,千亩马铃薯、春小麦示范基地31个。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在保证粮播面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470元、增速6.8%,增速高于全省(6.2%)0.6个点,增速、增量均高于全省平均。
来源:白银市农业农村局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