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推进“五大振兴”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战略新篇章
今年以来,清水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总要求,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新篇章。
围绕核心,奠定产业振兴基础。紧紧围绕“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全力推动富民产业建设,确保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一是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坚持发展“果品、畜牧、中药材、蔬菜、小杂粮”五大产业不动摇,积极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动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二是培育提升新型产业。围绕建设“陇东南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投资12.11亿元建成光伏扶贫电站102.4兆瓦、风电站60兆瓦,新能源产业既优化了县域经济结构,又带动了1.16万户已脱贫户和123个已退出贫困村稳定增收。同时,把发展新型产业与乡村清洁能源工程有机结合,围绕建设“户用分布式光伏试点县”,在重点乡镇、重点村推广实施分布式光伏,确保乡村建设有亮点、有看点。三是创新产业帮带机制。投资1.2亿元建设食用菌、花卉、中药材、肉牛养殖、加工物流五个特色产业示范园和农产品展销配送中心,通过“入股分红、园区务工、技能培训”等11种模式,带动9500户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把握关键,激发人才振兴活力。围绕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狠抓人才引进培育,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强化劳动技能培训。组织开展“送培训下乡、送岗位到户”等活动,完成各类劳动力技能培训5400人,推广“互联网+协会+市场+劳务站”模式,输转城乡劳动力8.22万人,创劳务收入10.2亿元。二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引导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就业,充分发挥他们经营有知识、创业有劲头的作用,推动合作社创新发展。三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举办各类培训班268期,完成乡村实用人才培训2.18万人次,不断提升了人才队伍能力素质。
打造支撑,筑牢文化振兴基石。以培育新时代农民为着力点,积极厚植乡风、教化民风、培育新风,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一是培树文明新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国家级试点工作,积极开展“街谈巷议新时代”“百名讲师进基层”等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提振致富信心。创新开展“群众考干部、干部晒作为”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弘扬传统文化。依托闲置校园、特色民居,建成郭川赵那等乡村记忆博物馆9处,组建乡土文化人才队伍260支,实现了村村都有民间文化社团、文艺演出队伍、乡土文化人才全覆盖的目标。常态化开展清水小曲、木人摔跤等本土特色文艺演出,充分发挥了文化润心固本作用。
保持底色,夯实生态振兴根本。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生态宜居为重点,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一是持续绿化美化环境。今年完成各类生态造林2.5万亩,栽植公路行道树106公里,沿路种植各类花卉760公里,完成村庄节点绿化35处,全面形成了“一路多景”“一村一景”的景观印记。二是纵深推进“垃圾革命”。巩固深化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果,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处理、利用”体系实现了全覆盖,清水县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县”。依托村级公益性岗位组建了2922人的村组保洁队伍,实行全天候清扫保洁,确保了全域无垃圾治理的长效化常态化。三是全面实施“厕所革命”。根据村庄基础条件和设施配套情况,推广“水冲式、干封式、双瓮漏斗式和三格化粪池式”四种模式先后完成改厕4.5万户,新建行政村公厕278座,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常住户数的86%。四是扎实开展“风貌革命”。积极实施“三化”工程,自然村巷道硬化率、亮化率、绿化率分别达到82%、75%和86%。探索创新出“易地搬迁型、旧村改造型、灾后重建型”等新村建设模式,累计建成各类新村205个,农村砖房率达到92.8%,全县农村环境实现了“有新村、有新房、有新貌”,清水县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和“国家卫生县城”。
聚焦重点,强化组织振兴保障。一是聚焦能力提升,推进乡村班子建设。切实做好乡村换届“后半篇文章”,由5名县级领导带队,由组织部班子成员、组室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参与,分5组对换届后18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研判,优化调整村“两委”班子成员71名,选聘大学生村文书36名。开展驻村工作队“三亮三晒两评”活动,举办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乡村组织履职能力。二是聚焦扩量提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行“一承诺两计划”制度,建立“四包”责任制,推进“四个一批”增收措施,指导260个行政村全覆盖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组织系统牵头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坚持每月调度推动,印发村集体经济榜单、书面督办,进一步压实了责任、推动了工作落实。截至6月底,全县村集体经济村均收入达10.62万元,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上的村223个,占85.77%;全市前30名乡镇中清水占12个。三是聚焦抱团发展,深化党建联盟聚合效应。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创新“1+1+4”模式,建立区域化组团式党建联盟27个,扎实开展“结盟签约、观摩交流、技术培训、巡回指导”四项活动,建成党员示范棚(地块)125个,推动片区产业整体布局、互促共进。目前,白驼河流域蔬菜产业、丰望乡柏树村流域黑木耳产业初具规模,党建联盟的组织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四是聚焦机制创新,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体系,在260个行政村确定党员中心户3602户,有效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组织引领作用。进一步深化党群说事问政机制,深化“党员说事+”制度,开展“群众考干部”擂台问政活动362场次,群众现场质询干部,让干部肩上有责任、心里有压力。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其它各类组织为主体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治理格局。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