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牧厅第三轮产业扶贫工作督导情况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全省产业扶贫(庆阳)现场推进会精神,按照省农牧厅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6月25日至8月15日,58个包抓督导工作队完成了对包抓贫困县的第三轮产业扶贫督导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督导基本情况
督导期间,各督导队认真贯彻全省产业扶贫(庆阳)现场推进会精神,全面落实厅党组部署和要求,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社访企、入户抽查的方式,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督导工作。一是解读政策文件。各督导队通过召开由县农牧、扶贫、财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和乡村、帮扶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产业扶贫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汇报,传达了全省产业扶贫(庆阳)现场推进会和全省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带贫(会宁)现场会,以及省农牧厅关于产业扶贫相关文件精神,详细解读了省政府相继出台的产业扶贫系列政策文件,提高了大家对政策文件的理解把握,为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紧盯督导任务。各督导队紧紧围绕产业扶贫政策落地、产业到户和到户产业扶持资金落实、合作社全覆盖进展、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果蔬保鲜库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派驻、农民科技培训等七项内容进行了督促指导。三是强化督导检查。各督导队在实地督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到户产业扶持资金落实的同时,每个贫困县区至少抽取了50户未脱贫贫困户,核查了“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计划表(2018)” 反馈到户情况和数据准确率、到户产业脱贫计划与“一户一策”精准脱贫产业发展措施的衔接情况、到户产业扶持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58个贫困县共督导调查贫困乡镇327个、贫困村667个、龙头企业152个、合作社798个、走访贫困户3386户。四是及时反馈整改。各督导队对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提出整改要求,明确整改时限,及时反馈被督导县区,共反馈整改问题122项。同时,对前两轮已反馈需要整改的259项问题,跟踪督导,促其整改,目前已整改和初步得到整改的问题212项,起到了发现问题、促其整改的作用。五是宣传推广典型。督导期间,各督导队共报送产业扶贫信息68条,通过甘肃农业信息网宣传产业扶贫工作动态19条,产业扶贫简报刊发典型经验做法33条,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产业扶贫模式。
二、督导任务落实情况
(一)产业到户及扶持资金落实情况。从督导情况来看,各地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和省农牧厅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坚持资金产权归属农户、遵循政策因户施策、扶持产业发展的原则,积极整合涉农资金,细化工作措施,部分县区制定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奖补办法、实施方案等,明确了资金投向、投放程序、奖励机制,有效推动了产业到户和扶持资金的落实。
一是到户产业扶持资金落实情况。重点督导了人均5000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的分配使用和落实到位情况。据贫困县数据统计,截至8月底,全省58个贫困县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到位率为63.44%,用于发展产业的补助资金21.96亿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落实到户,一种是农户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固定资产投资发展产业,经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按成本核定标准补助农户;另一种是结合县上制定的产业扶持奖补办法,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落实到户。资金主要采取验收合格后一次性补助、先补部分待验收后再补余款、先打入农户“一折通”冻结待验收合格后再解冻使用等三种方式投放。用于入股配股资金16.90亿元,主要通过入股与贫困户发展产业密切关联的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按股分红,带动贫困户增收。庆阳市提出了“四类分类法”,精准界定贫困户类型,分类落实产业扶持措施,精准给予资金扶持。临夏州和政县依托“1+3+5”产业扶贫模式,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落实到户产业发展资金。平凉市泾川县按照“发展一批、验收一批、补助一批”的模式,落实产业发展到户资金。
二是产业到户落实情况。各督导队通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3386户未脱贫贫困户,逐户逐项核查贫困户产业到户落实情况。从抽查结果看,抽查户产业脱贫计划反馈到户率为76.24%,反馈表种养产业与实际产业符合率为88.27%,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到位率为69.25%。定西市创新“551”产业扶贫模式,构建“特色品种—品质标准—带动主体—营销体系—风险防控”为一体的全产业发展链条和“扶持政策—‘三变’改革—技术培训—责任体系—基层组织”为一体的全产业保障体系,致力打造具有定西特色的“陇原品牌”,着力培育到户产业。庆阳市宁县按照贫困户“点菜”、部门“配菜”、帮扶干部“上菜”的菜单式扶贫模式,精细对接产业项目,精准落实产业到户。
(二)合作社全覆盖进展情况。从督导情况看,各地采取“种养大户和贫困户领办、村干部领办、龙头企业或其它经营主体领办、国有公司组建、专业技术干部领办”的不同模式,加快合作社全覆盖。截至8月10日,全省贫困村农民合作社覆盖涉及的12市州64县区1979个贫困村中,已有5市45县区完成全覆盖建设任务。已累计组建合作社2096家,占计划任务的96.46%,其中:有1902个贫困村达到了每村有2个合作社的要求,占总任务的96.1%,有望8月底如期实现农民合作社全覆盖。庆阳市镇原县建立了农民合作社辅导员制度,与驻村农技员配合共同包抓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环县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注册新建一批、巩固提升一批”的思路,在政策驱动、协调服务、督查督办上抓落实、见成效,推进合作社全覆盖和规范化建设。白银市会宁县采取“合作社+村委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种植合作社+贫困户+服务”等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贫困户入社,带动农户发展产业。
(三)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情况。按照壮大提升一批、嫁接引进一批、政府主导组建一批的思路,督促指导各地积极组建引进龙头企业。截至8月10日,全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达到1582家,2018年新增92家,其中引进54家,组建38家。礼县等8县引进的北京德青源公司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已经全面启动,其中:宕昌、凉州、渭源、古浪、天祝、礼县、榆中等7县项目已经开工。古浪等12县与中天羊业签订了肉羊产业扶贫项目合作协议,其中古浪、临潭、会宁、民勤四个县项目已落地实施。镇原、临潭、榆中等3县与天士力中天药业签订了中药材产业扶贫项目。环县等4县与中盛集团签订了养殖合同。12个适合养殖肉牛的贫困县与康美集团进行了对接联系,康乐、积石山、临洮和张家川等4县已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在落实之中。积极引导各地学习借鉴“庄浪模式”,已有38个贫困县由政府牵头组建了国有农发公司,为实现龙头企业对特色产业合作社全覆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凉市庄浪县按照“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产业扶贫体系。定西市安定区建立了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甘南州临潭县通过推行“431+”产业扶贫模式,建立了贫困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果蔬保鲜库建设情况。按照有需求的贫困村至少建设1个保鲜库的要求,各督导队对48个贫困县的846个贫困村新建固定式果蔬保鲜库975座、209个贫困村购置移动式冷藏车进展情况进行了督导。截至8月10日,果蔬保鲜库建设工作已全面铺开,已经下达省财政补助资金2.39亿元,全省有22个贫困县区新建果蔬保鲜库65座,完成总任务的6.7%,其余保鲜库正在建设之中。移动保鲜库正在办理采购手续。
(五)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消除情况。结合“三变”改革,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消除工作。截至8月10日,全省11个市州51个县区597个乡镇的359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中,已经累计消除1682个,占总任务的46.8%,力争年底前全面完成消除任务。
(六)农业科技人员派驻情况。58个贫困县均按照“每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至少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的要求,从农业、林业、畜牧兽医系统的农业推广、林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中选派农业科技人员,与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一起开展“一对一”农业技术服务工作。截至8月10日,已派驻到位5898人,完成总任务6222人的94.8%,其余正在选派之中。武威市建立了产业扶贫“3+N”农业技术巡回服务机制,对贫困村开展到村、到户、到产业精准服务。临夏州永靖县实行技术服务划片包干制,农牧部门实行领导包片、技术骨干包乡镇、一般技术员包村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技术服务到位。庆阳市正宁县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8个,实行专家包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包村组,驻村人员包户的方式“一对一”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工作。
(七)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情况。从督导情况来看,各地结合各自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和地方优势产业,制定培训实施方案,采取理论培训、座谈研讨、现场观摩、实践提升等方式,突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开展培训。截至8月10日,58个贫困县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6021场次,培训农民63.8万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920人;督导队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开展政策和技术指导培训316场次,共培训各级干部和群众6107人次。天水市秦安县采取“4+1+1”(4天理论、1天研讨、1天观摩)培训方式,开展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培训。临夏州东乡县采取“3+2”模式(现场观摩3天,室内培训2天),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三、发现的主要问题
全省产业扶贫(庆阳)现场推进会后,各级党委、政府对产业扶贫高度重视,周密安排部署,实化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全力推动了产业扶贫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督导队深入细致地督导,发现58个贫困县区当前产业扶贫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金管理不够规范,政策落实不平衡。绝大多数县没有出台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有的县到户资金支出和管理不够规范,拨付到乡比例较高,实际到户比例较低。到户产业资金使用方面,各地做法不一,存在着县与县、乡与乡之间不平衡问题;有的县确定合作社给贫困户入股红利20%,分红标准过高存在难以兑付的风险;有的县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全部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资金使用存在一定风险,个别县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存在困难。
(二)产业到户落实滞后,产业发展不平衡。有的贫困县“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计划表(2018)”填写不规范、反馈率低;有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布局分散、青壮劳力缺乏、生产经营能力低,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和后天劳力、生产能力的缺乏,使少数地方产业发展不平衡。有些县个别群众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
(三)合作社规范运营少,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贫困村虽已基本完成合作社全覆盖,但正常运转的合作社仅占1/3左右,规范管理的任务重、难度大;有的合作社运营管理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健全,领办人才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部分龙头企业层次低、规模小、实力差,产业链条短,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有效的发展模式创新不足,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有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不愿意接受产业入股资金8%的分红,不愿意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带动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能力不强。
(四)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问题仍然存在。虽然省上出台了支持经营主体贷款的相关政策措施,但是龙头企业、合作社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资产和信用等级评定,致使产业扶贫贷款落实难度比较大。
(五)农产品产销对接任务繁重。随着产业扶贫政策的落地实施,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张、产量增加,势必会出现农产品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的现象。有的县对产销对接工作办法不多、措施不明、力度不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亟待需要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持续加强政策宣传学习和督导实效。各地要充分利用本地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平台等媒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各督导队、市县乡村组织产业扶贫相关人员开展产业扶贫政策学习活动,深入学习产业扶贫政策文件和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精神,切实做到准确理解政策、吃透文件精神、讲清政策要点,为指导好、落实好政策奠定基础。各督导队要把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督导的着力点,把重点工作任务落实作为督导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着力提升督导实效,督促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加强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针对到户产业资金管理不规范、拨付到户滞后、政策落实不平衡的问题。建议我厅近期联合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开展一次专项调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2万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使用负面清单,为贫困县区提供参考和借鉴,督导队督促指导各地尽快制定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扶持方式、投放流程和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三)加快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步伐。在完成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任务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步伐。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对贫困村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准确掌握规范运营合作社数量、规范化程度、生产运营现状,借鉴做得好的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制定出台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和推进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规范化建设。
(四)加快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各地采取自建和外引两手发力,既要大力引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也要政府主导组建国有农发公司,更要大力扶持培育壮大本地规模小、层次低、实力弱的农业企业。在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办法规定两年认定一次的基础上,建议今年新增加一次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对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潜力大、带动贫困户多、已经培育壮大起来的农业企业,通过认定列入省级龙头企业,激励农业企业更好的发展产业和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五)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存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管理人才缺乏和农民科技明白人缺少的问题,建议分期分批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管理培训、中层管理人员生产经营培训、财务管理人员财会业务培训,培养一批会经营、善管理、用科技、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了解农民培训需求的基础上,针对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六)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引导各地做好市场研究、信息收集、产品推广宣传等工作,积极组织贫困县区参加国内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为产销对接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主动对接东西部协作对口扶贫地区市场和周边省区市场,超前谋划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为农产品销售打开市场、拓宽渠道。(省农牧厅产业扶贫办根据58个产业扶贫督导工作队督导报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