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科技赋能夏粮丰产 良种良法“麦”向丰收
风吹麦浪遍地黄,颗粒归仓丰收忙。时值“三夏”,在永昌县的田野上,自东向西的麦浪正逐片染上金辉,骄阳下的麦穗饱满低垂,麦香裹挟泥土芬芳,酝酿着收获的喜悦。
目前,永昌县清河地区7万余亩小麦已全面进入收获期。走进田间,联合收割机划开金色波浪,麦穗被卷入机身,脱粒后的麦粒如金黄瀑布倾泻,装满运输车驶向粮仓,奏响丰收序曲。
今年,永昌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造粮食作物百亩攻关示范田20个、千亩示范片10个、万亩示范区2个,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2万亩,其中小麦30.7万亩。
丰收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强力支撑。在水源镇北地村四社的示范田里,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甘肃省农科院专家开展实地测产,陇春44号小麦百亩示范田实收测产显示:11.72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738.21公斤,千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704.98公斤。据统计,全县共种植陇春44号小麦3.7万亩、陇春34号小麦9.2万亩,良种与技术的结合让丰产底气更足。
自7月中旬起,全县小麦自东向西梯次开镰,预计10月中旬可全面完成机械化收割。与此同时,冬小麦也已进入成熟收获期,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种植户把握最佳收割时机,确保颗粒归仓。
科技赋能:从“好种”到“好收”
2025年,永昌县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全县打造了12个试验示范点,累计引进50余个粮食作物品种。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一批抗逆性好、抗倒伏、抗冻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我们不仅在品种选育上下功夫,还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县农技中心副主任董吉德介绍,“像小麦的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技术、马铃薯高垄覆膜栽培以及玉米窄膜宽窄行等高效节水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都为全县高效节水农业树立了样板。同时,我们还引进了纳米铁、新型功能肥料、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等新材料,这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对提升我县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朱王堡镇,新型职业农民柴长琪对此深有体会:“小麦浅埋滴灌播种机可好用了,播种子精度高,播种、滴灌、施肥一次就能完成。再配上县农技中心推广的抗倒伏春小麦新品种,节水、节肥还增产!”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田间作业,更融入耕地质量提升的全过程。近年来,永昌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6.49万亩,今年还计划建设20.58万亩。这些田块不仅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更配套了智能灌溉控制系统——通过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分,北斗终端远程调控阀门,让每一滴水都精准滋养作物根系。
服务托底:破解种地难题
这两年,在朱王堡镇,“土地托管”“粮食银行”等社会化服务模式让不少农民尝到了甜头。永昌县旺丰合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便是服务的提供者之一。合作社负责人曹生灿表示:“我们目前组织了收割机、打包机等各类农机60余台,全力开展小麦收割社会化服务,确保粮食颗粒归仓。”该合作社的农机“军团”提供从收割到秸秆打包的一条龙服务,服务范围不仅覆盖朱王堡镇各个村社,还辐射到周边区域。专业农机的集中投入,有效解决了农户“找机难”的问题,保障了粮食及时、安全进仓。
永昌县大力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生产托管,将分散的农户需求集中起来,提供机械收割、秸秆处理、播种管理等专业化服务,让先进技术、装备真正落地田间,为夏粮丰产保驾护航。
多元协同: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粮食丰收的同时,永昌县的特色农业也蓬勃发展。高原夏菜产业采用“设施+露地”双轨模式,形成错峰采收、持续供应的格局。早春时节,“春提早小拱棚”培育的娃娃菜、西蓝花抢先上市,销往广东、上海等地;盛夏时节,露地种植的甘蓝、芹菜等进入采收期,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
如今,永昌农业已突破单一作物种植,通过科学轮作、优化结构,形成多品种协同发展的高效模式,既提升土地利用率,又增强市场竞争力,让每一寸土地创造更大价值。
风吹麦浪千层金,科技绘就丰收景。永昌县通过良种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创新,不仅实现夏粮稳产增效,还推动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升级,走出一条“科技引领、服务保障、多元发展”的现代农业新路径。
来源:金昌三农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