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三农在线聚焦凉州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开展情况
金秋时节,武威市凉州区各地农民抢抓时机,紧张有序的开展秋收,乐享收获的喜悦,田间地头、农宅院落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眼下,正值玉米收获的季节,凉州大地随处可见金黄的玉米、机器加工回收秸秆的隆隆声不断,奏响了丰收的乐章。28日下午-29日,甘肃三农在线一行走进凉州区,对该区实施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专题宣传。凉州区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吴兴红、科员王永红等陪同。
采访组一行先后来到凉州区宝利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洪祥镇祥瑞村祥瑞苑社区生物质燃料锅炉集中供暖试点、双城镇秸秆收储点、武威绿色家园玻璃钢有限公司生物质燃料站、武威中农圣科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西营镇万亩高标准农田等地,通过实地观摩、现场交流和听取相关负责人介绍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凉州区2021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进展情况。
小秸秆转化大能量,废弃料变身“金饽饽”。近年来,凉州区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成功探索出秸秆炭气联产、秸秆固化成型等典型经验;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建设,为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西营镇万亩高标准农田,3万亩金黄色的玉米地,在蓝天白云和太阳的照耀下,随着微风荡起层层波浪,一人多高的玉米株青翠茁壮,饱满的玉米穗在其间或隐或现,呈现出一派丰收喜人景象。
站在地头,看着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吴兴红介绍说,2021年凉州区被列为国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县后,结合全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现状,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至2021年底新增秸秆利用量1.6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任务。
走进凉州区宝利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轰隆隆的机器声不断,一根根玉米秸秆随着机器的运转变成一颗颗饱满的固态饲料,客商们在陆陆续续的检查、验收成品。“把秸秆生产成这种颗粒的饲料,不浪费还便于储存,而且便于运输,运输成本低。我们把这些饲料收购后主要销售到青海、成都,以及周边的天祝县等地。”正在检查验收商品的武威本地客商和编辑交流时说到。
宝利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王尔地介绍说:“去年我们销售了6、7千吨,今年的销路更好。而且结合秸秆回收利用项目的开展,在区农业农村局的大力资金支持下,我们准备把周边乡镇农户的秸秆收购回来,将今年的销量扩大到1.5万吨。这样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提高了积极性,也改善了环境污染的现象。”
据吴兴红介绍,今年凉州区为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缓解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结合农业实际情况和秸秆综合利用情况,通过秸秆燃料化、饲料化利用项目和秸秆收储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全区改扩建生物质燃料加工点4个、农作物秸秆收储点8个、集中供暖锅炉改造试点4个、扩建秸秆颗粒饲料加工线1条,以此推进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
武威绿色家园玻璃钢有限公司一方面建设沼气站,创新能源转型,一方面在积极探索燃料加工,主要以农作物秸秆、木屑、锯末、果壳、玉米芯、麦秸、树枝叶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在不含任何添加剂和粘结剂的情况下,通过压缩致密成型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
“我们现已建成厌氧发酵2000立方米的规模化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1处,供给给500多户用户,用户可可以先充值,后刷卡用气,很方便,还节能环保。”武威绿色家园玻璃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虎山介绍说:“还有我们生产的燃料,经检测具有燃烧特性好、燃烬率高、粉尘少、化学污染排放低,热效率高的优势,现已被市区环保部门推荐使用。”
只要利用好,废料也成宝。过去人们眼中只能丢弃燃烧的秸秆、废料,如今摇身一变,变废为宝,成为饲料、新能源,使凉州区实现了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正在凉州大地上描绘着美丽的画卷。
吴兴红说,通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的实施,将不断提高全区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典范。
编辑:李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