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盐碱耕地“焕新记”:棉田蓖麻双丰收 荒土生金写新篇
秋日的敦煌田野,藏着盐碱地上的“新生密码”。棉絮似雪,裹满褐色枝桠。在郭家堡镇梁家堡村的棉田里,160亩棉株挂满饱满的棉桃,郭文新蹲在打包好的黄色棉卷旁,指尖抚过蓬松的棉絮:“几年前,这片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难以生长,今年盐碱耕地经过技术改良,亩产突破了450多公斤,好于预期。”不远处,机器打包好的棉卷像“黄金圆柱”伫立田间,在阳光下泛着丰收的暖光。
而在转渠口镇定西村,种植大户牛文灵的蓖麻田正上演“荒土生金”的故事。他手里攥着沉甸甸的蓖麻果穗,指节被果壳上的绒毛蹭得发红,“今年试种的蓖麻,是企业提供的种子和化肥,还有技术人员盯着管护。”他揪下一串果穗搓开外壳,黑亮的蓖麻籽滚落掌心,“广东收购商给6块钱一公斤,按这长势,效益错不了!”连片的蓖麻叶片阔大如掌,果穗层层叠叠,风过处,绿浪裹着细碎的声响,成了盐碱地最生动的“宣言”。

今年,敦煌市盐碱耕地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在转渠口、郭家堡2个镇推进实施,累计开展盐碱耕地综合治理面积达10050亩。项目按照“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相结合的原则精准施策,不仅建立了3个集中连片的千亩示范点,还设立了3个核心试验区,重点围绕棉花、玉米、向日葵、蓖麻、蜜瓜、苜蓿等耐盐碱作物,以及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等改良产品开展筛选试验。经过系统治理,敦煌市盐碱耕地的治理成效已从实验室数据成功转化为田间地头的丰收实景。
综合治理下,敦煌大部分盐碱地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上升、含盐量下降。治理后的耕地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产。以棉花为例,出苗率从不足70%提升至近90%,单株棉桃数量与直径也明显增加,棉花产量提高10%至20%。
眼下,项目轻、中、重三个试验区,棉田、蓖麻等作物已完成“耕、种、管、收”全周期生长,田埂边新修的混凝土灌排渠蜿蜒向远方,渠体的波纹状结构在阳光下泛着水泥的哑光——这是项目配套的工程措施之一,用于优化盐碱地的水分调控。
“目前项目已接近尾声,三个试验区的作物生长数据都采集完毕了。”敦煌市农业农村局项目副股长杨乃伟沿着灌排渠边走边记录,“接下来我们会分析这些数据,总结不同盐碱程度地块的治理经验,为后续大面积改良打基础。”
从泛盐碱的撂荒地到丰收的农田,敦煌的盐碱耕地正以作物的长势、农户的笑意,书写着“荒滩变良田”的治理答卷。
编辑:谢小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