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多举措构建精准扶贫产业支撑体系
近年来,成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整县脱贫摘帽的根本之策,紧扣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这一核心,以“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一技之长”为目标,坚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因户施策、长短结合、种养结合,不断提升产业收入在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中的占比,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精准扶贫产业支撑体系初步形成,为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下好产业扶贫“先手棋”,牢牢扎稳脱贫的“定海神针”。高位推动。全县上下牢固树立“产业第一”的理念,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工程,由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主持抓、分管领导亲自抓、牵头部门具体抓、联系部门分头抓、乡镇村组直接抓、帮扶单位协助抓的“六抓”责任机制,形成了全县一盘棋、上下齐心、部门联动、齐头并进抓产业脱贫的工作格局。高点谋划。先后制定出台了《成县“十三五”农牧业发展规划》《成县关于精准推进产业扶贫确保群众稳定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成县加快中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成县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成县加快构建“4+2”产业扶贫体系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成县关于推进全县“一村一品”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理顺思路、完善政策、明确任务、增加投入、整合资源、扶持引导等方面入手强力推进。高效保障。采取“多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办法,多方破解资金难题,加大扶持力度,为产业扶贫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向全县17个乡镇选派17名科技副镇长和245名科技特派员,指导各乡镇做好产业发展工作。高压促动。将产业发展增收实绩纳入乡镇和县直部门脱贫绩效考核指标,推行县级领导、县直单位、乡镇、村、第一书记共同负责的“五级责任捆绑”机制,综合运用联合督查、行业督查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严督实查,促进落实出成效。
二、打造一主四辅“新格局”,夯实脱贫的“坚硬底盘”。坚持依托资源禀赋,发掘比较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核桃产业为主导,养殖、中药材、果蔬、油料产业为辅的“一主四辅”产业发展格局,农民人均特色产业收入占到50%。“四化”并举做优核桃产业。坚持“规模化发展、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一方面不断扩张栽植规模、改良品种、狠抓综合管护、加强机械采收,推动核桃产业提质增效,一方面深挖产品潜力,积极推进精深加工、仓储销售、冷链物流、品牌培育,延长产业链条,实现收益“最大化”“长久化”。目前,全县已发展核桃50万亩1100万株,先后建成丰产示范园2万多亩、采穗园2700多亩、苗木繁育圃5000多亩,建成核桃专业村200多个,发展万亩核桃林带11条。“成县核桃”被认证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档升级做强养殖产业。深入推进养殖产业向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生态化转变。全县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20家,年饲养量达到208万头(只),实现产值1.86亿元,养蜂量达到4.8万箱,年产蜂蜜250吨,实现产值790万元。提质增量做大中药材产业。大力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推进药食同源、药食两用食品开发和应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8万亩,年采挖量3万吨,实现产值0.8亿元,建成以鑫园药业有限公司等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及加工企业2家,打造中药材示范点5个。多管齐下做精果蔬产业。结合县域地理分布,因地制宜,在公路主干道沿线及川坝区打造蔬菜示范带,在林区乡镇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和魔芋种植,在全县适宜区发展精品鲜果栽植,目前全县果蔬种植面积达到10.84万亩,产值超过1.8亿元。优化布局做活油料产业。扩大油菜、油牡丹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油菜、油牡丹观光农业,提高油料产业附加值。全县油菜产业种植面积达到6.7万亩,年产值4388万元;油用牡丹种植面积达到6157亩,年产牡丹籽31吨,年产值140万元。
三、壮大经营主体“主力军”,驱动脱贫的“强力引擎”。龙头企业辐射带动。通过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带动带领强的龙头企业,鼓励致富能手、产业大户、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兴办创办企业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发力培育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全县累计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27家。农民合作社联结带动。制定《成县贫困村农民合作社三年全覆盖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建立农民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十到社”措施,采取定额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合作社规范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已组建专业合作社1062个,拥有成员6454人,带动农户19159户,其中带动贫困户4788户。1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个非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已组建合作社412家,实现了贫困村至少两个以上专业合作社目标。多元带贫模式促农受益。对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协调引导其与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有效带贫机制,积极探索合同订单、保底收购、季节性用工、土地流转、收益分成等利益联结机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既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竞争力,又增强其带动农户发展能力,让更多农户分享政策红利。目前,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1093户3825人,加入合作社贫困户3381户11834人,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129户451人,种养大户带动贫困户185户647人。
四、打好集体经济“主动仗”,撑起脱贫的“攻坚底气”。注资输血强基础。出台《成县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累计投入资金2030万元,用于扶持全县245个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助解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第一桶金”。其中:安排1295万元用于扶持104个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使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至少都达到10万元;在此基础上着眼补齐非贫困村的差距,又安排745万元,按照每村至少达到10万元的标准,为全县141个非贫困村一次性补齐村集体经济发展资本金。三变活血破瓶颈。扶持引导各村级党组织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以土地使用权、资产、知识产权等资源形式参股,采取“支部+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群众+贫困户”“支部+合作社+集体经济+贫困户”“支部+电商协会+集体经济+农户”等“党组织+”脱贫带富机制,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在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滚动增收的同时,扶持带动群众增收。实体造血增积累。推行“三链”建设做法,扶持引导各村级组织采取反租倒包、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独立出资发展种植、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如,黄渚镇清水村通过种植集观光药用为一体的木瓜海棠60亩,镡河乡镡河村发展樱桃套种草莓60亩,城关镇柳垭村、抛沙镇东营村、黄陈镇下五郎村等8个村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县245个村集体积累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104个贫困村仅入股就实现分红收入116.2万元,加上其它收入全年达到2万元以上的有97个村,1-2万元的4个村,0.7-1万元的3个村。
五、做活稳定增收“大文章”,打造脱贫的“铁杆庄稼”。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年内实现变现增收为目标,严格按照“两个70%”和人均5000元、户均2万元的产业投资比例要求,大力扶持到户到人产业,千方百计增加产业收入在群众家庭人均纯收入中的占比。今年全县共整合涉农资金1.79亿元,安排用于贫困户到户到人扶持项目资金达到1.55亿元,占总整合资金的86.6%,到户到人扶持项目资金中用于产业增收项目的资金达到1.1亿元,占到户到人资金总量的71%,达到了统筹整合规定双70%的要求,其中为 1487户有产业发展愿望和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到户实物和配股资金总和达到户均2.2万元;为938户易地扶贫搬迁户落实到户实物和配股资金总和达到户均2.69万元。产业到户以“业”生财。安排到户种养殖产业补助资金3348万元壮大做实增收产业,累计为贫困群众发放仔猪8068头,仔鸡22.9万只,中蜂1.3万箱,中药材种子9660亩,栽植核桃苗424亩、花椒苗254亩、大樱桃苗56.5亩,管护核桃10万亩,病虫害防治30万亩,同时采取以秋补夏、复种套种模式补灾损、促增收,复种黄豆920亩、荞麦2.22万亩。配股分红以“股”生财。安排配股资金8001.8万元,全部注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签订入股带贫协议,引导全县17乡镇245个村9407户群众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取得保底分红收入,共帮助群众实现分红收入800.18万元。其中:为1487户未脱贫户户均配股1.9万元,为938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户均配股2.39万元,为155户巩固提升户户均配股0.9万元,为2014年退出的3104户贫困户户均配股0.4万元,为3878户农村一、二类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户均配股0.4万元。就地送岗以“劳”生财。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在贫困群众家门口建立“扶贫车间”,让群众就地就业,实现就业增收、照顾家庭、干活三兼顾。目前,全县已建成扶贫车间4个,把67名困难群众变成了“车间工人”。同时,结合在全县开展的重点企业帮助特殊困难人群专项行动,要求县内所有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专业合作社优先吸收具备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就业,帮助其通过务工这一“短平快”途径增加收入。“三变”改革以“变”生财。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探索形成了“三变+旅游扶贫”“三变+生态休闲观光业”“三变+中药材产业扶贫”“三变+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等多种发展模式,投入扶持发展资金1020万元,实现土地资源变资产5833亩、资金变股金7187.7万元,农民变股东9725户。送技上门以“技”生财。立足产业发展和贫困户需求,实施贫困户能力素质提升项目,提高贫困户科技应用率,使贫困户熟练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切实提升产业扶贫成效。去年以来,共安排各类培训资金356万元,培训“两后生”666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410人次,开展“千名电商能手”培训1万人次,培养农村技能型“土专家”“田秀才”4300余人,实现了户均1名“科技明白人”目标。电商扶贫以“网”生财。积极推进电商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构建县域电商生态系统,打通网店、平台、就业、信息四条电商带贫渠道。全县共开办各类网店、微店1127家,成立电商企业38家,物流快递企业42家,建成电商平台9个,县、乡两级网货供应平台26家,农村淘宝服务站55个,引进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1家,已有350个网店与3682户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3785.6万元,全县贫困人口通过电商人均增收685元。电商相关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17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5300多人。(成县产业扶贫督导工作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