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永清镇:聚焦特色产业发展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清水县永清镇立足资源禀赋,以农业产业发展为抓手,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永清镇坚持“整域推进”战略,围绕牛头河、南道河、樊河三大流域种植蔬菜1200亩,其中露天蔬菜946亩,设施蔬菜254亩。采取“订单种植+门店供应”的销售方式,构建从“田间—舌尖”的快速蔬菜供应链,成为四川、重庆、兰州以及市县群众的“放心菜篮子”。
走进永清镇杜沟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映入眼帘。大棚内,鲜嫩的油菜、生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旁边大棚里,有的农户正在摘大蒜,有的在为黄瓜搭架,竹竿交错、麻绳翻飞。不一会儿,一排排整齐的支架便搭建完成,勾勒出一幅丰收在望的动人图景。
杨小娟是这家农场的固定务工人员,她一边搭黄瓜架一边告诉记者,“我一直在大棚里干活,这里交通方便离我家近,能照顾孩子,还能为家里挣点补贴,心里很踏实。”
永清镇设施蔬菜以辣椒、西红柿为主,每年2茬。上市后,错峰种植芹菜、菠菜、香菜4茬,年亩产均在1万斤以上,亩产值2万元左右,总产值60万元左右。
“我们农场有蔬菜大棚34座,棚内主要以火锅配菜为主,有小油菜、生菜、油麦菜等,这些蔬菜生长周期短,每年可以轮番种植5茬。我们还种植了露天茄子、土豆、香菜。目前,所有蔬菜马上可以采摘上市,黄瓜正在搭架。全年收入大概在70万元左右,带动周边固定务工人数15人左右,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元。”永清镇家庭种植农场负责人张红兵说。
据了解,自永清镇杜沟村蔬菜种植基地建成以来,该基地所产的蔬菜以口感上佳、品质优良、价格亲民等优势远销成都、广州、宁夏、重庆等地,与五县两区部分超市建立了农超对接利益联结机制,常年供货,拓宽了销售渠道,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元。设施蔬菜大棚按照收益分配,实现当年村集体经济增收21万元,共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实现了农户与村集体“双增收”。
半夏是永清镇重点发展的中药材产业之一。在马沟村的半夏种植田,绿油油的半夏叶片随风摇曳,长势十分喜人。永清镇立足当地土壤、气候适宜半夏生长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农户流转土地,整合零散地块,建成千亩标准化半夏种植基地。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解决农户种植难题。与中药材加工企业签订收购协议,确保半夏销路稳定。
在李崖村,黄桃种植产业成为当地的 “金字招牌”。黄桃果园里,金黄饱满的黄桃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果农们正在采摘、套袋、打包。李崖村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势,引进优质黄桃品种,通过 “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参与种植。如今,黄桃已成为当地的特色品牌,户均增收超2万元。
“李崖村种植黄桃露天200亩,联动大棚4座。目前黄桃已经大量采摘上市,今年预计产量2万多斤,收入在10万元左右,我们主要是通过线上发快递、线下采摘方式销售,每斤6元,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李崖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润武说。
永清镇以“育良种、产好食”为根本,建成清水县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延长小麦良种选育、烘干精选、包衣包装、仓储运输、产品加工、成品销售“六环”产业链,向秦州、陇南、定西等地销售良种200吨,产值达140万元,年务工群众6500人次,兑现劳务报酬78万元,带动全镇各村种植良种小麦7015亩,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
除了特色种植产业,永清镇还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永清镇苏屲村,古朴典雅的民宿、充满童趣的农家乐、别具一格的乡村小院,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据了解,永清镇苏屲村通过整合闲置资源,打造了谷坨民宿共享村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共改造院落9处。2024年全年游客量累计14.6万人次,旅游收入总计约68万,2025年上半年累计旅游人次6.8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2万元。
“今年,永清镇聚焦全县‘一城三区两基地’发展目标,整合‘八塬三流域’资源优势,秉持‘主导产业强、特色产业精、增收产业优、乡村建设亮’的发展理念,种植蔬菜1200亩,良种小麦7015亩,中药材10500亩。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良种繁育、蔬菜种植、干鲜果、中药材种植方面发力用劲、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品牌、培育产业品牌,提升产业效能。努力构建‘川区种蔬菜、塬上产粮食、山腰干鲜果、山顶中药材、城郊兴旅游、全域创特色’的现代山地立体农业发展格局。”清水县永清镇副镇长马振忠说。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