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振兴产业支撑的若干措施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甘政办发〔2020〕50号)要求,为提升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解决农业生产初级性、低端化,产业链条比较短的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一、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1.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大龙头企业引培力度,培育一批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龙头企业格局,形成乡村产业“新雁阵”。今年,全省新增龙头企业150家以上,贫困地区新增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全面完成省政府确定的“贫困县区每个特色主导产业至少有1家龙头企业带动”的任务目标。
2.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根据《甘肃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认定管理办法》(甘农发规〔2020〕3 号),指导市县制定本地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认定办法,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合体认定工作。2020年,培育认定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原料基地共建、资源要素共享、联农带农紧密的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抱团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3.实行龙头企业动态跟踪管理。建立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对重点龙头企业经营状况等情况定期开展监测,达不到标准的取消龙头企业资格。今年,组织对2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第九批5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开展监测。对贫困县吸收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进行跟踪监测。
(二)抓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落实好5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把“运营一般”和“未运营”的合作社较规范运行起来,示范引导全省合作社规范运营。大力推广“宕昌模式”“舟曲模式”等成功模式,引导合作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合作社联合社发展,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
2.提高农户生产经营参与度。鼓励农民合作社成员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丰富成员出资方式,实现合作社资产增值;指导合作社通过订单收购、利润返还、生产托管、土地入股、劳务合作、集体资产入股二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将农户吸纳进合作社生产经营环节,有效组织分散种养农户进市场,增加农户收益和参与度。
3.开展示范社创建及监测工作。持续开展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和监测工作,引领提升全省合作社发展水平。今年,力争全省再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600个左右(其中贫困地区400个左右),对2018年以前认定省级示范社开展监测工作。
(三)加快培育家庭农场,提升生产经营能力
1.积极引导创办家庭农场。指导市县合理确定当地种植业和养殖业家庭农场的具体经营规模标准,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依法进行登记注册,加快建设一批土地集中连片、基础设施完备的家庭农场。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应录尽录、动态管理。
2.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创建。修订完善省市县三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制定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扶持计划,将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纳入市州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力争今年创建省级示范农场150家以上。省市县分级树立宣传一批可看可学的家庭农场发展标杆和榜样,努力使“创建家庭农场有搞头、示范家庭农场有学头”观念深入广大农户特别是规模经营户。
3.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引导家庭农场领办或加入农民合作社,积极与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现代化新技术、新理念在家庭农场生产全过程的应用,鼓励家庭农场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引导家庭农场围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链开展联合与合作。
二、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一)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1.大力开展畜禽种业创新。积极引进和扩繁畜禽良种,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场建设申报国家核心育种场,打造高产核心育种群,奠定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种业基础。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加大“河西肉牛”“平凉红牛”、湖羊新品系和高繁力舍饲肉羊等品种(品系)的培育力度,强化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2.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以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重点,按照标准化示范创建新要求,深入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培育规模养殖场户、养殖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提升现代化养殖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提升畜牧业市场竞争力。
3.加快畜禽产业基地县建设。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以甘州等19个县为支撑的肉牛生产基地、以甘州等6个县为支撑的奶牛生产基地、以金塔等20个县为支撑的肉羊生产基地、以凉州等16个县为支撑的生猪生产基地、以镇原等12个县为支撑的养鸡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县区积极创建标准化养殖基地县,不断扩大基地生产规模。
(二)推进苹果产业发展
1.助推万亩果园提质增效。以花牛苹果高标准示范园建设为载体,全面落实土壤有机质提升、果园旱作集成、病虫害绿色防控、轻简化整形修剪、花果精细管理、老果园改造提升等6项主推技术,采取物化补贴的形式打造万亩花牛苹果高标准示范园,为开展提质增效、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树立样板,示范带动优势产区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加快高标准示范园建设。重点围绕苹果产业带,创建100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4个。通过规模流转土地,严格按照A级绿色果品生产标准进行建设,基地建设大力推广配方施肥、节水节肥、果园覆盖、丰产树形培养等果园管理技术,使果园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生产效益显著增加。
3.大力推广新优技术。新植园建设全面发展矮化园,推行搭建篱架、布设喷灌系统、推广肥水一体化、果园生草、机械化务作等技术,创建矮砧密植苹果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引领苹果产业转型。加强对现有乔化果园精细化管理,全力抓好挂果园精品示范园建设,综合运用果园生草覆盖、秸秆覆盖、增施有机肥料等新技术,促进老劣果园改造升级。
(三)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1.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抓好临洮国家级蔬菜现代产业园和嘉峪关等1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蔬菜产业体系建设,抢占国内蔬菜产业制高点。
2.积极推进9个传统特色优势大县建设。建设甘州等9个特色优势明显的蔬菜产业大县,同步开展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模化生产基地示范建设。围绕示范点及基地建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高产高抗高品质瓜菜品种,不断提升“甘味”蔬菜品质和竞争力。
3.加快产业链配套建设。重点培育蔬菜大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建设一批蔬菜保鲜库,举办甘肃高原夏菜产销对接会活动,组织协会积极开拓珠三角、长三角、港珠澳大湾区、成渝和周边省份市场,进一步推动我省蔬菜“走出去”。
(四)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
1.以标准化基地建设带动规模扩张。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标准化成熟技术,制定出台一批马铃薯种植标准,形成一批“黑膜覆盖+脱毒种薯+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机械化耕作”的集成技术。打造一批有规模、有标准、有水平的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结合撂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通过3-5年时间使全省马铃薯面积扩大到1500万亩左右。
2.以种薯生产和精深加工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分区域建立种薯繁育基地,开展国家马铃薯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扶持种薯企业做大做强。加快马铃薯休闲食品和功能产品的研发,发展壮大一批马铃薯精深加工及主食化休闲食品生产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3.以降低成本和风险促进效益提升。加快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进程,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等方式,推广一批马铃薯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机械,按照“宜机则机”的原则,通过机械化作业降低生产成本。大力推广“蓝天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带动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和最低保护价收购,有效降低种植户的市场风险。
(五)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1.建设道地药材优质种苗繁供体系。在中药材主产区,以十大陇药品种为重点,依托中药材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协会等与科研院校合作,组织开展中药材品种系统选育、引种筛选、野生资源栽培和驯化研究,加快新优品种新技术推广,建设繁育基地,不断提高种子种苗质量和集约化繁供比例。
2.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扶持优生、适生和道地产区大宗道地药材品种种植,适度发展羌活、金银花等品种,避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在陇西、岷县、宕昌、文县4个县建设4个万亩以上的绿色标准化药源示范基地,开展试验示范,总结推广绿色标准化种植模式。
3.提升道地药材加工水平。鼓励企业建设中药材产地加工基地,配套现代化加工装备;制定道地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加强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包装、贮藏等设施建设,重点推广应用节能干燥、无硫处理、气调贮藏等新技术,加快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加强综合利用,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提高产品档次,提高道地药材加工附加值。
三、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一)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开展全省食品产业链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优势区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按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制定《食品产业链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开展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食品产业链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1.创建农业产业园。坚持要素集聚建园、产业融合强园、绿色发展兴园、改革创新活园等基本原则,着眼做强乡村产业、服务乡村建设、带动农民增收,坚持“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全产业链开发要求,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建整乡、整县、整流域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连片种养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产村融合、园村一体发展,集中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样板区和引领区。
2.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依托镇域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主导产业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采取先行创建、逐级评估的原则,建立全省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创建目录(项目库),择优推荐、实施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项目,如期建成并发挥效益。
3.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立足资源优势,构建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统揽,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聚集、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支撑。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推介
(一)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健全标准制修订、绩效考核和标准化协同推进机制,加快制修订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采收贮藏运输等关键环节的农业地方标准,建立满足农业依法行政和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全年新制定发布农业地方标准50项以上。
(二)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推介
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企业制度,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申报积极性。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力度。今年,力争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00个以上,认证总量增幅保持在8%以上。
(三)加大“甘味”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
组织参加“农交会”“绿博会”“有机博览会”等展会,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识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夯实“甘味”农产品品牌基础,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做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获证主体培训和技术服务,督促获证产品正确和规范使用标识。
五、加大扶持和指导服务力度
(一)加大项目资金扶持
用足用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合作社规范提升、家庭农场建设等项目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畜牧养殖、果、菜、薯、药等特色产业和食用菌、百合等特色产品的良种繁育、标准化示范基地、品牌培育,以及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等农产品初加工建设。
(二)宣贯落实各项惠企政策
认真梳理国家和省上出台财政、税收、金融、用工、用地、用电、保险等涉企优惠政策,主动推送服务、宣传解读政策。逐项梳理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出台的扶持政策,推送“不来即享”服务平台,提高政策知晓率和覆盖面,切实推动中央及省委省政府一揽子纾困救急政策落地见效。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信贷项目库,加强与有关金融、担保等部门的对接,加大企业信贷支持。
(三)加强科技培训指导
建立省、市、县三级专家技术服务体系,深入企业、合作社、农户以及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培训,为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逐步引导农业经营主体迈入规范化体系化现代化运营发展模式。今年,在兰州大学举办一期100人的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在甘肃农业大学举办一期200人的合作社带头人和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市县培训合作社带头人1万人、产业扶贫带头人和农村创新创业青年1万人。
编辑:庄宁宁