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着力构建“1+3”产业扶贫模式
近年来,天水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部署要求,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促进贫困户脱贫的根本之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振兴行动,在培育壮大果品、蔬菜、畜牧、劳务、中药材、乡村旅游等传统长效增收产业基础上,针对部分贫困户新建果园收益期较长、见效缓慢、甚至当年无收入的问题,紧盯今年全市所有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和贫困区域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短平快”产业、“五小”产业、林下经济等能够带动贫困户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当年收益的短期增收项目,构建以传统长效增收产业为主导,“短平快”产业、“五小”产业、林下经济为补充的“1+3”产业扶贫模式,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短促长、以短保长,助推贫困户脱贫增收。2018年全市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6.14万人,占全市脱贫总人数的57.6%,预计今年全市通过发展产业脱贫7.98万人。
一、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发展“短平快”产业。认真贯彻全省果蔬药牛羊薯六大产业发展要求,结合天水市产业精准扶贫“1+6+1+1”实施方案,组织各县区、乡镇和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调查摸底,制定实施《天水市“短平快”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召开全市“短平快”农业项目助推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议,发挥市农科所等农业科研单位技术优势,选编《天水“短平快”扶贫产业十二项》,印发各县区、乡镇和贫困村户参考。截止目前,全市共谋划发展“短平快”农业产业项目280多个,建成“短平快”蔬菜基地22万亩、中药材15万亩、马铃薯25万亩、食用菌1200多亩,饲养畜禽220万头只,推广中蜂养殖2.5万箱。示范推广了武山县咀头乡豆角、麦积区利桥镇中蜂养殖、张家川县刘堡镇幺儿村乌龙头、清水县红堡镇半夏、甘谷县扶贫车间等一批叫得响、推得开、能致富“短平快”产业品牌。武山县财政近3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奖补资金,扶持群众每年种植豆角5万亩,适宜区贫困户户均2亩以上,亩产量1600公斤,亩均收益达3500元以上,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方式,协调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销往北京、哈尔滨、沈阳、郑州、新疆等20多个省市,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二、坚持分类指导,加快发展“五小”产业。按照“项目到户、扶持到人,一村多样、一户一项目”要求,坚持“农户主体、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商则商”原则,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支持有意愿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前庭后院、空闲场地、闲置房屋、庭院棚舍、扶贫车间,大力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增收小产业,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今年1—4月,全市共发展“五小”产业项目995个(处),其中小庭院83个、小家禽291处、小手工14处、小买卖96处、小作坊427处、其它小产业86个,覆盖贫困村272个贫困户1207户,经济收入708万元,户均增收3000多元。组织全市1777名产业指导员入户1.58万户,宣讲扶贫政策4889场(次),指导加入合作社贫困户1.43万户,帮助141户贫困户落实扶贫小额贷款429万元,落地增收项目291个769.5万元,营销农产品29.45吨14.65万元。
三、坚持效益优先,加快发展林下经济。针对全市116万亩幼龄果园(其中苹果、核桃各50万亩,花椒15万亩、大樱桃1万亩)目前未进入结果期、无收益问题,发挥当地党委引领、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带动作用,坚持整流域规划、全链条打造、全方位推动、全要素参与、多方式经营,以果椒园为主,采取托管式、流转式、自种式、参与式等方式,引导贫困户间作套种冬花、花椒、黄芪、万寿菊等中药材和高原夏菜,提高生产效益。组织市农科所、市果树所、市蔬菜办等单位专家,编印《天水市幼龄果园间作技术手册》1000多册,选编幼龄果园间作技术21种,组建全市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高林下经济发展质量。秦安县中山镇引导中山村燕娜农民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1800多亩,栽植苹果1300亩、花椒500亩,采用立体种植、间作套种模式,间作套种西瓜、脆瓜、黄芪、菊花、冬花等,与广东、宁夏、西藏、兰州、成都等省市客商签订销售协议,开展订单销售,亩收益4000至6000元,年收益8万元,破解了幼龄果园没有收益问题,有效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天水市农业农村局 供稿)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