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盐碱耕地改良结硕果:棉田丰收绘就增收新图景

金秋十月,瓜州县新堡村的棉田里机声隆隆,大型采棉机穿梭在连片棉株间,一次性完成采摘、清花、压缩、集棉等多道工序后,将一个个重达2吨的黄色棉花包稳稳卸下。村民陈具平站在田埂旁,望着采棉机身后延伸的“银带”,脸上笑意舒展:“前几年这地盐碱厉害,苗都长不旺,今年政府的盐碱耕地改良项目一落地,肥料、机械和盐碱改良技术全跟上,你看这棉花结得多密实!”
作为2008年从九甸峡库区搬迁来的移民村,新堡村3400亩耕地曾因重度盐碱化长期撂荒,而2025年瓜州县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项目的落地,让这片“板结地”变了模样:排碱渠纵横交错,功能性肥料与土壤调理剂随机械深翻入土,耐盐碱棉花品种在技术员指导下扎根生长。如今,收割机驶过的田块里,棉株株高齐腰,棉桃缀满枝头。陈具平扒开棉株底部,藏在叶间的棉桃已裂开小口,雪白的棉絮透着丰收的暖意。他掐着指头算:“往年亩产不足400公斤,今年这长势,有望突破500公斤!”
今年以来,瓜州县在3个乡镇4个村推进10716亩盐碱地治理工作,针对不同盐碱化程度的地块,联合科研机构开展了耐盐品种筛选、调理剂应用等13项试验。在重度盐碱耕地治理方面,累计完成1049亩,其中广至藏族乡新堡村就占938亩。通过“排碱渠+生物菌肥+耐盐品种”的组合治理方案,该区域重度盐碱地的耕层含盐量下降40%,土壤有机质水平稳步提升,农作物出苗率显著提高。

经技术改良后,项目区盐碱耕地的生产效益明显提升:粮食作物平均增产5%,经济作物增产超10%。这1万多亩改良后的土地,可为4个村的农户带来切实收益,预计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新堡村党支部书记陈兴林感慨道:“政府是真用心了,把我们村民的心事当成大事办。现在土地肥了,3400亩改良地全迎来好收成,群众的满意度比产量涨得还快!”

从泛白的盐碱滩到丰产的良田,科技赋能的改良工程不仅让土地重焕生机,更筑牢了农民的增收底气。此刻的新堡村,田间的欢笑声、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盐碱地变身“金土地”的丰收乐章。
编辑:谢小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