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粪肥还田:技术模式驱动下的农业绿色革命

甘州区作为西北地区农业循环发展的典范,通过技术模式创新与系统化实践,实现了粪肥资源化利用与农业绿色转型的双重突破。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农业革命,不仅重塑了传统施肥方式,更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效提供了可复制的“甘州方案”。
技术模式创新:构建全链条循环体系
甘州区以三大技术模式为核心,打通了从粪污收集到还田利用的关键环节:
“有机肥生产企业+种植基地”模式
依托甘肃前进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集中处理畜禽粪污,通过固液分离、厌氧发酵等工艺生产优质有机肥,年处理能力达30万吨。该模式实现了粪污的标准化、规模化转化,为农田提供稳定养分来源。
“规模养殖场+简易处理+种植基地”模式
针对中小型养殖场,推广快速堆肥发酵技术,将粪污就地转化为腐熟有机肥,有效解决了粪污排放难题。
“粪污尾菜工厂化处理+种植基地”模式
创新性将畜禽粪污与蔬菜尾菜混合堆肥,通过好氧发酵实现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张掖市三生源农牧公司采用该模式,年处理粪污5万吨,推动蔬菜种植合作社亩均增收560元。
技术赋能:机械化与精准化双轮驱动
机械化还田提效:全区配备撒肥车24辆,实现粪肥精准抛撒。2025年春季,9辆撒肥车在大满镇2700亩耕地作业,日均完成700亩,较人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
精准施肥技术:农技中心通过土壤检测,制定差异化施肥方案。例如,在制种玉米区推广“粪肥+80%化肥”配施模式,减少氮磷钾用量11.43%,同时增产5.75公斤/亩。
绿色革命成效:生态与效益协同提升
土壤改良:连续5年实施粪肥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5%,有效缓解了土地板结问题。
化肥减量:全区化肥用量减少5公斤/亩,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20%,农产品品质显著提升。
增收效应:大满镇3000亩耕地实施粪肥还田后,作物亩均增产20公斤、增收100元;蔬菜种植户反映娃娃菜亩均增收达560元。
长效机制:市场化运作保障可持续
甘州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培育8家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粪肥收集、运输、还田全流程服务体系。例如,甘肃前进生物公司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明确还田数量与质量,形成“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区农技中心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动科学施肥理念深入人心。
这场由技术模式驱动的农业绿色革命,不仅让畜禽粪污从“环境负担”变为“生态资源”,更通过机械化、精准化、市场化手段,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目标。甘州区的实践证明,技术创新是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
甘州区粪肥还田工作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推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业增效的双赢,为西北地区农业循环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编辑:郑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