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行业信息 处站动态 农牧推广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企业之窗 农资购销 书画艺术
Logo
甘肃三农在线 >> 三农资讯 >> 浏览文章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上)

2022年03月22日 甘肃三农在线 李伯祥 字体:

全世界记住了这一重要时刻:2022年2月4日晚,北京拥抱世界,世界瞩目北京。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奏响全人类团结、和平、友谊的华美乐章,五洲四海的老友新朋在世界东方汇聚一堂,人类社会共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和音。这是14亿多中国人民永难忘怀的时刻,精彩绝伦的开幕式惊艳世界,此刻,世界瞩望冬奥,瞩望中国,一个欣欣向荣、开放自信的中国一诺千金,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这是亿万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又一次热情拥抱,这是传递激情和梦想的时刻,这是展示勇气和力量的时刻,这是抒写奋斗和团结的时刻。曾经,中国人被称作“东亚病夫”,面黄肌瘦、喘息孱弱的形象,令一个国家蒙尘。如今,中国创造伟大和永恒,与世界人民携手相约,共叙和平、友谊、进步的佳话,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践行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奋进的中国与古老的奥林匹克再度携手前行,一起向未来,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的缩影。

 

向世界讲述 “让老百姓感到幸福”的中国,讲述“脚踏人间正道”的中国

 

2月4日晚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奥林匹克会旗冉冉升起时,这样的场景震撼了整个“鸟巢”,也让全世界为之动容。44名来自河北阜平山区的孩子,身穿印有蔚县剪纸虎头图案的中式上衣,脚踩虎头鞋,戴着红帽子,系着红围巾,闪亮登场,用希腊语齐声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他们稚嫩可爱的脸庞随着音乐轻轻摇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山里的童声从北京飞向世界,共享冬奥。山里的孩子目光清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他们的声音像天籁,清澈、童真,又充满力量和向往。为全世界歌唱的这支合唱团叫马兰花合唱团,一共44名孩子,他们来自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5所山区小学,分别是阜平县城南庄镇八一学校、石猴小学、井沟小学、大岸底小学、马兰小学。其中有5岁的韩舒心,11岁的李政泽,是真正“大山里的孩子”,很多孩子第一次来到北京。他们用天籁之声,站上奥林匹克大舞台,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真诚和友爱,用质朴歌声诠释‘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奥林匹克颂》以及广义上的音乐能够将全世界的人们团结在一起,能够带来和平,促进沟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相互尊重。而这样神圣的圣歌,在中国却是由来自昔日国家级贫困县的大山里的孩子们演唱的。2020年2月,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阜平打赢脱贫攻坚战。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孩子们的歌声越来越响亮。合唱团的赵懿萱老家在格拉沟,父母过去在外地打工。2019年,她家告别土坯房,住进100平方米的新楼房,全家脱贫。母亲就近到镇上一家箱包厂打工,有更多时间陪伴女儿。像赵懿萱家一样,阜平县有5.3万多名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开启新生活。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新村的席金海,2019年从住了近40年的茶叶沟村老宅,搬进了政府提供的宽敞新楼房,成为当地的防火护林员,年收入突破万元。阜平县,地处太行山北部东麓,一度被称作老区、山区、贫困区“三区合一”,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12月29日,中国脱贫攻坚的进军令正是从这里发出。2020年2月29日,阜平全县脱贫。这一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曾经贫困的山区如今旧貌换新颜。

科学的理论,闪耀真理的光芒;伟大的思想,激发奋进的力量。人们不会忘记,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就是从阜平县发出的。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是一片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不好,阜平曾长期陷于贫困之中。当年,聂荣臻元帅在这里战斗生活时曾专门签发过《树叶训令》,禁止部队采摘村庄附近的树叶与民争“食”。阜平之贫,由此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后,得知阜平百姓依然贫苦的消息,聂荣臻元帅曾动情地说:“阜平不富,死不瞑目。”对革命老区阜平,习近平总书记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从小就有印象”,十分挂念这里的干部群众。党的十八大后不久,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雪前往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目的就是要看真贫、察实情,摸清贫困底数,了解真实情况,以“有利于正确决策”。在连夜听取当地工作汇报、看望困难农户、与干部群众促膝长谈期间,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以阜平为样本,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为什么扶贫、怎么扶贫、谁来扶贫等重大问题。总书记深刻阐明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鲜明提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扶贫开发思路,强调要坚定信心、找对路子;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农村基层党组织、各级干部等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一系列极具指导性、针对性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的重要讲话,站位高远,内涵丰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对扶贫脱贫问题的深邃思考和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系统阐述扶贫脱贫问题的第一篇重要文献。自那时起的8年多来,总书记在亲力亲为抓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又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中国战胜贫困,赢得了人心,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初心决定使命,历史昭示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群众的冷暖甘苦,他始终牵挂在心。全中国最穷的地方他都走到了,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圆梦。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近1亿人彻底告别绝对贫困这一人间奇迹,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献,回望8年多来极不平凡的脱贫攻坚历史进程,沧桑巨变,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庄严的承诺,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终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在新时代如期得以实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之际,重温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以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迪和精神激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锚定目标、顽强拼搏,驰而不息、接续奋斗,付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铺展开一幅山河锦绣、国泰民安的时代画卷,走上了全面建成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和伟大决战,是人类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永恒丰碑和伟大传奇,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项彪炳史册、光耀全球的人类减贫史上的丰功伟绩和人间奇迹,是中国为世界人民和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创造的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是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和恢弘篇章,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举世瞩目的震古烁今的成就,是新时代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的生动鲜活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坚定历史自信,坚定道路自信,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优异答卷。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了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摆脱贫困,几代人接力奋斗,挥就这份纵贯千年的历史答卷。建党百年之际,恰是脱贫攻坚交卷之时。时间的巧合,蕴含着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世人瞩目。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梦想实现小康。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践行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创造脱贫攻坚奇迹提供了强大思想力量、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中国减贫进入脱贫攻坚新的历史阶段。脱贫攻坚伟大决战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历史视野和深厚人民情怀,勇担使命,掌舵领航,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必须尽快把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短板补齐。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滞后,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全面小康的阳光照亮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的每一个角落,14亿多人民、56个民族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平衡,长期饱受贫困问题困扰。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意志,与贫困长期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领导人民坚决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小康。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从2016年起,通过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居住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告别穷山恶水之地,易地搬迁,实现了脱贫。

中国的全面小康,是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劳和智慧,拼搏奋斗出来的。在小康社会建设伟大进程中,亿万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把热血、汗水洒在中国大地上,为创造美好生活牺牲奋斗,书写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广大基层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与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

自强不息、奋斗脱贫的精气神,在广阔的神州大地充盈激荡。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共产党人历经岁月砥砺,始终不变的初心。8年多来,广大党员干部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尽责,832个贫困县党政正职坚守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累计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深入扶贫一线倾力开展帮扶,“宁肯自己多受累,也要让群众快脱贫,宁肯自己掉上几斤肉,也要让群众走上致富路”。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许许多多扶贫干部倒在了冲锋的路上。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诠释了党的初心,铸就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脱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一张张灿烂笑脸、一幅幅动人画面、一个个暖心故事,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谱写成一首首社会和谐的动人交响曲。

摆脱贫困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世界好,中国才能更好;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信念和意志与贫困作斗争,通过自身发展为人类反贫困作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占世界近20%人口的14亿多中国人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事件。在近年来世界贫困人口不降反增、全球减贫事业遭遇瓶颈的背景下,中国减贫取得的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注入信心和力量。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径。当今世界,仍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不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力量。回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壮阔历程,总结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有利于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复兴路;有利于丰富人类反贫困理论、拓展人类反贫困实践,为世界上仍然处于贫困之中的人民追求富裕安康的生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展现了一个大国的历史担当,彰显了一个大党的初心使命。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就是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的一部分。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优先任务;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什么样的重大战略?2018年2月,在四川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我们要通过振兴乡村,开启什么样的新局面?2018年9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制度保障是什么?2019年3月,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总书记还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因村制宜”“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就这样从谋篇布局、挥毫起笔。

脱贫攻坚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了乡村治理的成功方式和有效途径,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包括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一起抓,建档立卡、精准施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强化实绩考核制度等,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障,为做好“三农”工作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完成后,国家对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实施跟踪监测,设立五年过渡期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定期检查、动态管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提升脱贫地区自主发展能力,激活脱贫人口自我发展动力,确保稳定脱贫、防止返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关于“共同富裕”的表述有了新的变化。一位文件起草组成员透露,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文件起草工作时,多次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能含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一部分作出重要部署。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重要论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一张更全面更美好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是总书记的牵挂。2021年春节将至,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化屋村,看到乡亲们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总书记十分高兴。他勉励当地干部群众:“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还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新时代新征程,总书记时刻谋划乡村振兴大棋局。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早有谋划。2018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进行了系统阐释。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布局乡村振兴,明确“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1个多月后,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0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这是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三农”工作的“重心”以及“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乡村振兴是重要主题之一,都瞄准乡村振兴中最紧迫的任务。“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 2021年2月3日下午,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化屋村考察调研。总书记强调,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强。基层党组织强,群众致富就有希望。

 2021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绩,深刻总结了脱贫攻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阐述了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明确要求,极大振奋了中华儿女追梦圆梦的决心和信心,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接续奋斗的士气和干劲。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美好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让农村更宜居,生活更幸福,画卷更优美。只有汇聚起全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才能建设好亿万农民幸福生活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是振奋人心的未来。以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这是时间大视野下的远见卓识。脱贫攻坚铸辉煌,崭新伟业已开启。时光无言,绘就恢弘的史诗。如今,摆脱贫困、千年小康的梦想已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天,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已如期完成,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享有现代化生活,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坚决破除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的阻碍和束缚,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团结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2021年7月23日,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作者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电话13919160510同微信)

编辑:王月英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甘肃农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三农在线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3590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