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高附加值节水
张掖地处黑河中游,耕地保有量533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16.7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30万亩左右。全市水资源总量约26.5亿立方米,亩均511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9%,属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张掖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历来高度重视节水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强节约用水公益宣传和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珍惜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立足农业基础优势,着力突破资源性缺水和传统农业发展瓶颈,明确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方向,科学制定节水农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示范推广以“农业1号技术”—水肥一体化为引领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装备张掖农业,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张掖的实践表明,水肥一体化技术对提升玉米制种、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判形势加强调研,编制争取“十四五”项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及批示和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2019 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紧盯国家提出的“到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目标,抓住农业农村部启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9-2022年) )编制工作契机,研判张掖形势,着眼推进绿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专门力量,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结合重点特色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高效农田节水实际,精心谋划筛选,组织编制了《甘肃省张掖市200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积极申报争取纳入甘肃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项目库,力争“十四五”建设200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
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节水农业发展基础。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统筹整合资金,把发展水肥一体化与高标准农田融合推进,加大投入,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2019年全市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3.98亿元,市县配套和群众自筹0.22亿元,整合资金0.25亿元,完成36个乡镇98个行政村共29.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部配套了水肥一体化设备。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0.2万亩,占耕基本农田面积的46.8%。其中水肥一体化配套面积达到57万亩,占已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30%。2020年,经过努力争取,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55.1万亩,较去年增加了90%以上,超过全省总任务的五分之一,计划80%以上的全部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设备,进一步推进形成农业高效节水的大局面。
争取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引导发展水肥一体化。加快改变农业“四化同步”的短腿状况,按照省委省政府“深度节水、极限节水和河西控水”的思路,积极推进重点节水项目建设。争取实施甘肃省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项目(2013年—2017年),累积投入近1亿元,重点支持在制种玉米、蔬菜、马铃薯、小麦等大宗作物上实施高效节水技术推广,示范推广以垄膜沟灌为主的高效节水技术1700多万亩,其中建设水肥一体化15万亩。2018年争取旱作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项目中央资金近千万元,重点在土地流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建立高标准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示范区11个,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3.16万亩。2020年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旱作节水农业推广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在山丹、民乐、临泽、甘州4县(区)实施8万亩以垄膜沟灌技术为依托的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山丹、民乐县争取实施绿色种薯示范基地建设总投资350万元,同步开展智能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建设。争取农业农村部化肥减量增效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746万元,推广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支撑的化肥减量技术。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低耗水作物。聚焦产业振兴,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节水农业的意见和张掖市《黑河中游生态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张掖市“十三五”节水农业发展规划》,研究下发《张掖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引导发展高效节水作物种植,积极培育和持续推进玉米制种、绿色有机蔬菜、肉牛养殖、优质牧草“四个百万”工程,做精做优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特色林果、小杂粮、花卉“六大区域特色产业”,沿山区发展低耗水加工型马铃薯45万亩、道地中药材30万亩、优质小杂粮20万亩,平川灌区发展制种玉米100万亩、高原夏菜及日光温室瓜菜100万亩节水型高效经济作物,并积极配套推广地膜覆盖、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等骨干技术,亩均节水100m3以上。全市农田灌溉定额由2010年的亩均850 m3降低到目前的亩均480 m3,下降43.5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由40%左右提高到60%以上。
加强配套技术研究,提升水肥一体化综合效应。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研究和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成果,根据作物种类及其不同需肥规律,引进新型高效高浓度水溶肥料,研究总结水肥藕合减量化施用技术并开展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节地10%、节药20%、节肥30%、节水40%、省工50%的目标。开展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应用保水剂替代地膜技术,在马铃薯、青贮玉米生产上探索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功,在保障马铃薯产量和青贮玉米经济收获物的基础上,用保水剂完全替代地膜,对减少地膜污染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在制种玉米水肥一体化模式下试验研究保水剂替代地膜技术取得积极的成果。多项技术叠加水肥一体化技术,经济生态效益更加显著,水肥一体化玉米制种、马铃薯和露地辣椒亩节本增效分别达460元、850元和1500元以上,日光温室辣椒效益更高,亩节本增效达3500元以上,增产增收效益极为显著。
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由渠道输水向管道输水转变、由大水浇地向庄稼供水转变、由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转变、由水肥分开向水肥耦合转变,由单一技术向综合管理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六个转变。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已成为张掖全社会的共识。(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