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处站动态 技术推广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乡村振兴 图说三农 三农视频
Logo
首页 > 市县动态

聚焦产业富民 强化联农带农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玉门市分类推进帮扶产业发展主要做法

2024年04月17日 甘肃三农在线

近年来,玉门市立足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紧盯农民增收关键环节,持续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以强基地、育龙头、延链条、促联带、树品牌为着力点,深入挖掘农业增效潜力,着力探索产业带民致富路径,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强基地,夯基础,壮大主导产业规模

依托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优势,按照“主攻四大、推进四化、建设六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培育出了枸杞、人参果、韭菜、羊肉等特色农产品,构建起了绿色养殖和蜜瓜枸杞两大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条,建成11万亩蔬菜、8万亩蜜瓜、10万亩制种、16.5万亩枸杞等绿色种植基地。全市肉羊、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45万只、20万头。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强化牵引带动,持续抓好大畅河万亩蜜瓜、枸杞小镇、万亩番茄产业园、现代种子产业园等基地建设,累计建成戈壁设施农业6.18万亩。构建“跨乡成带、集群成链”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主导产业产值达54.86亿元,带动农民6321户、脱贫人口1023人,产业基地吸纳6000余人长期就近就地务工,年实现务工收入1800余万元以上。

二、育龙头,建集群,汇聚抱团发展合力

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产业发展和农业转型的“助推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10家、家庭农场126家,其中培育冬韭王、铁麦客等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其中培育普罗生物、大业草业等省级龙头企业6家,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立足打造四个10亿元产业集群,以玉美羊、表青惠农、冬韭王、玉珑等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引领,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入股参股、股份合作的方式,联合中农和润、乡情韭菜、康源果蔬、合帮牧业等种养经营主体,组建蜜瓜、枸杞、蔬菜、肉羊四大产业联盟,实行统一种养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销供应、统一品牌带动模式,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链条完整的抱团发展格局,带动全市7321户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引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充分发挥衔接资金联农带农作用,培育乡村就业工厂2家、乡村就业帮扶车间1家,吸纳就业人员1136人,其中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153人,实现农户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三、延链条,提产能,拓展产业效益空间

坚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加快推进蜜瓜、蔬菜、制种、牛羊、生猪等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突出“三链一融合”,实施净菜加工、屠宰分割、果汁饮品、冷链仓储等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延伸瓜菜产业链,扶持建设全周期全链条蜜瓜工厂和蜜瓜研发中心,建成集分拣、加工、研发为一体的蜜瓜工厂,年销售蜜瓜4000吨。打造辐射西北地区,集枸杞生产、加工、展示、营销等为一体的集散地,依托表青惠农枸杞精深加工项目,建成枸杞原浆、枸杞饮料加工生产线,加工枸杞原浆3000吨、枸杞饮料1800万罐,实现产值4.5亿元,辐射带动农民就业2600余人。做强畜禽产业链,建设玉门伊汇牛羊屠宰及精细加工分割生产项目,建成酒嘉地区交易量最大的牛羊交易市场,有效带动全市70%的牛羊出栏由活体销售变为产品销售,推动养殖业从种草、养殖、屠宰分割环节向终端销售拓展。通过经营性资产入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提供社会就业岗位30余人。打通供应产业链,启动建设县域采集配送中心及冷链仓储物流产业园,加快推进冷鲜肉储存、净菜加工等冷藏保鲜库项目建设,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0.9亿元,让农民分享更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四、促联带,激活力,注入强村富民动能

建立健全产业帮扶项目联农带农富农机制,用足用好衔接资金,联结带动农户从事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生产经营。高质量编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出台联农带农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2023年投入产业发展资金7780.89万元,占衔接补助资金的89.23%,推动蜜瓜、蔬菜、枸杞、肉羊特色产业提质升级。持续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鼓励引导59户规上企业对口帮扶59个行政村,落实种养业扶持措施18项。脱贫户全部纳入享受产业补助政策范围,监测户补助产业发展资金户均2万元以上,有效提升产业帮扶实效。创新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多种促农增收利益联结模式,引导农民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托管、就地务工等方式增收致富,带动全市59个行政村集体收入达到1398万元,均超过10万元以上。突出“一联四带动”,组建产业化联合体,以集群企业联种养基地,带动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加工企业联生产基地,带动片带化建设;启动建设玉门市农产品“三仓三中心”项目,以平台公司联物流基地,带动终端化流通。打造“红田园”“铁人新村“、“枸杞小镇”、“桃源小镇”、“梨花水寨”等26个特色产业村,以乡村创业园联乡带户,带动城乡融合发展,输转城乡劳动力2.52万人,创劳务收入2.5亿元。

五、树品牌,拓市场,畅通优势销售渠道

着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计划,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国家级有机农产品示范市创建,注册农产品商标85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5个,认证面积48.05万亩,养殖规模105.39万(头)只。倾力打造“玉门珍好”区域公共品牌,5个农产品获得“甘味”农产品企业商标品牌认证,7个农产品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产品命名,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4个乡镇分别获得“中国韭菜之乡”“中国蜜瓜之乡”“中国人参果之乡”“中国黑枸杞之乡”称号。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连续举办三届农产品订货交易会及蜜瓜节、枸杞采摘节、杏花节、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社参加兰洽会、绿博会、“甘味”农产品推介会等各类展会,吸引客商签订农产品订单,全市7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订单销售、产销共赢。积极探索电商助农新模式,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O2O农特产品展销中心1个,电商仓储物流配送中心1个,电商供应链仓配中心1个,乡镇电商公共服务站14个,村级电商公共服务站42个,行政村电商公共服务站点覆盖率达74%。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加快特色农产品“走出去”,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编辑:翟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