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种药材发“药财”产业“造血”促振兴
华池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西北优质中药材产区之一,县域东部子午岭林区盛产中药材,被誉为“陇东天然中药库”。近年来,全县紧紧围绕省、市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总体部署,积极开展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行动,紧扣全县农业产业“双百双十”实施意见,按照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坚持把中药材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富民增收产业来抓,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准确定位是产业发展的“指挥棒”
紧盯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方向,县委、县政府发挥资源禀赋、科学正确决策,把中药材作为全县特色优势产业,连续两年制定了《华池县“双百双十”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提出了中药材产业“三万卅千”基本布局和亿元级发展目标,引领全县完成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连年保持在10万亩以上,为产业发展做出了坚强指引。截止2021年底,全县完成黄芪、黄芩、板蓝根、柴胡、金银花、甘草等中药材种植12.13万亩,总产量达到2.8万吨、总产值5.5亿元。2022年,全县15个乡镇完成中药材种植13.96万亩,涉及2家企业、5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万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预计总产量3万吨,总产值5.6亿元,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整体效益逐年增加。
二、政策支持是产业发展的“助力器”
县上在2018年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扶持工作的意见》,并连续贯彻落实《华池县脱贫攻坚春季行动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持续增强对中药材产业的奖励扶持,近四年共落实中药材产业奖补资金4993.6万元(2018年713.5万元,2019年986.3万元,2020年2716.6万元,2022年577.2万元);同时,积极利用涉农整合资金360.1万元,大力实施中药材产业到户奖补,有效撬动了产业发展动力。
三、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按照“企业驱动、合作社带动、农户联动”的工作思路,秉持“龙头引领、企业为大”的产业化发展理念,建立健全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三方利益紧密联结机制,企业负责衔接大市场,带领合作社开展生产和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合作社负责具体生产组织实施,带动农户落实生产计划,统一管理措施,做企业和农户的中介;农户按合作社要求进行订单生产,整体发力、协同推进产业快速发展,其中以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四、健全体系是产业发展的“支撑架”
按照“五个一”包抓机制和“331+”发展模式,着眼实现中药材产业发展“五集”效应,组建起了基本健全的县、乡、村产业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和省、市、县技术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与省内外中药材科研机构(院所)的技术合作,以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药学院、甘肃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以及省、市农技、经作等部门专家教授为引领组建专家团队,以县内中药材专业技术人员为支撑组建服务团队,全面负责开展科技培训、产业调研、工作交流及技术指导活动,解决产业关键、突出问题,谋划产业布局、发展方向,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按照“户入社、社入企,严密组织、完善机制”的产业体系建设框架,依托华池恒烽、南梁中庆2家重点龙头企业,分片负责、全域覆盖,吸纳县内5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户积极参与中药材种植,构建起了稳固的生产体系;按照“种、收、加、销”整体统筹、一体推进的经营思路,把产业园创建作为发展核心,顺利完成了计划投资1.2亿元的恒烽中药材产业园一期工程全部建设任务(主要包括5座仓储库房、4座加工车间及晾晒场建设),正在实施以冷链物流、交易市场为主的二期工程建设,产业体经营体系已初具规模。
五、规范技术是产业发展“质量核”
按照种植规模化、技术优良化、管理绿色化、生产组织化、经营市场化的产业发展目标,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县农技推广部门积极行动,全力投入,通过建办规模化示范区点、推广优良品种、示范新优技术、集成科技要素,提升了县内中药材生产科技含量,确保了产品品质,带动了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近三年间,年均规划建办万亩规模化种植基地3个以上、千亩规范化示范基点30个左右。今年,在稳定“三万卅千”示范格局的基础上,建成万亩种植示范片带5个(乔川、元城、五蛟、怀安、柔远),千亩仿野生种植基地12个(元城高沟门、元城村,乔川铁角城、艾蒿掌、王掌子村,南梁荔园堡村,城壕火连湾、定汉村,林镇张岔村,悦乐店坪村,五蛟蒋塬、刘沟岔村),千亩绿色标准化示范点4个(白马东掌村,柔远杨岔村,五蛟九条沟门村,元城高桥村),示范片区内普及应用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抗旱保水剂示范、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覆膜露头栽植等新优技术,开展了主要中药材品种比较、种植密度、栽植方式等试验研究20多项(次),为全县中药材种植提供了样板,加快了产业标准化发展步伐。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