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紧抓富民产业培育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武山县深入实施产业扶贫行动,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示范带动、提高效益、促进增收”的原则,扎实推进中药材产业培育,在全县贫困片带适宜种植区积极指导推广中药材种植,大力推广当归、党参、黄芪、黄芩、金银花、款冬花等特色主栽品种,抓准、抓实、抓细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确保如期实现增收脱贫目标。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早安排部署。去年,县财政统筹整合专项扶贫资金400万元,作为全县贫困片带中药材种植专项奖补资金,县农业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精心谋划、提前安排,在4月10日与县财政局、县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18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富民产业培育(中药材)奖补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武农发〔2018〕40号),细化了工作任务,开展政策宣传,确保了全县6万亩中药材种植任务落实,总产量达到2.23万吨,总产值2.45亿元。其中贫困村种植3.2万亩,总产量1.19万吨,总产值1.31亿元,种植贫困户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
二、依托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布局。按照“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路,把当归、党参、柴胡、黄芪、羌活、黄芩、金银花、款冬花等作为主栽品种,确定了不同品种的适宜种植区,为全县中药材种植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依托各乡镇地域资源优势和气候特点,合理规划种植区域,指导农户种植适宜品种,精心打造了南部高寒阴湿山区当归、羌活、黄芪、柴胡种植基地,北部山区党参育苗,柴胡和款冬花种植示范片,中西部打造黄芩、柴胡、金银花、黄芪种植示范点。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返乡农民工流转土地,发展中药材产业。
三、紧盯科技转换,强化技术服务。成立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服务小组,组织技术力量深入乡镇、村、组,按照《武山县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的要求,对整地施肥、品种选择、播期安排、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培训和全程跟踪指导,保障种植群众在关键种植节点,及时掌握种植管理技术,提升种植水平,增产增收。共培训中药材种植农户7300多人次,贫困村的帮扶队长、第一书记、村干部200多人次,实地指导3000多次,发放技术资料17000余份。引进新品种12个,安排试验4个,通过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筛选出了适宜当地种植最佳品种,推广机械深耕、黑膜覆盖、麦草覆盖技术,玉米原膜点栽款冬花、冬小麦套种柴胡、冬油菜套种柴胡等新技术新模式,总结出了全县大宗中药材栽培技术。
四、创新扶贫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县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000万元,折股量化到50个贫困村,每村20万元本金入股伏羲药业,伏羲药业按每年10%股息给予每个入股贫困村2万元的分红,推动“三变”改革。由入股村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带动100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并由伏羲药业和合作社建立了原料供应合作关系和利益联合机制,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零散种植户中药材,让群众种植中药材不愁销路,打消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实现“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农户”的带贫模式,激发加工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的积极性,增加群众收入。
五、发展规模种植,打造连片示范点。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县农业局、各乡镇、适宜种植区贫困村的共同努力,建成了沿安草滩、郭山,杨河广元、军民,咀头吴山、管山,鸳鸯大林、焦寺,马力姚峰、杨沟,桦林赫山、上沟、陈咀,榆盘四湾、河程,山丹任山、明山、漆窑等一批集中连片示范点,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提高种植贫困户经营性收入,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
六、积极争取项目,加大宣传力度。今年建成了城关镇中药材深加工市级乡村振兴农业示范点和榆盘镇款冬花标准化种植、马力镇黄芪标准化种植2个县级乡村振兴农业示范点。积极争取到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盘古中药材产业园建设项目财政补助50万元,用于金银花种植推广销售,项目将带动周边贫困户务工500人(次),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微信等媒介积极宣传武山中药材产业,提升中药材知名度,拓宽中药材产品的营销渠道。千方百计营造投资环境,搭建招商平台,创新招商方式,吸进外地企业到武山县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加快整县脱贫步伐再鼓干劲。(舟曲县产业扶贫包抓工作队 供稿)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